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王安石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句子大全 2014-10-25 09:22:17
相关推荐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他少怀大志,博学多思,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得到欧阳修的赞赏。后来他又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

年仅十七八岁,他便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从此踏人了仕途。他先后被任命为淮南判官、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in)知县。他在鄞县当县官的时候,正赶上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再让他们偿还。

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日子比较好过一些。在他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之中,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与此同时,他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一荆公新学,旗帜鲜明地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王安石的为政治改革莫定了思想基础。王安石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在他历任地方官期间,曾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普遍赞誉。

王安石做了十多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将他调回京城任三司度支判官。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经过精心准备,向仁宗上呈了一份万言书一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已经没有心思再进行新的改革了,于是把王安石的奏章搁置一旁。王安石见仁宗全然不理会他的上书于是又上奏了一份《上时政疏》,结果也没有引起仁宗的重视。可是王安石改革的呼声却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上至百官诸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王安石寄予很高的期望。嘉祐八年,宋世仁去世,宋英宗即位。年轻的英宗本想通过改革来巩固和治理国家,可惜受到太后和一些顽固大臣的阻扰。王安石虽得英宗的支持,却不能推选变法,于是郁郁不得志的他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宋神宗即位。即位以后的宋神宗面对外族压迫、国力虚弱、财用匮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急欲找到出路,遂于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积极推行新法。

从公元1069年到1076年间,王安石两度为相,在他的荆公新学思想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聋发聩的政治思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一熙宁新法。王安石的变法对现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却触及了士大夫集团以及富商豪绅的利益,又与封建官僚制度不相适应,造成很多流弊,招致强有力的反对,几起几落。公元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职位,退居江宁,封为荆国公。元丰八年(1085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