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被骂到退场的高晓松 莫非才子水平不佳(不 公知的话语权结束了)

句子大全 2009-12-21 11:45:03
相关推荐

昨天惊闻某清华才子在一档名人读名著的直播中被观众在评论区清一色的谩骂和讥讽,以至于“风景线太难看”导致清华才子无奈只好中断直播尴尬离场。乖乖,一场原本由人民日报组织的公益节目就这般沦落到大型批判现场,乍一细想也觉得好像合情合理,参会的高晓松、马东和史航等诸君何罪之有呢?与其言观众是在骂高晓松,不如讲观众是在骂他身上贴着的“公知”标签。

因而不管是高晓松、还是其他某某某上台总归是要承受观众怒火和谩骂的,却好像给人错觉高晓松和观众有了什么血海深仇,到底还是高晓松等诸君毫不识趣的自己走上前台给大家骂,其实他们又怎么会晓得自己已经落寞到这个地步了么?

嘿呀,苏轼的《念奴娇》可谓相当应景:

遥想晓松当年,才子退清华,意气风发。民谣朋克,谈笑间,挥手江湖翻覆。

故国神游,观众却笑我,公知洋奴。人生如梦,一曲余音旧山月。

对于高晓松我只有三个印象:听过他写的《同桌的你》,很好听;他清华毕业;知道他在家中学历最低。高晓松火的那几年咱还是一个小学生,听最多的是《时代在召唤》,报纸上的娱乐版块看到最多的是刘德华,诸如方舟子、胡锡进、高晓松的名字好像也时常见诸报刊,公知最辉煌的年代咱还处于启蒙阶段,也不知道该不该庆幸没有早生几年,免得像这些谩骂观众一样当了意见领袖好几年小红旗。

因此看到高晓松被骂其实还觉得很莫名,几分同情几分不解,因为我基本上没有看过高晓松的节目,不过以前《中国达人秀》很火,看到过他担任评委,对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印象,只觉得是一个长相不怎么出众,但是笑起来好像倒有点和善的人。可能是我这个人兴趣并不广泛,对综艺节目向来没有什么兴趣,才好巧不巧的躲开了公知们的狂轰滥炸。

比如以前看《老梁故事汇》只觉得他这个人知识相当渊博,节目的趣味性也很强,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受。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忽然发现自己以前多少耳闻的那些人忽然间就烂大街了,小时候报纸看到的方舟子啦,老梁啦,周立波啦一个个都晚节不保,难得只有胡锡进还坚挺至今(话说回来,我今年才知道胡锡进长什么样╮(╯▽╰)╭)

所以我想,正是因为我从未聆听过公知们的教导,所以导致我对他们到现在还有几分好感,张爱玲有句名言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许多观众了解从前的他们,才会有现在的不屑,我不了解他们的从前,所以有一种残缺的好感。高晓松过去说了什么我并不想去了解,他将来还会说什么也不会去关注,我觉得对于明星、名人来说最恨的可能就是我这种人,因为明星、名人最喜欢被关注,被议论。

好比金庸笔下的路人甲乙丙丁,对于江湖上的恩恩怨怨是一概不知的。

昔日的江湖侠客如此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江洋大盗,看网友的评论发现攻击的要点在于:精美。对于这位社会名人的往事懒得去挖掘,也没有兴趣,着重谈一下此类公知跌落神坛的根源,因为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拥有制造舆论的力量,他们可以告诉民众他们想让大家知道的,也可以隐瞒民众不想让民众知道的一面。

怎么使用话语权,这事关动机和目标,过去知识就是话语权,并不一定事关地位和名声。好比一个普遍都是文盲,且信息闭塞的村子里出了一个读了几年书的人,如果是一个大学生更好了,那么他就能够凭借自己所懂得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比如他可以告诉大家月亮上其实是没有嫦娥的,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村民们自然不懂何谓科学,但凭人家是一个大学生,是个读书人,自然就建立了话语权威。

