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去鲁迅化”是文学界损失 还是教育改革退步(莫言的话一针见血)

句子大全 2019-11-01 17:17:16
相关推荐

引言:鲁迅无情的揭开了那个时代的遮羞布,而我们这个时代,又极力的想把这块遮羞布盖上。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鲁迅只是一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人物。

但是对于那个年代来说,鲁迅就像一把尖刀,无情的刺破了一个又一个社会毒瘤。

青年时期的鲁迅想用手术刀为民众疗伤。

但是后来发现无论手中的手术刀多么锋利,都难以医疗人心。

鲁迅深刻的认识到:医生只能治愈人们的身体,根本拯救不了民族的灵魂。

他真正要做的应该是替人们指引勇往直前的方向,鼓舞人们冲破桎梏走向光明。

26岁那年,鲁迅毅然决然弃医从文。

于是《呐喊》、《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敲击民族灵魂的文章得以问世。

他的文章就像一个内功深厚的武者隔空击掌,看似风轻云淡、实则五脏六腑早已深受重伤。

往往只有对国家、民族满怀挚爱的人,才会极力批评社会的丑陋之处。

往往只有怀揣光明的人,才能照亮生活中的黑暗之地。

往往也只有他们才能在重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

跟同时期胡适的潇洒不羁、林语堂的超脱世俗、徐志摩的多情深情相比。

或许只有鲁迅能以民族为大任,在烟卷、笔杆、黑夜的陪伴下,用文字直击人们的灵魂。

但是近年来,很多人反应鲁迅的文章读不懂,教科书中去鲁迅化的趋势愈加严重。

众多专家甚至振振有词:

“去鲁迅化,不必大惊小怪。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遥远了、文章深奥难懂。

我们只是为适合如今价值观的文章空出位置,更好的引导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并没有完全领会鲁迅文章价值的同时,将鲁迅列为不符合时代精神之流。

百年笔杆的"锋利见血",变成如今的"满纸荒唐"。

这样的转变,令人唏嘘不已。

难道鲁迅的文章,真的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吗?未必!

我们的邻国,在文学上成就颇高的日本,一直都将鲁迅捧在神坛。

当年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向母亲报喜时。

他的母亲只问了一句话:鲁迅先生获得过这个奖吗?

日本并没有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年代久远、晦涩难懂而发生去鲁迅化,反而奉若瑰宝。

日本国语教科书中评价鲁迅:

“鲁迅文学永远活在日本人心底。”

”我们永远都需要这样的时代英雄。“

如果说到年代久远,恐怕教科书中有很多比鲁迅年代更久远的作家。

如果说到文字晦涩难懂,那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对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书。

有时候我们反而会觉得,校园中极力强调去鲁迅化的原因,是不是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

仔细想想,我们上学年代接触到的鲁迅文章的解读目的,哪一次不是为了考试。

本身这种解读形式就枯燥乏味,再加上要求背诵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鲁迅文章的价值越来越片面化。

事实上,鲁迅文章给予我们的价值,远比语文课堂的解读要深得多。

与其把关注点放在去鲁迅化上,不如放在教育制度的完善上面。

如何将鲁迅的民族精神与教育制度完美的结合,才是要突破的最根本问题。

一刀切的去鲁迅化,或许并非是教育改革的进步,反倒很有可能是一种退步。

毕竟成年人都知道:少年不识鲁迅文,读懂已是风霜人。

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

我从小就模仿鲁迅,我自己的所有长篇小说加起来。

都没有鲁迅先生的一个中篇小说来得有价值!

鲁迅的文章只有一字一句的揣摩,才会发现鲁迅才是近代唯一能让文字燃烧的伟大作家。

如果我们教科书中真的去鲁迅化了,我们能得到什么?

在还没有完全透彻的继承到伟人的精神财富时,就把伟人的文章去掉。

随着时光的流逝,鲁迅的精神财富,必然会被淘洗的干干净净。

甚至我们的00后,都不曾听说过,我们的历史中曾经存在过鲁迅这样一个文学战士。

那个时候,去鲁迅化就不再是文学界的损失了,更是全民族的损失。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的文章,就像一面镜子。

上到当权者,下到劳苦大众,统统都被照进镜子里。

鲁迅这面镜子,照亮了芸芸众生深入骨髓的麻木不仁。

当我们在谈论去鲁迅化的时候,

有没有试想过:

若干年后,00后、10后、20后,看不到这段文字,找不到这面镜子时。

或者他们找到的只有街边流浪的“沈大师”,只有昙花一现的网红。

那么他们未来的价值观将会什么样?

一个不珍惜民族英雄的时代,注定会产生新的悲剧时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