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瓶秋水一炉香丨探析白居易是如何与香道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

句子大全 2019-10-25 12:19:58
相关推荐

中国的香文化起始于千年之前的西周,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弘扬与发展,及至两宋,则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众多的佛道爱好者以及许多风流倜傥的士大夫所推崇。

余烟袅袅,黛风微微,在结束一天的疲惫之后,香道仿佛将人带到了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

在这些崇尚香道文化的名流士子之中,白居易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人物了。

他是少年才高的科举士子,是曾经挥毫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衣卿相。

他出生于敦儒世家,在世代书香的浸润下,他三岁能识字,五岁学作诗,九岁知声韵。

垂髫之年早已文采斐然。那天性灵慧的白居易是如何与香道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一、少年得意,向道怜香

众所周知,白居易晚年居于佛胜之地香山寺,听经焚香荡涤心灵。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白居易从年少时春风得意的少年郎,转变成“求无生,归空门”的香山居士呢?

这还要从白居易自始至终对香道文化的推崇说起。

据全唐诗统计的数据显示,这位乐道向佛的香山居士生平的作品之中,一共有一百八十二处提到“香”这个字,出现的位置并不单一。

在诗作的标题,序言等位置都有一定的体现。在白居易的二百三一首咏物诗中,他所表现的对于香文化的推崇占据着非常可观的比例。

他在积雪未消的早春时节吟咏梅花:“灼灼早春梅,东南枝最早。芳香销掌握,怅望生怀抱。”一字一句、一勾一画之间饱含着对梅花的怜惜与爱意。

详细地表述了在冰天雪地中,因为望见一株春梅而引发的情思波动,但却并无一丝偏激,更无多愁善感叹息梅花早开早败的愁怅。

他只是铺开宣纸,平仄有韵地娓娓道来,铺陈在笔墨梅香之间,将梅花丝丝的清香说得纤细而平淡。但细细读来却令人有格物致知观花悟道的空旷自得之感。

除却这种超然物外的洒脱,白乐天的吟咏梅花的诗句还有在《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中提到的“碧毡帐暖梅花湿,红燎炉香竹叶春。”相比于早春的清寒寥落,此时季节已经较寒春有所推进。

无论是碧砧帐暖,还是竹叶生春,都充斥着一种春日特有的勃勃生机。而炉香作为其中的点睛之笔,在其中显得浓墨重彩。

除了梅花清寒独特的芬芳外,白居易对其他的自然之香也情有独钟。比如盛唐称之为国色天香的牡丹,就多次出现在这位香山居士的诗词之中。

在全唐传世的一百三十余篇咏叹牡丹的诗词之中,仅香山居士一人所作的就占了其中的十二篇,接近于十分之一的数目,昭示着白居易对牡丹的情有独钟。

其中最为著名的佳作无疑是白居易那首爱花惜花、怜花叹花的《惜牡丹花》。在那篇诗作之中。

一向清净自然的乐天居士,失去了以往的淡然,转而变得怅惘叹息:“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从香山居士这些吟咏赞叹花香的诗词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喜欢幽静,爱好高洁的超然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是这样的性情造就他晚年在官场黑暗的大环境下摒弃朝政,反倒向佛离群索居的淡然。

二、焚香礼佛,浪迹老庄

“晨起对炉香,道经寻两卷。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这首融合了香道与禅意的五言绝句,是白居易花甲之年的佳作。

大唐睿宗的大和七年,即公元八三三年,白居易在洛阳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一职。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所提到的“秋思”。

并非指的是秋日荣华落去的苍凉思绪,而是白居易的好友,来自蜀中的游子姜发授予白居易的琴曲。

试想一下:冷落的暮秋时节,清晨已经有了霜落的气息。香山居士既不汲汲于名利,也不求田问舍违背本心。

而是点起一炉幽香,伴着清幽的气息神游天外,两卷道经,仿佛带着宦海浮沉的疲惫身躯超脱了凡世,大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与禅意。

