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人生有三大苦:怎样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呢(深度好文)

句子大全 2016-01-14 18:33:13
相关推荐

「来源: |大鼎豫剧 ID:dadingyuju」

纵看古今,人生皆戏,戏映人生。关注“大鼎豫剧”公益平台,每天免费为您提供经典戏剧、曲艺、新闻轶事及深度哲文,为您的生活增光添彩。

文 | 佚名 来源 | 承中文化

一、什么是道德文化

人生、社会、自然的进步与末落,无一不取决于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者,圣说之理;化者,育明之归。它的核心是道德,它的精髓是哲学。严格地讲,文化的本质既不是研究的,也不是创造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只是去探索、认识它,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只是揭示、承认它。它正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不可抗拒不可更改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大道之律,中华之祖名其曰道,万物总持,恒古不变。

道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一本体物混自原成,先于天地而存在。静宁虚漫,独立存在而恒常不改变,循环运行不停不止而不坏不损,可以称为天下万物的生发根本体。我不知它的称名,就以字标名曰“道”,再勉强其作用名之叫大。

大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大者必逝流,流逝必自远,远离必自反。也就是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那么,反又是怎么回事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即反求反思,反取反归。弱,即柔弱、虚静、客守。意思是说反转取向是道的觉动,从弱是道的应用。反者就是要浊反清、妄反宁、私反公、彼反此、外反内、欲反无,也正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类文明,一切文化理论,全部是老子道德的清浊外沿,其正确性的所在都是教人明人知反。只有反转取向才能见光见明知理法用合道还虚,只有反才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图名利、不争不斗。

二、人生的困惑磨难

1、人生的困惑磨难有哪些?

人生的困惑磨难无非工作之难(大学生十年寒窗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工资待遇不理想)、家庭之难(家庭关系紧张、代沟、虐待暴力凶杀倾向、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疾病问题)、生活之难(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之难(权钱利欲交易、缺乏真诚信任),还有身处环境之难(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同时这也是一个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和谐相处的关系问题。中医病因讲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人生的困惑磨难也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但外因永远因为内因而起作用。

大千万物,事之两端,路之歧曲,动之善恶,无不因其境觉起心的矢量发散而构成人的心行种种。现实人生,人生现实,我们都想得福,可为什么有时总是事得其反呢?

常言道,人生有三大苦:

第一、求不得之苦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上都有个目的,有人为财,有人求名,有人为爱......每个人都为了所求不悔不倦,努力不懈,可是,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十之八九,不可能每个人都所愿得偿,这就注定了大部分人都要失望,全心所求而不可得,甚为其苦啊!

第二、矛盾之苦 所有人从出生那天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充满了矛盾之苦:健康与疾病,努力与顺其自然,生与死......而无论哪种矛盾,都让人充满了困惑、充满了痛苦!

第三、舍不得之苦 在人生的旅途当中,总会得到许多东西,但同时也会失去许多东西!

风波漂流的人生,实际都是生活在自己起心动念的世界里;都是在接受着自己心识的苦与乐中执着于自己的理智或者愚昧;都是在编织和构造了自己当下和未来的苦与乐。

2、怎样才能从人生之苦难中解脱出来呢?

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事事都是命运,生现有因,来去有时,随遇随顺,不急不怒不惊不怕随其了。统统看破,就是刀来了,生死祸福全在定数中,妄心生的那个怕毫无办法,只有心为正、心为公、心为慈可以转机造吉,柳暗花明又一村。

