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曾让我一见钟情的诗: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汉语的万种风情)

句子大全 2018-11-24 02:31:45
相关推荐

导语:遇见一首让自己心动的诗,就好像遇见一个人,他站在那里,你悄然看去,什么都不用说,心里就生出悄悄的喜欢与轻轻的欢喜。

曾让我一见钟情的诗有哪些呢?

那么让我告诉你“一见钟情”的好诗吧。

纳兰性德《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美是世界万千女性追求的目标,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美的标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的今天,当多彩的眼影、消瘦的面颊逐渐成为美丽的坐标时,我们可能遗忘了,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中国女性最性感的部位,不是嘴唇、更不是双眼、眉毛,而是用汉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一见钟情的诗词”,让我们来体会汉语的万种风情。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注释

①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②砌:台阶。

③蓦地:突然地。

④省(xing):明白。

【作品鉴赏】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相互爱恋的复杂情景

这阕短小的《如梦令》仿佛是在描绘纳兰容若的一生,前端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事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其意境心境吻合“如梦”二字。这首词最耐人咀嚼思索的便是那个“冷”字,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情境修饰语词,而是词人心绪最真实贴切的写照。

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辘轳金井本是深庭豪门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寻常不过的并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有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多愁善感的心绪。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全词色调和谐,意境完美,表达了词人相思的痛苦哀伤

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 “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反映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也象征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必然结局。

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 “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料,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阻拦的。“心事眼波难定”一句惊艳妙绝,写出两人乍相逢的惊疑窃喜,极传神。伊人眼波横流,媚态撩人,然而结局则笔锋陡转,一句“簟纹灯影”将前事化空,露出相思无用的无限惆怅,使人黯然神伤。人事的残酷,藏在希望的背后,如此美妙的邂逅,也不过是昙花前的满眼芳华。

这首初恋情词极为精巧雅致,细细读来如观仕女图般,字虽简练,情却绵密。只是幸福感过于短暂,更凸显其相思的痛苦忧伤。

【名家点评】

清代颐贞观说:“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题都城南庄

朝代:唐代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作品鉴赏】

《题都城南庄》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题都城南庄》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名家点评】

沈括《梦溪笔谈》: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秖今何处在”。至今所传此两本,惟《本事诗》作“秖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吴乔《围炉诗话》:唐人作诗,意细法密,如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后改为“人面秖今何处在”,以有“今”字,则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

作者介绍

崔护(772-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蘋 通: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梦醒只见高高楼台阁门紧锁,酒意消退但见帷帘重重低垂。去年冬天惹起的恨恚来恼我,恰是落花纷坠斯人孤独伫立,细雨霏霏之中燕儿翩翩双飞。

依然清晰记得初次见到小蘋,穿着绣有两重心字的小衣衫。拨弹琵琶舞弦诉说相思滋味,当时月光是那样的皎洁如玉,她像一朵美丽的彩云翩然归去。

注释

⑴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⑵“梦后”两句:眼前实景,“梦后”“酒醒”互文,犹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所云“一场秋梦酒醒时”;“楼台高锁”,从外面看,“帘幕低垂”,就里面说,也只是一个地方的互文,表示春来意与非常阑珊。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

⑶却来:又来,再来。“去年春恨“是较近的一层回忆,独立花前,闲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卧,静掩房栊意兴还稍好一些。郑谷《杏花》:”小桃初谢后,双燕却来时。“”独立“与双燕对照,已暗逗怀人意。《五代诗话》卷七引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诗全篇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

⑷以下直到篇末,是更远的回忆,即此篇的本事。小苹,当时歌女名。汲古阁本《小山词》作者自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小莲、小苹等名,又见他的《玉楼春》词中。

⑸心字罗衣:未详。杨慎《词品》卷二:“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或谓女人衣曲领如心字。“说亦未必确。疑指衣上的花纹。”心“当是篆体,故可作为图案。”两重心字“,殆含”心心“义。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山花插鬓髻,石竹绣罗衣“,仅就两句字面,虽似与此句差远,但太白彼诗篇末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显然为此词结局所本,则”罗衣“云云盖亦相绾合。前人记诵广博,于创作时,每以联想的关系,错杂融会,成为新篇。此等例子正多,殆有不胜枚举者。

⑹彩云:比喻美人。江淹《丽色赋》:“其少进也,如彩云出崖。“其比喻美人之取义仍从《高唐赋》”行云“来,屡见李白集中,如《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赋彩云“、《凤凰曲》”影灭彩云断“及前引《宫中行乐词》。白居易《简简吟》:”彩云易散琉璃脆。“此篇”当时明月“”曾照彩云“,与诸例均合,寓追怀追昔之意,即作者自跋所云。

【作品鉴赏】

写作者与恋人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抒发对歌女小蘋的挚爱之情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作者众多的怀念歌女词中更有其独到之处。全词共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为第一层。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辞格调。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深意。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

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至于“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这两句的后面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

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非常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上片描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伤春伤别的凄凉怀抱

