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民俗文化之剪纸

句子大全 2011-08-15 21:40:12
相关推荐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剪纸,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剪纸的前身可追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

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祭祀等仪式中,大约跟道家的灵媒神务有关,例如杜甫的《彭衙行》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时致今日,苗人后裔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门楣之上的巫术习俗,西南山区的集市上多有由专门的剪纸作坊批量生产的神符备售,各家各户的灶台楼阁细处也是每年一换。

民间剪纸至今依然保存了丰富的支脉,许多地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乡民都会自备剪纸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等处,以表祈祷福寿,吉祥如意之意。全国各地都 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密剪纸、佛山剪纸等等。总体而论,北方剪纸粗犷豪放、淳朴简练,南方剪纸则更倾于秀雅繁茂、精致和美。 其中不乏群众耳闻乐见的题材,像八仙过海、百年好荷、麒麟送子、老鼠嫁女等等……移花接木,人神共处,流线自由奔放,想象力惊人。

民间艺术向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刺绣,它的图案先用纸画好裁出,俗称纸样,然后才粘贴到面料上起绣;又如皮影人物的刻绘,也和剪纸的造型一脉相连。

可惜的是,由于开风日盛,年轻人多数谋生在市,目下擅长剪纸的多是边村远城中的老年妇女,随着她们的逝世,优美如斯的剪纸艺术日渐濒临消亡。相关人士正在努力 挽救,一面收集各地的创作以充库存,另议为剪纸艺术创造一个商品化的环境,使它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以望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

鹿鹤同春

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

门笺

”)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 唐朝的

崔道融

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li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2. 唐朝的

李商隐

《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3. 唐朝的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4. 南宋的

周密

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5. 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

制作方法:闻一多先生曾在《伏羲考》中写到:“假如我们承认中国古代有过图腾土义的社会形式,当时图腾团族必然很多,多到不计其数。我们已说过,现在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这也为剪纸图案中出现龙给出了一种必然的注解。显然,在对龙的研究过程中,不少专家和学者都曾先后进行过详尽地考证和阐述,著百家之篇章,引古人之名言,汇集龙的形象,编撰龙的画册,功绩卓然,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但是,对“龙”是否存在,基本上是一言以蔽之,“龙”是虚构的神物,并非现实世界中具体之动物。因此我们常常在龙年剪纸图案中看到的龙并非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在本龙年剪纸教程中大家可以看到这龙与传统的剪纸龙图案还是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的,主要是复杂的纹路方面和张腾的外貌上面。不过由于本龙年剪纸将常与龙搭配的祥云图样处理掉了,所以需要更多其他的相关装饰,来使得剪纸龙更急哎能够表现代表着中国传统民间习俗与吉祥文化。譬如我们可以注意到在龙的四肢基部,有着元宝的图案,而龙口中吐出的龙珠则被特意做了淡化的处理。

1.龙年剪纸的描图处理,龙年剪纸的主题必然是龙,所以在这个龙年剪纸中,龙依旧是塑造的主体。虽然在图案复杂度上面不能够和前面的龙年剪纸作品相比,但是复杂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建议采用计算机打印的方式出图。

2.剪纸前的准备工作,剪纸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集中在纸张和前面计算机打印出的剪纸图纸上面。将已经打印出来的龙年剪纸图案与大约两三层红色剪裁纸张用订书机进行组合。保证可以在后面裁刻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纸张被拖拉而划烂的情况。

3.剪纸和刻剪。本剪纸图案在整体构型上并没有具体的规律。但是由于图案本身较为简单,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只需要保证基本的框架构图不出现偏差,后期的细节部分操作可以直接在刻裁的基础上来进行。同时要注意线条的完整性,这是所有这种镂空剪纸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佳品赏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