举凡情绪不好,烦恼现前,本来都是错心、错见、错为的缘之剧,正确的态度是弃妄求真。妄者所愿不及,假者所求相背,只有舍的道路才能觉悟光明,唯此大一行,本中尽具足。

人的妄,本能执求。求福、求情、求名利、求上天,哪个受益了,统统是苦恼。只有施舍的辛勤耕耘,才能植种三千土,不要都得给,谁都拿不去,而贪的、骗的、争的、计较的,统统眼前一时云,统统不还也得以失还,而且变本加利,今生还,来生子孙后代接着还。觉无行,悟不舍,坐吃德空读妄经,品品哪个自在、哪个坦然、哪个真实、哪个是灾,只要这个清楚,就是真承、真传、得到真,真心、真行、真果成,登乘足下悟、足下明、足下出真我、足下普众生,积来处处起信、处处真情、处处家园、处处福田。德土恩,债土仇,足下一转债土化德园。

三、老子思想解决人生问题

第一、解决“信”的问题

《老子》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且不说大自然瞬隙万变,不能依其意志为转移而横行横为。故而风不能朝朝不止,暴雨不能日日不停。风雨是谁的作为?是天地。天地的作为都不能长久不停,更何况于人的欲为能持久不止吗?“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因此,在从事于道的文化行为者中,道为者同于道体之功,德为者同于德体之功,损德者同于损德的境界层面、状态。同于道的功能作用者,道亦自然相应其处于道的自然自在之中;同于德的行为功能者,德亦自然相应处于德的相应自然解脱之中;同于损德的行为者,损德的规律亦将自然的对应其损德的知能依境报应。“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大道自然,只因信不足诚道的原因,才有道律不信而报的必然结果。

信乃万事之本。信的是什么?《老子》第二章不可抗阻的恒无常,要我们信的是宇宙不可抗阻的规律和法则,人类的一切灾难危急无不因欲而生,人类的离苦离难无不以无欲返朴为真实的作为和取向。

那要怎么信呢?正确的信仰观,并不是自己要成个什么,而是人生到底应该实实在在的为什么做些什么,这是正教与邪教最起码的分界线。现实中,正确的信仰观首先则必须具备爱党、爱国、爱中华、爱领袖、爱人民这个大前提,并且应能有效地引导教育人们目标远大、心怀宽阔、积极乐观向上地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祖宗、利益后代。不信务实、不信为人、不信用好心做好人的信,只能是迷信、邪信,终害自己,危害社会。

成佛、成圣、成神、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都是美好的愿望,愿望不是现实,愿望靠奉献、付出和艰辛去建筑,按佛门的话就是积满三千功德或具足三资粮。好的愿望必须付诸好地行动,才有好的效果,没有一个愿望是空想、妄想创造的。想想释迦佛、想想马克思、想想毛泽东,哪个是妄想主义,哪个没有艰辛坎坷的经历,哪个不是一步一步奉献付出的创造,所以,正确的信仰只能是真做事、真做人,切莫滑入玄虚不实的痴妄迷梦不觉中。

第二、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老子》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与身心哪个更亲?身心与财物哪个更多?得到与死亡哪个是病害?老子把身、名、财、死直观地摆在一个比较系中,让我们认识到身失名象财物自然废,命亡得到全非益。爱恋贪欲累思自耗神,病由心生必伤身,余藏贪食过量劳欲取,受尽贪尽阳福当归亡,这是气数定数之规律。知足者不耗尽福剩下苦留下苦,使余德不尽、源源自来,知止才能欲取不过、不成怨债种后患。所以知足知止才是理智惜命惜福之法,才能获得生身的平安长久。有命必运,根本就没有不运动的生命。所以命运的重要意义在当下是造福还是造祸,这就是生命的把握所在。爱是情趣、思虚,是心识的活动,故欲耗神、甚大费。藏是为的所累,它并不是无限的,而是自有规律定数的极限,在生命之中耗用和取积都有定数,又名气数,不可妄速自尽,积成亡命。知律者不积,取舍两翅造福社会。

宇宙人生最大难题就是死。在人类文化中践行不死解决不死的只有老子和释迦两个文化说。老子在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揭示了欲中延命、促寿、动于死各有三分之一,并且回答了死因就在妄欲自生的无知厚造。

