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重拾历史遗珠(传承非遗文化:9月30日在碧江金楼约定你……)

句子大全 2018-01-12 17:54:47
相关推荐

顺德区古村落文化活化升级

2018基层文体嘉年华之顺德非遗物质文化展示系列活动

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群体价值、承载着人类社会精神高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又最鲜活的历史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经国务院、文化部、省文化厅、市(区)政府批准,顺德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7项、市级3项、区级22项。非遗传承人41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7人、市级4人、区级27人。这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是顺德的瑰宝,充分显示了顺德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聪明才智。

顺德的“非遗”,有着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更与水乡文化息息相关,是顺德先辈们在桑蚕渔业农耕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的智慧的结晶,如华丽喧腾的锣鼓艺术、壮阔宏大的人龙舞、粤曲、香云纱染整技艺、粥水制作技艺、南沙婚俗等,其歌其舞其乐,其饮其食其思,皆有独特的水乡人文情怀,既有以人为本的实用性,又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随着世代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有加速消失的危险,也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有继承,有发展,有创造,才有未来!

为了活化顺德古村落文化,更为传承顺德先辈的智慧结晶,“文明顺德.2018基层文体嘉年华之顺德非遗文化展示系列活动”,将与市民共享顺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成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全民参与!

顺德非遗文化展示

12场系列活动设置如下

香云纱染整技艺

◆国家级非遗

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利用植物薯莨茎块汁液和优质河涌泥对丝绸进行加工、染色的一门独特工艺。经此工艺处理后的成品叫香云纱,香云纱因拿在耳边轻弹,或穿起来走路,可听到“沙沙”响声,因为得名“响云纱”,后人美其名曰“香云纱”。它独产于珠江三角洲,主要产区是顺德、南海、佛山、番禺、广州等地,是中国男方特有的著名染织品,也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少有的、用纯天然燃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

这种面料,一面是乌黑发亮的黑色,一面是赭石色,质感爽滑柔润,日晒、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二不易褶皱,柔然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适合我过南方和东南亚各国气候。由于工序反复,产量少,匹价较一般棉布、绸缎高,成为中国历史上“身价”极高的丝绸,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2008年6越7日,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顺德,20世纪20年代是香云纱生产的巅峰时期。1922——1926年,顺德共有晒莨工场500多家,日产香云纱4000多米,远销南洋一代,享誉海内外。现在,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仍坚守着香云纱生产阵地,每年气温最高的时节,即是他们埋头苦干的时候。

八音锣鼓

◆国家级非遗

龙,是古代人们崇拜的图腾。随着历史发展与变迁,出现了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龙作为龙舞道具,如金银龙、稻草龙、火龙、板凳龙等,而以人组成龙形编演的人龙舞却不多见。人龙舞是顺德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其所在地是顺德杏坛镇光华村。光华人龙舞构图宏大、场面壮观、灵活多变、含蓄优美,极富南国水乡龙文化的艺术魅力。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人龙舞,龙长数十米,参与演出的常有100人以上,表演者一般具有一定的武功基础。50多名少年纵身跃上壮年男子肩头,相互借力,重叠形成龙的形象。龙头、龙角、龙嘴、龙身、龙趸、龙尾无一不可模拟形成。

人龙舞产生的契机,相传与该村的状元梁耀枢有关。清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高中状元,成为顺德、光华村引以为傲的大事、喜事。为隆重迎状元回乡,村人积极策划,以林升辉为首的一批武术爱好者,组织180村民舞人龙舞,成史上最壮观记录。自此,人龙舞在光华村时代传承近200年,在每年春节、元宵、天后诞及其他大小喜庆节日表演助兴。2005年应邀参加广东省岭南民间文艺汇演,130人表演的人龙舞荣获金奖,载誉而归。人龙舞的表演过程,是人力“力与美”的体现,表演者虽非专业人员,多为普通质朴的光华村人。他们白天干活,晚上训练,但表演起来,步伐扎实稳健,腰马强劲有力,队形整齐而多样,既形似,更神似,没有道具的龙形象,却比道具龙更生动。

龙舟说唱

◆国家级非遗

龙舟说唱是粤语曲艺的一个曲种,为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相区别,民间称之为唱龙舟或龙舟歌。唱龙舟以顺德、南海、番禺为中心,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广大粤语地区,三水六合、高明合水等客家人聚居地也有流传。2006年5越20日,顺德龙舟说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舟歌源远流长,其产生于水网地带,出现在木鱼歌(明中叶产生),木鱼唱本都是长篇,龙舟歌则以短篇为主。其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乾隆年间,顺德龙江有个能说会唱的破落户子弟,因生活无着,便在木鱼歌的基础上,改革唱腔,手提雕龙舟,胸前挂一副小锣鼓,边敲边唱卖艺度日。由于演唱别具一格,明快悦耳,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令人竞相模仿,流传开来。

