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美文朗读)

句子大全 2019-11-15 04:41:25
相关推荐

茹果朗读

冬天回昆明,赏过樱花之后,可以转往腾冲泡温泉,去银杏村住下等待银杏变黄。

腾冲的银杏

腾冲的银杏村是安静的村落,田园牧歌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嬉闹在银杏树下的小孩、烤白果的老人家,都有真诚明亮的笑容。

在栖霞山看过的枫叶红得如同着了火。不死不休的热烈,逼得人臣服,而银杏的黄只是轻柔地笼住你,叫你放松下来。银杏纷落如雨,铺满脚下,每一步踩下去都可以听见岁月的清响,如同走在金黄柔软的梦里。

在腾冲过冬不必担心冷,可以随时泡温泉。整个人被松软的睡意包裹,就算是下午醒来,看见窗外金黄的暮色,还是会有一天刚刚开始的错觉,吃过一碗饵丝、一碟包浆豆腐,看几页书,再开始工作也来得及。

“莲出渌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是读过很美的句子,然而银杏怎可不提呢?它风姿绰约,明明和柳一样,是最早被中国人栽种的树啊!

银杏树端直挺拔,意态超然,见之忘俗。夏时浓荫如盖,冬来满树摇金,因银杏有长寿树之称,故树旁常有人居,点缀得了人间声色,亦可照亮古刹光阴,伴僧人修行,这是银杏的好。西安观音禅寺就有一株据说是李世民手植的古银杏,开时豁达盛大,落时华丽绚烂,勾连起光阴那端盛唐的繁华深远。

与梧叶的瞬息苍老不同,银杏是优雅老去的,叶被风吹起时,有谦谦君子的风致,不会引人心生寥落,当阳光穿透了它的脉络,在它的根叶上流连,哀伤都消解,留下金黄的洒脱、静默的禅意。

曾买过一只木叶盏,是用银杏烧制的,叶形对称,完美如心,脉络清晰,饮茶时杯底漾金,如日照山川,一叶一茗,心情都随之明媚起来。

银杏叶有凝脂般的触感,拾起做书签,写下关于秋冬的字句,是我能想到最温柔的留存。

李白有一首《立冬》诗:“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诗写得朴素散淡,乍看以为是白居易的手笔,说是不想写诗,随手写来还是以雪代月,饶有情致。诗仙就是诗仙,与我等俗人不可相提并论。只是想不到,诗仙也有不想认真写诗的时候。冬天果然是适合犯懒的季节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关于立冬的解说也很懒:“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还是建始的意思,和立春的发生相对应,立冬代表着万物进入收藏安守的状态。立冬的祭祀之礼与立春是相呼应的。

古人在四季轮转交接之际,会用相应的祭祀礼仪来敬告酬谢天地。《礼记·祭统》言:“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此日祭祀所着衣装、所乘马匹、所用仪仗旌旗器物皆为黑色,以应水德。回朝颁布的政令要旨是抚恤孤寡以及为国捐躯的烈士,令民心安宁。至十月初一有寒衣节,是给过世的亲人烧寄纸钱及纸制的冠带衣履,夜晚在门外奠而焚之。冬至时则另有一番大祭,曰“腊祭”,那时除了亡灵还要遍祭诸神。

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也是古代的重要节日,道家将正月十五的上元、七月十五的中元以及十月十五的下元并称“三元”,对应天地人三位一体。将尧舜禹三皇奉为三位天官,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

孟冬时节,人们建醮斋戒,将新收获的粮食做成菜饭、汤丸、糕饼、豆包祭祀。同时举办行会,搭台唱戏,酬谢神恩和先人的庇护,祈愿国泰民安。寄寒衣,斋三官,天上人间地府,处处都要照顾到,尽可能的周全温暖,是中国人处世的习惯。

一场场盛大隆重的祭奠,提醒着人们不忘先人,事死如生,慎终追远,只要烟火不绝,人世总有温暖的惦念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立冬三候是:“一候水始冰,冰水初凝,未至坚厚;二候地始冻,土地凝结寒气,未至于坼;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野鸡,蜃为大蛤。”立冬后禽鸟踪迹渐少,水里蛤类繁殖,古人看它身上花纹妍丽,误认为蛤是野鸡变成的。在霜降时古人就误会过“雀入大水为蛤”,解释都可以省略了。不过在古老的时代,某些蛤蜊的壳是可以作为钱币的,后来嵌螺钿工艺技法成熟,匠人精选细磨,投诸其中的匠心,使得贝壳变得如同海市蜃楼般美丽。

看立冬三候可以知道,初冬并不算特别冷。云南自是草木蓊郁,花开次第。江南、岭南也更近于晚秋。山依旧苍翠,水依旧明澈,枫叶银杏妖娆,风不比立春时更严酷,甚至带着和煦的气息。连日晴好的天气,有些树木会经受不住诱惑再度开花,民间将农历十月称为“小阳春”,正所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白居易眼中的杭州早冬是“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苏轼眼中的惠州早冬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尽管地域不同,植物不同,但都是花枝招展、风和景丽。