天道无实体、不固形、能而不僵,不可贪有图受欲名,当需戒止,否则就会种下灾难的后果。“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坚持持续不断的余积,不如知理知害罢休停止;锻造挫磨使之锋锐,不可能永久保持无损;金钱珠宝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华凌贵傲慢,必然要留种下灾难的到来。已经创造成功能自生存自运行了就要退身而隐,这是合天之道。事业只要已经能自己生存发展的成功了,就要不居而退,进入专虚之宁、无为之导。否则,就不合天道而必损之。

第三、解决人文环境的问题

《老子》第35章讲“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执行清静无为人文德治,天下自然取向聚往这样德信的人文。这种环境无政害人们之间也互不相害,都能身心安祥愉悦康宁。使人喜悦乐致的原因就是这里给与的是诱人可信自由的德教禅化,是诱人可信可靠平和的生活和人际,正是这个原因使路过不轨的客得闻得见都被感化不肯离去了。这是生命老家化育演道的地方,所讲的道并不深奥难懂,浅淡的至简至易至解,使得闻者效处虚中生出视而不足确见、听而不足确闻、用而不足确及的沌朴无忧实地。人类现前面临的危急和灾难究其根本就是破坏了人类的第一生存人文大象环境,所以挽救也只能从扬道立德政执大象开始,否则都将不能根本和持久的改变欲律造害升级。

老子的小国大同未来,无疑是回归自然,是真实的人生原生态世界,是社会巨大机器吞食与排泻的最终解决欲止的办法。小国寡民决不是国要小民要少,决不是分裂独立的国,而是自稳定的生存原生态。要保护现实中的民俗遗产地,不要让它进入社会大潮中淹没消失,要开发具有民族特性有价的风俗创造试点,使不轨失性在民俗的氛围禅化而止。民俗的社会价值无为而无不为,正是这个环境的破坏,才产生80后、70后的环境结果说。问题并不在70后80后的身上而在60前的社会人文已经开始破坏,正是这种破坏在伤害着我们的后代。正是子不孝父之过、民不轨权之祸的愈演愈烈。原生态方式本来就可以区域性的俗治保护创造,或允无碳经济再加上原生态生活方式更具长远根本性。

第四、归守柔弱虚静解决妄欲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第55章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说本含本德之厚,好比初生的婴儿。婴儿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有毒的蛇虫不螫咬,猛兽不扑捉,凶鸟不搏爪。骨弱筋柔而手握闭固气门,不知雌雄交合而始终挺勃,是精之至足。终日哭号而喉不沙哑,是无欲气和之至的原因。婴儿的虫不螫咬、鸟不搏爪、双手握闭、常勃、不哑这种真实的天性,说明妄欲强生执生会导致不道早已的必然后果。所以消积延年益寿法应当是从柔弱使生命减速至到无时空。

老子还在16章全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告诉人们诚致虚的极处,宁守静的定极,宇宙万物生发运动自然具现,我以天下观其归处。自然中万物的所有,最终都各自归复其一宗根。回归生的根处称为自静,归静就是恢复到本命的状态,回到本命的状态就知道一切现象都是出之命根不可抗拒、不可更改的自然之常,知常才能称明道、明理、明法、明行。不知自然一切不可抗拒,就会妄作妄为妄欲,就会招来凶的结果。知道一切都在自然中就能看开包容无迹,包容无别无欲就能大公无别公信天下,大公公信乃大乃聚信聚凝天下心而自处王信,王信天下就是合天道,天清无为就然能合道,道不生不灭就将久而不去,死尽报身则永无苦难灾险。德境到虚极、静笃定,宇宙万象自因缘应现,以为天下而观知芸芸皆归根。人生的第一步是归根则静、则复命、则知常、则为明。不会归根清静则不知常,善恶则全为妄作妄为妄欲,因此即是暂吉亦将转凶轮转不止。静得知常,则能无欲容、公、王、道、殁身不殆。死尽报身为大解脱、根本脱,印光大师禅堂供奉的就是一个“大死”字,其理就在此。只要德境道同,就能宇宙万物一切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尽在道中明。而人类一切外沿的手段都只不过是这种状智能中极有限极局部的区区。因为只有道才具有一切绝对和相对智能为,舍此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能力行为。一切欲的终极创造都越超不了自身因果的惩罚,即是核能超核能都不过只是宇宙存在还可欲为的一部分。