龙舟歌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沿门卖唱。逢年过节,挨家串户演唱吉利词,博取住户打赏零钱、食物,又称“吉利龙舟”。另一种演唱形式是说唱故事。其曲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唱词可以是8韵,也可变化成16韵,最多可加为36韵,发音一顺德话为正宗。龙舟说唱和其他民间曲艺一样,本身具有文学、音乐、民俗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价值,记录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民生态度,从不同角度反应人民的审美习惯,是研究岭南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粤曲

◆省级非遗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以演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曲调、“戏棚官话”分角色演唱。八音班使粤曲的鼻祖之一。

粤曲与粤剧关系密切,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其唱腔同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主体有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等。但“睇大戏”(看粤剧)和“听粤曲”欣赏的趣味却不同,欣赏的环境场所也有异。粤曲在接受秦腔等兄弟剧种影响同时,又吸收南音、木鱼、龙舟、咸水歌等广东民间曲艺以及西洋音乐的长处,所运用的语言音乐曲调极其丰富。

鱼灯制作技艺

◆区级非遗

大良鱼灯制作技艺是清代民国盛行于顺德大良的传统鱼形花灯制作工艺。当时顺德机器缫丝业兴旺发展,时值年丰之际,大量艺人投身鱼灯制作,大良(凤城)鱼灯名闻遐迩,时人有“妙制传来近凤城”的说法。与之相伴的大良鱼灯会,又称“出鱼会”,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在顺德大良举行的大型夜间会景。

所展示的鱼灯通体透明,色彩鲜丽,长则6米,短则3米以上,体型和颜色须与真鱼的比例一致,制作手艺严苛。20世纪20——30年代,大良鱼灯制作技艺继续发展,有冯炯记、何松记、岑勤记、北门八记等多间老字号,艺人罗八的作品获得1936年香港银禧大典会景赛金奖。抗日战争时期,鱼灯制作迅速衰败。至20世纪50年代曾短暂复兴,但终因经济效益低、需求量少而衰落。2013年1月8日,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顺德在清朝、民国时期流行在正月夜里举办鱼灯会:彩旗、舞龙醒狮打头阵,各式鱼灯跟着依次经过。鱼灯重十余斤,游行时,两三个举灯人持灯柱举起,遍体红光的红鲹,黄光灿烂的黄花,青光闪闪的鳡鱼……民国《顺德县志》描述:以薄纱为鱼龙曼衍之属,燃烛其中,夜行舞之,鼓乐喧阗,一如日景。

粤绣(广绣)

◆省级非遗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洗、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闻名遐迩。顺德的刺绣,是广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广绣最重要的传承区域之一。2012年2月21日,顺德粤绣(广绣)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绣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广绣艺人以孔雀羽毛扭绩为线缕,绣制谱子及云肩袖口,金翠夺目。后又以马尾缠绒作为勒线,绣制轮廓或边沿,增强了广绣的艺术表现力。19世纪,英国艺术家波西尔盛赞“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尤为特长”(转自《岭南民间百艺》)。清咸丰《顺德县志·卷三·舆地略·物产》则记载顺德北滘林头一带出产广绣,并出口至国外。

20世纪70年代,佛山地区顺德刺绣工艺总厂成立,1983年底,顺德刺绣总厂成立广绣研究所,后收集研究出60多种针法,并制作出相关刺绣样片,编写了多种图册和文字说明,完好地保护和继承了广绣工艺的优秀技法。

永春拳

◆区级非遗

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的咏春拳,产生乐梁赞、陈华顺、叶问等出色人才。顺德杏坛东马宁的永春拳。称“永”而非“咏”。永春拳是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得自陈华顺传授,一脉相承,与普遍的咏春拳有区别。其招式共有拳术12套,棍术6套。永春拳传承有序,脉络清晰,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有着特殊的价值。2009年7月6日,永春拳被列入顺德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清初,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的至善禅师,集少林内家拳法和少林各大门派武术精华,独创永春拳。乾隆末年,少林寺被烧毁,仅剩永春殿后座一角未完全烧毁,至善禅师携两徒出走,幸免于难,为纪念永春殿,将独创拳术命名为“永春拳”。后为避官府围剿,改名为“咏春”。此拳法经几代相传后,传到佛山梁赞,梁赞将“咏春”复名“永春”。梁赞首徒“找钱华”陈华顺学武有成后,返回家乡杏坛东马宁设馆授徒,成为在顺德传授永春拳第一人。

