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弹古筝没感情 就像语文中无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者一脉相承)

句子大全 2014-07-06 09:42:06
相关推荐

古筝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乐器,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演奏起来音色优美,可刚可柔。第一次听到这个乐器声音,美而有味,让人移不开眼,挪不开腿,多少孩子就这样开启了筝童之路。如同钢琴在一众西洋乐中的普及程度,在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中,古筝也深受各位筝童和父母们的喜爱。

然而学习一段时间的古筝后,家长们发现自己家孩子的弹奏总是非常生硬,第一次接触时随便弹都好听的古筝,被孩子演奏的像弹棉花一般,毫无韵味。有的家长说,本以为是学习年龄不够的原因,可是看到网上8岁的小筝童汪韵乐的演奏视频,不禁产生疑惑,年龄真的是演奏不动听的真实原因吗?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好听的演奏是怎样的。

一、好的演奏是什么样的?

去年刚刚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小筝童汪韵乐的演奏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汪韵乐

2016年,汪韵乐的爸爸给她录制了一首古筝演奏的《小苹果》,目前在网上播放量已过亿,不少琴童父母和老师被她小小年纪,却拥有如此娴熟的技巧所打动。在这之后她拜中央音乐学院的袁莎教授为师,开办了多场音乐会,屡次登上央视等各大舞台,演奏功力也是日益见长,并于去年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看她的演奏是一种享受。她不仅服装精致、台风大方,而且对于乐曲的处理张弛有度,乐句的气息、强弱控制清晰、精准,动作自然。从她的日志中可以看到,她的每日安排中有阅读古诗、学国学、学乐理、钢琴、视唱练耳的习惯。对于弹奏曲目她还这样自我总结道:“强到极致,弱到极致,张力!”由此可见,她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除了对于曲目演奏技术方面的要求精益求精外,还有国学、诗词方面的要求帮助她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在音乐理论方面通过学习乐理打好基础。

反观自己孩子平时练琴,没有数着遍数不愿意练就算好的了,大把的孩子学完一首曲子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不理解曲目。文化方面也许有稍微的积累,乐理和演奏技巧方面的要求基本上就很少了。这就导致孩子的演奏与理解之间产生了割裂,无法与曲目产生共鸣。因此,大多数琴童的演奏就变成了没有“情”,没有“美”,没有“味”,失去了音乐语言只会弹奏的“没有感情的小机器人”。

古筝演奏家江澹曦在自己的论文《论古筝音乐语言的语气表达》一文中说,音乐语言的语气是通过声音的“运动”来传情达意的,如同文字语言的语气一样,能构建出喜、怒、哀、乐等情感意义。由此可见,音乐的语言对于演奏来说是多么重要!

而弹“棉花”和弹古筝的区别,我想就在于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对于曲子理解的基础上和丰富的技巧上。

那么,这些要求是否可以量化成每个筝童都能做到的呢?

我认为,音乐和语言是有非常高的相似性的,都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载体不同。小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常常见到这么一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多小朋友读书时,是否也被这个要求难住,读起书就像一个小小的机器人?那么语文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否对我们弹奏古筝有值得借鉴之处?

语文老师一般会告诉孩子,首先从基础技巧上,发音咬字要准确;其次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速度适中,流畅朗读,不同感情的段落要用不同的语调,轻读和重读要分清;另外,我们要对文章有详尽的了解,能理解文章的意情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学习乐曲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首先要打牢演奏曲子的基本功,弹奏准确;其次要注意表达乐曲感情的技巧与演奏记号,不同感情的乐曲段落要用不同的强弱处理方式;另外,要对曲目的背景有详细的了解,能理解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打好基本功

基本功是把曲子弹好得动听、有韵味的根基所在。

最近我有试着学写毛笔字,本以为自己平时写字不丑,小时候也练过很多字,只要把规则讲清楚,不会很难。不想拿笔才发现,运笔轻一点,重一点都会让字的细节往不同的方向发展,让文字怎么看都有不对劲的地方,结构就是不好看。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千锤百炼,把这些规则熟记于心,写得再快,再多,也不过是在不同情况下对规则的重复,无论怎么写都好看、有味。

筝童央央在音乐会上写书法

古筝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很多筝曲由古诗词而来,比如《春江花月夜》、《满江红》等优秀作品。要想弹曲有韵有味,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否则就像是外国人穿旗袍,很难有传统东方女性的那种韵味一样。古筝演奏家袁莎教授就曾开过筝与诗音乐会,将这些和传统古诗颇有渊源的筝曲搬上音乐会。很多学筝的孩子也在同步学习书法、国学等,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积累。

其次要具备基本的乐理常识。比如古筝中孩子们会学到4和7、上滑音、下滑音等各种按音,如果孩子学习一定的乐理常识,那么我们可以用全音和半音的数量直接来解释按弦力度的大小,倘使没有这样一种基础,理解按音的力度就会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音都按不准就更不用说弹出韵味了。

三、掌握表达曲目情感的技巧

曲目的情感落实到具体的演奏细节上一般要通过演奏记号和具体的技法来做到。

演奏记号是让演奏者更贴近作者的一种媒介,演奏记号会要求演奏者用什么样的速度、情感,一个乐句怎样做强弱处理,它的作用就是让演奏更加准确。这也是孩子们在弹奏中容易忽略的一部分,其实每首谱子的谱面上都或多或少标记了乐曲的感情基调、强弱处理等信息,老师一般会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一些具体的细节进去。

也有些孩子知道这个地方标记了强弱处理,可是不知道怎样做出来。

就拿摇指的强弱来说,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7级左右,弹奏曲子中有摇指的渐强和渐弱。她在弹奏中直接通过手腕摇的力度或者摇指颗粒的频率大小来控制强弱,因此遇上了大段摇指的曲子就非常吃力。实际上摇指的强弱要通过我们手捏指甲的力度大小来控制,渐强时,手指捏义甲越来越紧,渐弱时,手指捏义甲越来越松。这样的处理,就会轻松很多。

甚至包括我们的不同力度大小,也是通过控制不同的关节部位发力来做到的,而不是简单的手腕一使劲儿就强了,一放松就弱了。

像这样的强弱处理技巧还有很多,比如长音强、短音弱等等。我们只有掌握更多这样的技巧,才能让我们的演奏韵味更浓。

四、深入理解曲目背景

理解曲目背景一定要细致深入、真实可信。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一个片段就是父亲带儿子到真实的草地上坐下来,问他知不知道什么叫“草色遥看近却无”,然后告诉孩子,不要去想象,要去到真实的世界中去看,去感悟。

怎样让孩子准确、真实地理解曲目呢?比如说学到《上楼》这首曲子的时候,孩子是否知道《上楼》描写的是《西厢记》中红娘欢天喜地上绣楼将喜讯报与小姐莺莺的情景?比如说孩子知道《西厢记》讲什么吗?了解绣楼是什么样的吗?是否知道曲子糅合了京剧的元素,曲调上有一种京剧人物在舞台上左右摇晃走路,扭来扭去的感觉?孩子又是否看过京剧版的《西厢记》?

每首曲子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底蕴和细节,孩子知道的越多,就离曲子越近,越能理解曲子,因此,老师的教学也非常重要。

总结

孩子无法有感情地演奏其实就像他们无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需要通过打好基本功、多学习表达曲目情感的技巧以及深入理解曲目背景来帮助孩子学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多唱也是一样重要的一步,等孩子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越来越有“韵味”哦!

欢迎关注音乐和育儿,帮你解决孩子练琴难、练琴不细致的难题,陪你轻松养成优质小琴童!

(图片来自于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