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古代诗文的描述中 一探春节习俗的演变过程(祝大家新年快乐)

句子大全 2020-11-06 08:37:44
相关推荐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远古时代,春节是用来祭祀上天的一种活动。到了大汉朝代,汉武帝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旦,意思是一年起始之日。这一称谓一直沿袭到清末,辛亥革命后,元旦采用了公历的称谓,农历的正月初一从此被定义为春节。

经过历史的发展,过春节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到了魏晋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一家人通宵达旦,坐到天明,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这种除夕守岁的习俗,包含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珍惜岁月的静好,珍惜时光的金贵,欢送旧岁迎接新年;年轻者守岁,是为了尊敬长者,给父母延年益寿,当新年的脚步一到来,在新年的第一时刻,给父母长者拜年,送给他们最美好的祝福。

到了唐朝,官宦商贾人家,拜年的时候,还会递上“拜年贴”,上面写上谦恭祝福的话语,这是最早的贺卡。相传李世民登基后,在过春节的时候,用金光闪闪的箔片制成卡片,御笔亲书“普天同庆”四个字,赐给群臣,共享节日的欢乐。这种贺年卡的形式,从此被人们效仿,流传了下来。

到了宋朝,为了让春节更加热闹,人们开始使用火药制作起鞭炮来。除夕放鞭炮,用鞭炮驱除晦气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关于春节放鞭炮,北宋的陆游就在诗歌《壬子除夕》里,做过一番描述,“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元代的诗人赵孟也在诗歌《岁月》里,对时人在春节里放鞭炮进行了大开脑洞的描写,“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璀璨热闹的场面,令人浮想联翩,元代人们过春节的热闹画面,犹在眼前。

明朝的时候,开国之初,为了庆贺朱姓江山的建立,朱元璋下令所有的人家,在春节的时候,门上都得贴上春联。在此之前,春节之时,家门上贴春联或者桃符,只限于官宦或者有钱人家,普通老百姓因为钱财的原因,还没有普及。古代的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神像,以求“避邪”。后来渐渐地演变成春联,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的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从明朝开始,贴春联和门神的春节习俗逐渐普及起来。陆游在《初春》诗中,就描写了北宋的人们贴春联的场面,“装罢桃符又剪灯,新年光景捷飞腾。”诗人在诗句的描述中展开了想象,寄予了人们借贴春联展望美好未来的愿景。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对于春节的描述,历朝历代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大宋的宰相王安石的诗作《元日》最为写实,描述了春节之时,人们用放鞭炮、喝屠苏酒以及贴春联的形式来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伴随着春节文化的兴起,酒文化也在春节里展现了风采。依据《神农本草》的记载,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酒。酒的种类很多,在不同的节日或者喜事之时,喝的酒就不一样。比如绍兴的女儿红,就是专门为嫁女所准备的。古人在春节的时候,所饮用的酒多为屠苏酒或者椒柏酒,主要是图酒的含意丰富,预示吉祥、安康、长寿之意。这些都是延年益寿的补酒,用一些中药泡制而成,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花椒烘焙而成的粉末。

宋朝的苏辙就在过春节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除日》的诗歌,其中就提到了屠苏酒,“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这句诗里,不但提到了屠苏酒,还提到了当时的一个春节饮酒的习俗,顺序是从少到老。中华民族的美德不是提倡尊老爱幼吗?为什么不让年长者率先饮酒呢?关于这一点,在古文献里,董勋进行了解释,因为过春节对于少年来说,长大了一岁,是可喜可贺之事,大家应该率先举杯庆贺;而对于年长者来说,过春节就是少了一岁,故此拖延到最后喝,包含祝贺他延年益寿的意思。

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庚信写过一首有关春节的诗歌,“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描述的就是古人过春节时,喝椒柏酒的习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以及物质的丰富,人们过春节的兴味越来越浓厚了,花样也越来越繁多了,好多家庭不再局限于在家里过春节,而是选择了旅游过春节。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也不管以何种方式过春节,都反映了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一直是春节文化里蕴含的深远意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