第五、解决怎样修持的问题

1、德

《老子》第8章教我们学习水的品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上德无为之善如若水的品行,普泽无别利益万物不图名不争利,自性处于万物不争不夺的最低位,因此水的品行近乎道。居住取最低位,心静深藏不现,施与无别应需,言说见闻既到,行政无以易之,做事能易至胜冲流洗刷,择动因时合节冰气应变。圣人只因不争不生反作用,因此,没有意外的不悦发生。启导人们效仿领悟水无为无以为的自然品行,这种圣易为的品行,是无欲为、无所对应觉的为、一切自然而然的为。

2、行

老子在15章告诉我们真正修道者的举为状态是什么样的。“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古时候真正入道者,从事认真隐妥的,像冬天走冰处处防止失误;举为顾全的,像怕吓着周围的东西,处处轻拿轻放轻缓动作;坐卧庄严的就像威仪大堂的宾客有规有矩;身心松通的就像即散的释冰无约无束;品行敦厚的就像没有开凿的原状无知无欲;胸怀空旷的就像虚谷无限的能容荣辱顺逆;心识混沌的就像清浊是非不清不明,一齐平等无别。有修养者的动作都很稳重、不慌不忙、不乱;眼神、转头都很柔和平静不惊不贼;说话、放物、举止都轻拿轻放,缓而不慌不草;肚量担事却能装能藏能消化。要做到外稳而不误事生事,必须先学收神藏神安神养神于内。神常安内,自能不慌不贼不狂不躁。

3、承

老子在第54章指导我们凡是大事、大业、大家族长存于世,都建根不拔、抱信不失、祭祀相承不绝。没有矢志以恒的抱信建设、没有宗旨不断的相承,就没有其未来昌明。他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翻译过来就是善于创建善业的人遇到什么阻碍都不会拔舍,善于抱信真理的人无论怎么顺逆都不会脱失,子孙祭祀继承沿续不断不止。修从起基在自身之此,其德才真实不伪;修园于家人家风,其德才开始生用余出;修善于乡人乡俗,其德才开始见长;修为于国安祥和,其德才开始走向丰满;修以于天下心,其德才普济万物苍生。生命来源命运在生命之中,人生一切事业的起始都要从心从自身起点。只有自己首能习习于德,才是一切真实可靠的开始,才能有本体德心德为效用于家、乡、国、整天下众众生之实。

4、法

老子在第67章,用去彼取此法讲了一个“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的道理。提出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正证法是“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思是慈泽万物无敌生,因此,能大勇无畏,畅行无碍;大俭无取无受,因此无侵无占广济而普乐容;不敢执居肖现为天下先而成自为大,因此能包纳一切而自成器的无外长。反证法说“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意思是现今之中,舍慈且勇为害杀伤激之凶;舍俭而取而受且广于民,为侵贪窃夺之贼;舍后且私先为民主、权、生的强残之恶。此为勇、广、先是在自己绝命找死。所以要想得到天救慈卫全在诚持三宝,才有保之之益。而不在求保佑,求不得求不得,妄求永不得。人人皆当护持三宝行大慈,在诸多危急之中不取“死矣”得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于最后一章告诫我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智与物不存积,既知既以为人,结果无则用之绵绵愈有;既得既以施与人,结果虚则源源自来而不止。这就是法天道,普利大公而不害与。法圣人之道,普天下而不争与的德。让我们学做一个随来随施随用随既有的轻轻快快人、轻轻快快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