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但愁不能消。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三句为第二层。“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依据。说明两人相恋已久,刻骨铭心。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些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遣词之妙,独具匠心!“却”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头。紧接着词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后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

“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如:冯延已《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篇盖袭用成语,但翁宏诗作不出名,小晏词句却十分煊赫。

这里也有好些原因:(一)乐府向例可引用诗句,所谓”以诗入乐“,如用得浑然天成,恰当好处,评家且认为是一种优点。(二)诗词体性亦不尽同,有用在诗中并不甚好,而在词中却很好的,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联。(三)优劣当以全篇论,不可单凭摘句。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追忆初见,表现作者对往日情事的回忆及明月依旧、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为第三层。欧阳修《好女儿令·眼细眉长》:“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层是最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解释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这样解释虽然不错,但似乎比较乏味。如果把这两句解释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这样会增加美的感受,像彩云一样的小苹在读者的头脑里,会更加妩媚多姿了。 把“在”字当作表示处所的方位词用,因为在吴系语中,“在”能表达这种意思。某处可说成“某在”。

杨万里《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在在”犹“处处”也,可作佐证。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其余四句好像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2、酒醒,3、人独立,4、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名家点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谓好色而不淫矣。

谭献评《词辨》卷一:名句(落花二句)千古不能有二。结笔,所谓柔厚在此。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乙卷:康南海(有为)云:起二句,纯是华严境界。

作者介绍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

一个美丽的女人如果能够画出一双有个性的眉毛,那她就将赢得整个世界。

据说隋炀帝南游选秀女时,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哪位秀女的眉毛画的最好。可以说,画眉技巧的高低,成为了当时评判女性魅力的终极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对眉的喜爱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唐代画家周昉将当时种种的流行时尚,都细致入微的展示了出来。几位美人眉毛的形象彼此绝不雷同,但我们会发现,画中美人的眼睛几乎位于脸部的中间,宽阔的额头成为了当时特有的审美情趣,这种独特的化妆方式名叫“开额”, 据《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唐文宗即位之后,曾经下诏,“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开额意为,将额前的头发剃掉,让发际线上移,使额头部分变大。拓广额头,再把原来眉毛完全剃光,正好腾出一片宽阔的舞台,由一对描画出来的奇特眉影恣意舞动。当时比较流行的眉形有远山眉、八字眉、细眉、粗眉等等。

画眉之风不仅风靡大唐的每一处角落,宫廷中更是把多变的眉型当作是最美的乐章,在唐代宫廷中,曾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眉型名叫“开元御爱眉”,传说这是开元年间宫中最为流行的眉型,为唐玄宗所爱慕赞赏,杨贵妃这样的绝代美人都曾经亲手画过。一个宫女画眉技艺的高低,是古代宫廷生活中决定地位的重要技艺。

在眉毛的美丽历程中,我们甚至还发现了宫廷政变的刀光剑影。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被妻子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所毒杀,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宰相宗楚客、韦温劝韦后效仿武则天继承大位。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党羽,公元712年7月李隆基正式由临淄王成为一代明主唐玄宗。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惜墨如金的史官在《新唐书》中竟偏偏留下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宫闱大乱之际,当时安乐公主却还在勾描自己的眉毛,“临淄王诛庶人,主方揽镜画眉……兵及,斩其首。”此时,刀光剑影的正史中,不经意间留下了一份女性难以诉说的时代哀愁。

有人为了眉毛葬身刀下,而有人却因为眉毛幸福一生。在我国成语宝库中,至今还有保留着一个成语名叫“张敞画眉”,丈夫能给妻子画眉,在当时是件多么羡煞旁人的事情啊!张敞,字子高,今山西临汾人。汉朝时期,身为京兆尹的张敞为官没有官架子,经常在散朝后步行回家。他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

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太太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张敞每天都为他的妻子画眉毛,而且技艺十分娴熟,画出的眉毛十分漂亮,汉宣帝为此将他们树立夫妻恩爱的典范。

另一个有关眉毛幸福的故事,则发生在著名武侠小说里。在大师金庸眼中,眉毛不仅仅是美的象征,它更是被赋予了一种至高悠然的人生境界。在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男女主人公的结局竟然是在画眉中完成的。

张无忌是武当派张翠山与天鹰教殷素素之子,他的幼年在冰火岛上度过,在踏足中土后,又历经少失怙恃,身中寒毒等人生磨砺。在历经艰险的同时,他又福缘际会,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和“太极拳”三大盖世武功融为一体。遍数当时的武林,张无忌可以说是天下顶级高手。然而,在故事结尾,张无忌却放下尘世间的功与名,与赵敏一起归隐山林,画眉一生。在赵敏美丽的双眉之间,中国人独有的人生意境悠然显现。

当我们推开历史浮尘,许多过去纤细而美丽的事物逐渐展现眼前,无论是在正史还是传说,无论是残酷的宫廷争斗还是委婉的民间吟唱,一双秀色可餐的双眉成为无数君王才子心中难以抹去的绝代风景,也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含雪雾之香,发微露之光,构成了中华文明绚烂多彩的华美之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