如今,永春拳在陈氏及其弟子的传承下发簪活跃,分布区域遍及美国、英国以及中国台湾、肇庆、广州、陈村、勒流、容桂、杏坛等地。

洪拳

◆省级非遗

洪拳是中国南拳之一,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界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洪拳在广东流传甚广,尤以广州、佛山、南海、顺德、湛江等地最为广泛。在顺德,洪拳的传承可追溯至清代,传承有序、谱系清洗。洪拳在顺德民俗中占有重要价值,是人龙舞、醒狮、粤剧、龙虱(单人竞技龙舟)等顺德民俗的武术基础。2016年6月29日,洪拳被列入顺德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拳手法丰富、技击性强、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洪拳将“桥”、“力”、“马”作为拳术的基础,强调“拳桥坚似铁,马步稳如山”,“一力降十会,一桥胜三手”,有十二桥手及十二桥马法。

洪拳在广东各地均有流传。相传清宣统年间,洪拳著名宗师林世荣弟子邓二,避祸在顺德勒流黄连香云纱工场处疗伤,为报答晒莨工人而传授洪拳。民国年间,邓二返回广州西关。顺德勒流黄连人何华,自幼随“晒地公”练习洪拳,又到广州西关追随邓二,后返回顺德传授乡亲洪拳,在顺德掀起洪拳学习浪潮。目前,何华弟子何东成、蔡景盛等人藏有清代练武石锁数个、百年坤甸木棍一支,见证着洪拳在顺德的传播史。

龙舟雕刻技艺

◆区级非遗

龙舟雕刻技艺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雕刻技艺,在广大的南方水乡流传甚广。龙舟雕刻技艺与我国的传统民俗——“赛龙舟”有着“斩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龙舟雕刻技艺与“赛龙舟”同时起源,历史悠久。顺德是著名的岭南水乡,有着“龙舟之乡”的美誉。2016年6月29日,龙舟雕刻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舟雕刻技艺分为龙头龙尾制作、龙舟模型制作两大类。龙头龙尾制作吸取传统木雕龙舟的手法,并充分结合线条刻画技巧,以营造龙头龙尾的动感效果和立体感。上颚、鼻子等轮廓突出,鼻孔等细节非常讲究。

龙舟模型将龙舟与机械联动原理相结合。传统龙舟模型可用手控制生子,上下、左右转动龙舟。顺德容桂的龙舟雕刻技艺传承人梁明坤引入联动杆,在龙舟模型内安置数组轨道,轨道连接联动杆,联动杆连接木雕人物,以马达作动力,牵动木雕人物、龙头、龙尾摆动,实现龙舟划动的动感效果。

龙舟雕刻技艺颇具趣味性,可逼真展现龙舟比赛场景,且民俗韵味深,深刻体现民间对龙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

咸水歌

◆区级非遗

咸水歌流行于顺德大良、均安等地区,是主要由水上居民(疍家)传唱的歌谣,又名“咸水叹”、“疍歌”、“后船歌”等。20世纪30——60年代非常流行,曾有“风吹过,大话咸”之说。2014年9月22日,咸水歌被列入顺德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末清初,咸水歌已产生。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疍家艇》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结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

西江、北江流经顺德境内,大良新滘、逢沙等村居,均安等地,多有疍家聚居。20世纪60年代,大良新滘等村居的村民,晚上集中一起对歌,白天在田间或者划船时高唱咸水歌。结构上,咸水歌一般分“长句咸水歌”、“短句咸水歌”。短句咸水歌,一般8字以内一句,两句为一节。长句咸水歌,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对唱、独唱等形式。

咸水歌的类别:顺德咸水歌可分为拆字歌、对话歌、古人歌等类别。

粤剧

◆区级非遗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东梆簧,是广东的第一大剧种,在广西和海南的广府方言地区、港澳以及海外有粤籍华侨的地区也广为流行。

粤剧诞生,得益于“外江班”入粤。明代中叶至清代前妻,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戏班(统称“外江班”)在广东各地演出,演唱的有昆腔、戈阳腔、梆子腔、乱弹腔等,精彩纷呈,广东艺人也用戈阳腔唱戏。此外,西秦对粤剧影响力也甚巨,粤剧艺人称西秦艺人为大师兄。清中期,广东戏曲渐成气候,“本地班”在演出体制、剧种形态、表现内容等各方面逐渐有异于“外江班。”

顺德在清代粤剧极为活跃,隆重、密集的宗族活动和神诞庙会成为粤剧在顺德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清人汪鼎《雨韭庵笔记》记录:道光十二年(1832),龙江、龙山火神会,演戏连续七昼夜,看戏之人数“一棚约妇女五千人,计二十棚共得十万人”。龙山乡戏剧活动何等繁盛由此可见。顺德粤剧名人辈出,千里驹、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皆为名扬国内外的近现代顺德籍粤剧大师级人物。2011年5月9日,粤剧被列入顺德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顺德·非遗

图片:顺德区博物馆

文字:珠江商报记者陈小苏、李芸

制作:珠江商报记者李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