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何建明:棉很美 文很美(文字里能生长着最美……)

句子大全 2019-12-23 10:58:31
相关推荐

极少有这样的题目,就是因为《棉都》是一部很独特的作品。它写的是棉花的事,却写出了诗意和文学性。我没见过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但他的文字足以让我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实说,他的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比一些获了奖的作品要好得多。看得出,这是一位写作高手。我当了十几年文学杂志社主编和出版社社长,出版和编辑过莫言、贾平凹、铁凝等许多小说家的作品,知道何谓“小说家”和何谓“好小说”。其实小说关键是叙事和语言的魅力,能把看似普通的东西写成美得让你爱得死去活来的东西,就应该是“好小说”了。

写报告文学的难度其实远比写小说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前者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叙事,而且有当事人“盯”着你看怎么写他呢!最要命的是写完的作品还要经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口,一个又一个的单位和人来审查它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有可能成为拿捏作家最容易,且最可能改变作品文学性的时候,故写报告文学的人被称之为“戴着铁镣跳舞的舞者”,其原因就在于此。报告文学作家获得社会和历史的尊重其实也在于此——尊重客观事实,是它的本质。然而在真实和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和统一,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并不具备艺术性,也不太有文学性。可作品是要讲究艺术性与文学性的,这种情况下笨拙的作者是很难完成一部优秀的纪实类作品的。所以现在许多读者批评报告文学直白式叙事、新闻式的表达,缺乏艺术性和文学性,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报告文学在读者心目中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报告文学要防止和摆脱“新闻式写作”,事实上有作者写了一部又一部“报告文学”,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东西事实上并非报告文学作品,充其量是“报告”的堆积。我之所以提出和指出当前报告文学创作中这些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一方面是忧心这种文体被某些“宣传需要”引导坏了,让一部分写作者陷入“文体无知”的空喜欢状态;另一方面就是读了裴建华这样的好作品的缘故,他的作品引发了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作为报告文学的老兵,自夏衍到徐迟,再到我们这一代,恐怕像我这样40余年一直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并写下了那么多“国家大事”“凡人小事”,作品涉及那么多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层面及人物,人数极少。在近20年来也很少有人像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层面上倾注了那么多精力去重视报告文学作者队伍建设事业,因此每每发现一个优秀的新作者时,我总会比别人更加兴奋,发现《棉都》和它的作者时就是这种心境。我必须承认,在看了《棉都》后,自己甚至迅速地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裴建华”这个词条,想看看到底是何许人也,然而得到的信息却十分有限。

但现在作品就在我案头的电脑上。我不得不被其美好的叙事风格和感人的故事所吸引,并进入欣赏和阅读……

我从小就知道棉花,也会种棉、识棉、摘花,甚至看过母亲和工厂里的人纺织棉絮,至今我的姐姐、妹妹都是与“棉”有关的企业家。这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我的老家苏州从古至今都是纺织之乡,是真正意义上的“棉都”“丝都”。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但现在我发现苏州的棉花少了,古时候的“棉都”和“丝都”叫法已经不复存在,为他地所代替之。

“棉都”原来跑到了山东的滨州去了!这让人极其意外,然而它又是真实的。《棉都》的每一个文字都明白清晰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魏桥张士平的存在,滨州就一定是“棉都”,无他地可与此争夺!

棉花,中国自古就有。它是中国人生存的基本资料,就像粮一样,人无衣不能蔽体,不能蔽体者吃饱肚子又有何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的脸面比肚子饱饿还要重要。棉,给予了人最基本和最宝贵的尊严。由此我们认识到,从事棉的人和棉的事业,是人类万千事业中一个相当崇高和重要的事业。滨州本非“棉都”,但因为有了魏桥张士平,才成为“棉都”。其实这得益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所经历的一股改革开放时代大潮流,故此才让滨州这块很普通的棉花产地,转型到棉纺织工业重镇,继而发展到后来誉满全球的“棉都”……

棉花好比人体的皮肤,保护着人类的生命。而真心从事棉业的人,他的心一定会像棉花一样洁白无瑕,一定会有女人一样的心细柔软,也一定有像春蚕吐丝一样将自己的才干奉献给这个社会的精神。张士平就是这样的人。他生在种植棉花的大地上,深深地懂得棉花是什么。于是,他慢慢地把自己变成了棉花——拥有一颗善良和温暖的心。他事业的激情一旦燃烧,就只剩下一片赤诚与丹心。作者虽然在《棉都》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叙述滨州这片土地的棉业如何从弱走向强、走向世界,也指出从我国棉花产业和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然而我依然觉得《棉都》中张士平这个“中国棉人”的人品、人格和伟大心灵,是“棉”精神的升华,是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内核,也才是我们认识滨州魏桥这个“棉都”的意义之所在。张士平显然是“棉都”的缔造者和灵魂人物,没有张士平就没有这个“棉都”,而张士平影响下的滨州魏桥,以及整个棉花纺织产业和贸易皆是建立在张士平的奋斗与创业精神之上的。没有了张士平和他的奋斗与创业精神,“棉都”就像一个没有了街道与楼房的城郭,其实也就不存在城市概念了。作者是智慧的,他能将洋洋40余万字的大作,串联在张士平这个“棉人”身上,展开一场场改革巨浪的掀天之笔的叙事,所产生的震撼之回声,是气壮山河的,是催人泪下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魏桥创始人张士平

我认为《棉都》是一部成功之作。即使这部作品在张士平已经去世多时后才写就的,其实书写和讴歌像张士平这样的平民英雄,也永远不会嫌迟,因为这叙事的对象及品质永远值得我们仰望珍视。真心期待作者写出更多的张士平这样顶天立地的“山东好汉”,中国各行各业都需要这样的硬汉柔情、好汉棉心……中国当然更需要平地而起的一个个由张士平这样的“棉王”而缔造的“都市”。张士平这样的“造城者”,才是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内在动力。21世纪的中国,会更加需要张士平式的具有创造性的时代奋斗者。

我们期待“棉都”呈现更加夺人的光彩,我们也期待《棉都》的作者创作更多像《棉都》光芒四射的优秀作品。

选自何建明散文随笔集《行香之情》

扫码关注欣赏更多美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