谈到白居易焚香礼佛,那就不得不说起礼佛中与香有关的一种重要仪式,即行香——行道烧香。这种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庄严肃穆的仪式始于魏晋南北朝。

最初的形式中,信徒往往以燃香熏手,或以香未散行,满手满身的清幽仿佛离真经更近一步。

在唐朝以后,行香的形式上有所变化改为由行香的斋主手持香炉,巡行道场,或引导以出街这样的更为广大的范围。

在佛教的礼仪中,行香时所使用的香炉既可以固定放于一处,也可以由信徒双手持炉,四散行香,后者这种不拘一格的形式被世人形象地称之为“行炉”。

其中,白居易受这种行香文化的深刻影响,写有《行香归》一篇,其诗云:“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珮委腰无力,冠欹发不胜。鸾台龙尾道,合尽少年登。”

除此之外,白居易在其他的晚年诗作中也多次提到了行香。比如《闲吟二首》其中之一就写到“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此时是唐朝的大和四年三月份,作者任职于东都洛阳,但是因为公事繁忙,作者到喜欢的寺庙中行香礼佛的时间越来越少。

但这丝毫没有减少白居易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公事繁忙作者便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安排在了愚居的佛寺之中,更深远地被佛经与行香影响了心性。

此时,白居易已经达到了五十九岁的高龄,他对年少时所追逐的功名利禄仿佛也随着暮年的到来而变得随心所欲了。

白居易在自己的诗作中描写行香时,通常会与拜表的礼仪——即向皇帝上奏条陈时的礼仪。

例如,他在《偶作》之中写道:“清凉秋寺行香去,和暖春城拜表还。木雁一篇须记取,致身才与不才间。”

此时六十六岁的白居易,依旧流连在东都洛阳担任太子少傅分司。虽然有着繁琐周折的公事在身。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白居易的身心闲适,忙中有闲,这可能正是行香之中所蕴含的禅意与佛性吧。

三、秋水炉香,致仕归隐

“一瓶秋水一炉香”是香山居士内心的禅意最佳的写照与体现。更是白居易对佛家行香文化独特的意会与理解。

他以诗入香又以香入禅,使得香、禅、诗在自己的身上糅合得圆融如意。

白乐天在人生的古稀之年,终于参破了宦海浮游,结束了自己青春年少及至鬓边华发的四十九年从政生涯。

他辞官而去,大隐于市,在东都洛阳的闹市中独辟了自己内心归依的所在。后来因为凡尘的困扰更是驱车往香山而去,在香山寺中拜著名的禅师为师,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后的美好岁月。

致仕之后的白居易先生,在经历了甘露之变后,终于斩断了与尘世最后的一丝牵绊。

而终日在香山寺听众念经,修行悟道。他学习佛家的斋戒,更是连自己曾经狂饮千钟的酒都不再有丝毫的沾染。

在某一年的仲秋时节,慧根独具的白居易但见眼前一瓶秋水清澈,一缕清香幽远。

于是这位早已远离尘世的乐天先生挥笔写下了自己的顿悟《道场独坐》:“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其中的悟道境界以及逍遥自得不言而喻,白居易在古稀高龄终于达到了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世之中,受白居易佛道影响的后辈颇多,对白居易推崇备至的人更不在少数。朝代更迭没有抹杀白居易独特的才华。

比如清代有位诗人名叫李承焘,他熟读白居易的著作,内心深处都充斥着对于诗的憧憬。

更是将其书斋命名为一炉香室,寓意读书静心,可以得到如同白乐天先生晚年一样的清静闲适。

在《画西方帧记》中,白居易发下宏愿:“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

愿此功德惠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

他的一生几经大起大落,却依然不改内心的善良,随着年华的逝去年少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洒脱自得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佛门的宁静自然对白居易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白乐天是人如其名地豁达乐观,官场的沉沦没让他在声色犬马中迷失自我,反而让他脱离了俗世的尘霾,他以行香调节自我,以禅意滋养心灵。

在起起落落中更为乐天知命起来,他身上所具有的智慧令人羡慕,在如今的喧嚣之中,白居易咏香诗所独具的佛性更为发人深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