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萤火语文:凡景语皆情语(试析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句子大全 2010-03-09 17:08:15
相关推荐

西方有文学家说:凡心情都可用景物表示。我们中国有古语也说:凡景语皆情语。两种说法,两种方向。都在解释“情”与“景”交融,甚至可以相互替代,或者两者可以合二为一。这里的问题是,二者“交融”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或者说,我们表达的目的在于写情,而非是摹景。那么,为什么写情,非要用景呢?

试解释如下:其一,在于情景的婉曲性。也就是说,直抒胸臆,往往直愣生硬,不太容易被对方收受。本来两个人,两个个体,两种想法。交流过程中,往往需要渗透,需要铺垫,需要有个准备适应的过程。就像我们两人聊天,一般情况下要寒暄一二。也就是先不说正题,先说说天气冷暖之类。叫做铺垫语境,也叫做“暖场”,两人相互有了一定适应,再渐入佳境,然后再揭入正题。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不是不好。确实并非只能此一路样式。再者,如若能在描述景境的过程中,就把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渗透过去。两人的交流必定是一种高妙的境界。因为文章也需要“知音”,能从景就能知情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往往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待遇。也如我们看画。一开始,看人物,看故事比较容易。看花鸟就需要一种情趣。等到能看懂山水气韵的时候,绝对需要一种修养,需要“胸中有丘壑”,好多事情是“不言而喻”,能够心领神会才可以。

其二,在于情景的形象性。感情这东西,最是微妙无形。譬如,我们说“愁”,什么样?长的还是短的?圆的还是扁的?是白色还是黑色,味甘还是味苦。都不好说。因为人的情感本来是抽象的。要想让人容易理解,与人沟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就知道,愁原来是长得,是白的。是牵扯不断的。比如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就知道愁原来是如此沉重,如此繁多,舟不能载的。

情景交融的好处,就在于,整个心境外化,就成为了环境。整个环境内化,也就成了心境。这也好理解。我们的感觉视听,其实是有很大的选择性的。比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同样的月,同样的九洲。为什么几家欢乐几家愁呢?是因为心境不同。欢乐的心境下,往往容易选择视听欢乐的环境。比如,月的明亮,人的收成团聚之类,对于其他就视而不能见,充耳不能闻;同理,而哀愁的心境下,人们的眼耳也就往往选择愁苦的环境。比如月的弯苦,人的离别等等。不能看到听到其他。这样的话,情景其实就已经合二为一。当他把这些――根据心境产生的环境――表述出来,呈现些读者的,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不客观”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个人感受的情境。让我们觉得,他一悲伤,整个世界都在悲伤。他一欢乐,整个世界都在欢乐。

其三,情境的好处在于它的丰富多元性。我们用抽象语言描述个人情感的时候,往往是一种限定。比如说“喜”“怒”等等,这些概念,肯定就已经清晰的区别了“哀”“惧”。但问题在于,人的情感,往往也不是单一出现。人在某一瞬间,往往就是千头万绪的情感,一时涌上心头。我们只会说“感慨万千”,我们只能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只能说“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一时都涌上心头”。那么怎么办呢?这时候,往往就需要情境的表述。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如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情中之景,景中之情。真的是不可言妙,又妙不可言的功效。再者,情景的表述,还有另外一个不确实的因素。因为,作者见一景,他描述出来,作者再读时,又会有自己情景的加入。因为人的境遇不同,联想角度不一样。所以,作者所见一景,也并非读者所读一景。那么,这期间就又多了许多新鲜境界。这,不是直接抒情能达到的一种效果了。

到底是“触景能生情”,还是“心动旗才动”?那是哲学家与和尚辩论的问题。写文章的只管情景交融之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