只有西北、东北立冬后气温会骤降。有一年我从云南赶去哈尔滨签售,一个不察,险些冻倒在哈尔滨的立冬里,结结实实当了回寒号鸟,深刻认识到祖国地大物博、地域气温差异巨大之后长了记性,但凡冬天去东北都会翻箱倒柜全副武装。

雪博会

冻归冻,邂逅初雪的惊喜远胜过寒冷。铁汉柔情的哈尔滨一旦下起雪来,立时化身红楼美人,仙姿卓然。这倒不是吹捧附会,大家应该能记得《红楼梦》中很多习俗就是满俗,大观园群芳雪后在芦雪庵联句,用鹿肉整顿烧烤,是很东北范儿的。

对于江南长大、云南长居的我来说,东北的水果算是匮乏,比较特别的水果是冻柿子、冻梨,口感奇妙,吃起来提神醒脑。我是小时候看《东北一家人》被“种草”的。那部经典好笑的情景剧虽然写的是吉林长春,然而出现最多的镜头是东北的雪。

雨下得越大越喧嚣,雪下得越大越安静。东北的雪缄默而盛大,称得上倾国倾城。

以游客的趣味来看,中央大街还是有俄味的,那些花岗岩建筑平时看起来挺胸凸肚、笨重厚实,在雪中别有一种纤秾合度之美。

街上的老牌俄式餐厅有意识保持了旧日的情调和细节,我第一次去的是华梅,据说是可以与北京的老莫、新侨、马克西姆比肩的俄式西餐厅,这四家我都慕名去吃过,一律失望。比起法餐,俄餐确实家常且实惠,吃起来很有饱腹感,适合冰天雪地里关门闭户,阖家围炉品尝,然而也仅止于此了,还不如杀猪菜和开江鱼贴饼子对我的吸引力大。

后来去哈尔滨继续被盛情邀去了波特曼和露西亚等热门餐厅继续品尝,始终找不到感觉,俄餐从未撼动过我的味蕾。菜量忒大,味道浓厚,菜品单调,只适合用来怀旧。走的时候朋友热情洋溢地让我带大列巴,我说太大了,一个人估计得吃一个月,我还是去吃马迭尔吧。

喜欢在纷扬大雪中叼着马迭尔冰棍看索菲亚大教堂,亮灯之后流光溢彩的城堡,似乎只要再往前走几步,就可以进入童话世界。转身,映入眼帘的,是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

白雪皑皑,天地清旷、干净明澈,人世的忧患如雪花般轻盈,拂之即落。诸般经历只是游戏,笑一笑,伸手接住就好了。

雪后哈尔滨彻底满足了我这个重度冰雪爱好者的全部念想和热情,第一次玩冰滑梯,坐爬犁,都是在这城中。像傻子一样没心没肺地嬉闹,抵消了我童年赏雪不足的遗憾。江南的雪总是下得扭扭捏捏,不疼不痒,常常还没来得及欢喜,就化了。不像这里的冰雪节,可以持续几个月,见过的冰雕晶莹剔透,巧夺天工,冰灯亮起时如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心里有梦的人,不管多大岁数,到哈尔滨都能回到那份童真快乐。前提是全身上下四肢五官彻底做好防护,不然会冻伤而不自知。

冻梨

只要能接受冬的本色——寒冷,冬季去哈尔滨是非常愉快难忘的体验。只是现在东三省的老年人习惯去三亚猫冬,我在三亚的街头感受到东北军,尤其是夕阳红军团无处不在的威力,与严寒对抗了大半辈子的东北老年人,将被东北冬天禁锢的文艺热情全挥洒在三亚了,把小渔村整成了大农村,遍布混搭的神奇笑点。

三亚堪称中国新移民城市的样本,在外贸街上看着满大街的东北烧烤,感觉很魔幻。海南是春天最早到来的地方,东北是冬天最早到来的地方,两地遥遥四千里,温差接近六十度,一个春天漫长,一个冬天漫长,现在被候鸟般的老人勾连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挪移融合。

不知道那些老人在三亚的海边载歌载舞时,会不会想念家乡雪后空旷、寂静的城,想念穿着貂儿走在灰色街道的感觉……真说不准,北方人无法体会南方人对雪的迷恋,一如南方人无法理解北方人对温暖的憧憬。

人总是念想着自己没有的东西。

还有一段哈尔滨的往事想提一下,是关于疫情的。那是1910年的冬天,满洲里首发鼠疫,随后由两名皮草商人带入哈尔滨波及了整个东北平原,死伤无数。随后清廷做出应对,派遣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主持鼠疫防疫工作,当时北京、直隶、山东的医护人员也像今天的医护人员一样舍生忘死驰援哈尔滨。

伍连德

那是宣统三年,中国人依然讲究入土为安,习俗导致鼠疫难以平息,伍连德临危受命,上书清廷要求焚尸,对内挑战国人千年的观念,对外有日俄虎视眈眈,难度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幸得城中百姓士绅深明大义配合,通过交通管制,建立定点医院,戴口罩等今日依然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住了鼠疫。这段一百年前的往事,在这个时节想起,格外令人百感交集。

愿我们今日所作所为,也能改变一些旧的认知,为后人提供些许勇气和经验。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日》)

安意如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321-7

40.00元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