当然,要建立这样的话语权需要恰当的时代环境,在欧洲中世纪谈科学就是不现实的事情,否则多半是要像哥白尼一样被视为异端。知识话语权的建立得看时代是否需要它,如在中世纪一个宗教知识深厚的神学家就能很轻松的建立起他的话语权。宗教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起他的话语权,所以过去的中国知识分子只要调节好和官方的关系,就能很容易的获得话语权。

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最怕的无非就是知识分子和自己不合作,所以曹操不得不杀孔融,杀边让,司马昭杀嵇康,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过去的年头教育程度低,信息闭塞,所以话语权掌握在政府和知识分子的手中。统治者掌握话语权是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而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的动机比较多元,可能是为了弘扬学术、可能是为了名利,也可能是为了某种正义。

话语权的瓦解并不是制度的结果,而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信息壁垒被打破,人们了解信息的来源不再像过去单一的那样依靠某些知识分子的传播和讲解,途径的多元化让信息真相不再那么容易被隐瞒,比如过去一些公知说美国退还了庚子赔款,其实帮助了中国很多,在信息传播单一的年代,很多人相信了,但信息壁垒被打破后,人们得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不同的声音和见解,意识到这不过是强盗逻辑,好比如抢了你家的钱,又还了一些给你,于是就该向他感恩戴德。

知识分子过去垄断了这种话语权,而地位和名气越高,他所掌握的话语权就更牢固,传播的效果也更大。在那个不是人人都有一台手机和电脑的年代,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听风便是雨,信息壁垒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阻碍人们思考,也阻碍了人们了解多元信息的途径。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土崩瓦解,它拉近了人们和世界、真相的距离,过去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现在是显微镜下看世界。

而公知们手中话语权的丧失,对于二十年前那个还需要用报纸来了解世界的民众来说,正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被攻城拔寨的。于是那些曾经聆听着公知们的指点而了解这个世界的人忽然发现,世界并不是这么回事,真相并不是这么回事,结论也许并不是他们得出来的,但他们通过聆听到更多元,更接近真相的解读,发现自己过去认为的一些事实并不像公知们阐述的那样。

科技把知识分子从神坛上拉了下来,但必须意识到话语权依然还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只不过他们已经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宛如神明指点凡人那样把他们的观点、看法和见解隐藏在自己的知识之中一并输送给民众,如今的知识分子只能是学术上纯粹的知识分子,他们只能发表自己领域的专业见解,过去他们凭借知识分子这个身份树立起来的权威已经局限在一个相当局促的领域之中。

那就是知识的绝对领域,在这个绝对的领域中,一个学音乐的可以指点他人的发声,一个学数学的可以指点他人的学习……然而一旦踏出这个领域,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谁的看法都变得不再重要,而是看谁的看法更加能够吸引观众,是否更有道理,更接近事实。新的话语权争夺是一种公开的竞争关系,谁的言论更吸引人心,谁就能占据更大的地盘,谁说的更趋近于事实,谁的影响力就更大,而身份和地位则已经显得微不足道。

一个话语权七国争雄,三国鼎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现在是一个极度撕裂的时代,一个由科技为基础的新百家争鸣时代,谁都拥有了发声的机会,谁都可以树立自己的话语权威和领域,换言之,谁都可以开宗立派,只要他的言论足够真实、足够智慧、足够的吸引人心。而这就是公知们的话语权威正在土崩瓦解的缘故,也是高晓松被观众谩骂的本质原因。

回过头来看高晓松是否真的有那么不堪?把他放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就会发现他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甲乙丙丁,这些看法和见解同样谬论百出,其实也正好比很多网友的评论一样充满漏洞,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声吸引关注,有举手同意,当然也有反对谩骂的,高晓松和很多网友一样都成为了这个科技时代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发表自己看法的普通人,只不过在这芸芸众生的普通人之中,他的名字更为出名一些。所以与其说是在骂他本人,不如说是在骂他的公知标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