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逼走皇帝 还要被迫作秀(高欢和宇文泰的博弈)

句子大全 2013-10-29 06:55:23
相关推荐

公元530年,枭雄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鲜卑化汉人高欢又迅速控制了关东地区,成为新的权臣,威逼都城洛阳。北魏新皇帝孝武帝元修也愈发不满高欢专权,西奔关中,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后来的北周文帝)。高欢(后来的北齐神武帝)成了逼走北魏皇帝的佞臣,实力强大的高欢却在舆论上陷入了被动,高欢和关内的宇文泰矛盾迅速激化,二者必有一战。

一、高欢的作秀

初期,高欢一方在军事上占据主动,不过由于高欢有逐君之丑,在舆论上己陷入被动,因此不敢贸然集中主力部队进攻关中,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消除孝武帝出奔的负面影响之上。高欢永熙三年八月入洛后,先是诛杀叱列延庆、辛雄、崔孝芬、刘戚、杨机、元士弼等朝廷重臣中的政见相左者,将造成君臣不和的责任全推到他们身上。

然后以清河王元直为大司马,承制决事接着出兵攻克漳关,进军至华阴,打算夺回孝武帝,可是见宇文泰率军屯于霸上,严阵以待,只得退回河东,布置防线防范宇文泰拥孝武帝反攻洛阳从高欢发兵晋阳到退回河东,高欢向孝武帝上表“凡四十启,魏帝皆不答”。于是拥立清河王元宜世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静帝,以继续拥立元氏为帝来挽回人心。

后来高欢“自病逐君之丑,事静帝礼甚恭,事无大小必以闻”。高欢如此做,也是在极力挽回社会声誉,不欲背负尔朱氏般的骂名。拥立静帝后马上布置迁都邺城,迁都邺城是由于洛阳临近敌境,难以救援,若不迁都,洛阳再次失陷后造成的政治影响不孝武帝西奔,对高欢的权威是种打击,而以后的形势发展也证明宇文泰以洛阳为主要战略进攻方向,并且东魏在河南的防御体系很难阻止西魏的进攻。

虽然孝武帝西奔对高欢政权有冲击,但负面影响并不像高欢预想得那么强烈,除河南、河东有士族豪强组织武装响应西魏外,高欢在并州、河北等东魏核心区域的统治依然十分稳固。高欢之所以如此小心,可能与他仍没能完全将从尔朱氏手中接收的六镇鲜卑整合为一体有关,担心出现大的统治危机。

同一时期,宇文泰虽然在政治上占据对高欢的主动,但困于兵力寡少和急于处理纷杂的关内事务,也是分身乏术,面对高欢的袭扰,只能是以防御为主,除了独孤信入荆州这次失败的进攻外,再没有主动出击过。不过,宇文泰委派王思镇守华州,建立关内防线的举措还是十分成功的,华州州城在王器镇守下逐渐成为一个若金汤的堡垒,宇文泰后将霸府设在华州,原因之一就是华州防御功能的成形和完备。

二、宇文泰领导下的西魏军事战争

不过经过最初两年的动荡之后,高欢最先将后方的形势稳定下来,于是着手发动消灭西魏的攻势。大统三年正月,高欢分别从河东龙门和蒲坂、河南漳关、荆北洛州三个力‘向对西魏发动进攻。大统三年正月,高欢分别从河东龙门和蒲坂、河南漳关、荆北洛州三个力‘向对西魏发动进攻。

宇文泰在分析形势后认为,河东并非高欢主攻方向,而是为了配合窦泰军西入,于是力排众议,率军主动出击,在小关大败窦泰军,“尽俘其众万余人”,斩杀窦泰,传首长安。如宇文泰所料,高欢河东、洛州两路军在获知窦泰兵败的讯息后,立即撤军,脱离接触。

小关之战获胜后,宇文泰开始组织反攻。在宇文泰东进的同时,高欢也组织十三万大军分两路向关中发起进攻,其中高欢率主力十万“出壶口,趋蒲坂,将自后土济”,从河东进军派高昂率军三万从河南进攻弘农,牵制宇文泰主力。

宇文泰当时驻兵弘农,利用东魏囤积在城内的粮食供给军队,当他得知高欢欲从河东入关的消息后,除留部分军队把守弘农牵制高昂军外,迅速率军退回关中。双方于当年十月在沙苑进行决战,宇文泰一方由于临战决心坚定,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加上高欢轻敌冒进,最终以少胜多,获得全胜。

沙苑之战暂时扭转了东西双方的攻守形势,宇文泰开始组织反攻,以元季海为行台,同独孤信一道率军两万攻向洛阳派洛州刺史李显收复荆州以贺拔胜、李弼为先锋,宇文泰率主力相继而进,攻向黄河岸边的重要渡口蒲坂,攻略河东地区另派长孙俭策反东魏夏州守将。

各方攻势进展都很顺利。荆州、夏州重新归入西魏宇文泰攻占蒲坂后略定汾、绛,河东士族豪强纷纷投靠西魏元季海、独孤信一路迫使高昂不断退却,兵不血刃夺取洛阳,河南各地官吏豪强也都起兵响应。

尧雄、任祥战败后,战局进入三四个月的僵持阶段。于是,宇文泰于大统四年三月率诸将入朝,礼毕后前往华州,开始以华州为霸府所在地。高欢则利用这段时间安抚军心,重新积蓄力量,于七月卷土重来,派侯景、库狄干、高昂、韩轨、可朱浑元、莫多娄贷文等将领率军为先锋,攻打占据洛阳的独孤信军,而宇文泰率军迎战。

双方于八月会战于河桥,西魏军先败后胜,最终击退侯景所率东魏军主力,高昂、李猛、宋显等大将为西魏所杀,数万东魏军或阵亡,或被俘。但在战斗中,赵贵、独孤信(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和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等率军先撤,李虎、念贤所率后军也随之一同撤退,宇文泰因而未能扩大战果,且高欢所统大军也己逼近洛阳,强弱易势,只得放弃洛阳班师。

河桥之战,宇文泰虽然在最后时刻逆转获胜,但损失巨大,后继乏力,实际上在战略层面上失败,撤退是必然的结果,而撤退却引发了所俘东魏军士卒的叛乱。被安置在弘农、关中的东魏降卒先后发动叛乱,对抗西归的宇文泰军,部分西魏官吏也参与了他们的叛乱,造成关内局势十分紧张。

李虎(李世民曾祖)被迫率军保护太子和公卿退出长安,等待宇文泰返回。宇文泰平定弘农叛乱后,迅速撤回关中镇压了降卒叛乱,恢复了社会秩序。不过经过河桥之战,元气大伤,宇文泰将主要精力放在重组军队上和构建防御体系上,除派出少量部队袭扰外,未再主动出,寻求主力决战。

高欢在河桥之战中损失也很大,但因关东人力物力数倍于关中,兵员补充较快,于大统八年再次主动出击,包围王思政防守的玉璧要塞,试图吸引宇文泰前来决战,却未能达到战略意图,玉璧又久攻不下,只得撤退,第一次玉璧之战结束。

次年,由于高欢集团上层的矛盾,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投降西魏,宇文泰以此为契机,再次率主力进入河南,在邙山与高欢所率东魏主力决战。结果宇文泰大败而归,退回关内,而高欢也惨胜犹败,无力乘胜入关,在陕州与达奚武所率殿后部队遭遇后,即停止追击。

邙山之战的失利,使西魏损失了大部分主力部队,宇文泰不得不“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之,增加土著民在军队中的比例,提高关陇豪右在军队中的地位。高欢此役后,也致力于安定国内,巩固边防,双方连续近三年未再发生大的战斗。

大统十二年九月,高欢欲在有生之年完成北方统一,不遗患于子孙,“倾山东之众,志图西入”,第二次玉璧之战爆发。由于守将韦孝宽的成功防守,高欢“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家”,不得不疾班师。此役,在宇文泰主力未出的情况下,仅凭玉璧守军的防守就挫败了东魏主力的进攻,标志着西魏汾、绛黄河防线构筑的成功。

大统十三年,高欢病逝,其长子高澄代掌其权,引来专制河南的侯景的不满,并发动叛乱。其间,侯景献河南七州十二镇之地,请求西魏救援。王思政主动请缨,率军接收城池,并以颖川为驻节地,组织防御。东魏在平定侯景叛乱后,移师来攻,包围了颖川,战事一直持续到大统十五年六月,以颖川陷落、王思政被俘而告终。

至于侯景所献河南地,也大都在此役中丧失。自此之后,双方因实力相当,进入对峙期。虽然大统十六年,宇文泰因高洋建立北齐而出兵讨伐,但未交战就退回关内。这种对峙一直保持到周武帝灭北齐,其间虽有宇文护发动的第二次郊山之战和多次河东地区的局部争夺,但都未打破双方的实力均衡。

三、总结

孝武帝西奔关中,造成了高欢在舆论上的巨大劣势,高欢不得不另立新帝,同时表现出忠于魏氏君主的样子,避免天下的骂名。经过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等一系列战役,虽然基本都是惨胜,但宇文泰逐渐稳住了局势,弱小的西魏逐渐与高欢领导的东魏处于持平的状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