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白最无奈的一首诗: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两句告诉你如何选择人生)

句子大全 2016-09-17 05:42:39
相关推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即现在的绵阳市江油县青莲镇(所以号青莲居士)。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从701年李白出生到2019年,已经是1378年。

从古至今为李白故里就有各种争论。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说过一段很风趣的话:“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盖自唐至今然矣……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

李白一生并不得志。天宝元年(742年),已经41岁的李白怀着远大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初唐的玄宗,选择一些文字高手入居翰林,工作任务是起草诏制,任职者称为待诏,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班子。二年后,因被谗言击中,李白离开朝廷,只得重新开始他的漫游生活。李白漫游了大约11年,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来到宣州并客居下来。客居宣州不久,李白的族叔李云行至于此并将很快离开,李白设宴送行,地点选在谢朓楼。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算是名楼,而且谢朓又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曾多次登临谢朓楼,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在送行的酒宴上,李白为族叔写了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许多人引用其中的诗句,却不知道出处。

诗文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这首诗,先写被人暗算、报国无门的痛苦,接着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的开头显得有些突兀,昨天弃我而去,今天又使我心烦。为何一上来就发牢骚?因为李白当时很是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可见有一些事是难以忘怀的。李白任职翰林院仅仅二年,就被人算计了,不得不离开朝廷游历四方,内心十分愤慨。以至游历11年见到族叔时,还是难心抑制内心的不平。

诗的第三至第八句,李白借景抒怀。当时是秋天,正是大雁南归之时。“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意即在秋高气爽的之日,正好登楼远眺,开怀畅饮,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接着李白回顾历史,抒发豪情。“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赞美族叔李云的文章既有汉代文章的经典又有魏晋诗文的风骨(蓬莱是指东汉藏书之处,建安风骨是指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他自己的诗文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诗中的“小谢”即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谢朓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诗文中,李白是借谢朓以自喻,所以送行地点都选在谢朓楼。李白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抒发了作者远大抱负。并且“览”(揽)字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富表现力,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神思飞扬,就像是整个人可以腾空而上,到高高天空摘取那皎洁的明月。你看,李白酒杯一端,诗兴大发,豪情也随之万丈,把以前的不痛快丢到了脑后,整个思绪浸润在激情壮志当中。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李白从理想回到现实,又觉得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抽刀”一句),胸中的愁忧不能解脱(“举杯”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极具创造性,比喻极为奇特,成为千古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总想过去的事情,就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即使举起酒杯痛饮以忘掉过去的烦忧,越是这样越是忧愁(愁上加愁)。怎么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然官场不如意,不如漂流江湖自由自在。意思是,去他的!忘记昨天,过好今天,惹得老子不高兴,我就退隐江湖,反倒是自由快活。李白当时非常果断,今天不如意,明早就走(明朝即第二天早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李白离开朝廷周游四方了。为何是“散发”?因为在古代,束冠即做官,不束冠(散发)即不做官,也即放浪形骸,狂放不羁。为何是“扁舟”?扁舟即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也就是隐居江湖之中,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李白的这首诗,起伏跌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只得无奈地选作出选择。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尤其是值得现在的人们玩味。这不仅是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也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唯一选择。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退隐江湖虽然不是他的本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他清高放纵的性格,是不可能同流合污的,除了“散发弄扁舟”别无他法。现在的职场与古代大同小异,处处是明争暗斗,使许多人心中不爽。那么怎么办?学习李白啊,来一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潇洒。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这才是快乐的人生。

谢朓(464-499):

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

谢朓楼:

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座著名楼阁。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南北朝时,门阀名士,陈郡谢氏的谢朓担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阳山修建一楼,称"高斋"。《宣城县志》记载:谢朓"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代时,为纪念谢朓,因而重建此楼,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称北望楼,或作北楼。人称谢朓楼、谢公楼。大诗人李白路过谢朓楼时,写作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并在诗中称赞谢朓"中间小谢又清发"。从此谢朓楼知名天下。唐咸通十五年(874年),宣州刺史独孤霖改建此楼,改称叠嶂楼。明嘉靖时宁国府知府方逢时重修,复称高斋楼。清康熙时,知府许廷式重修,称古北楼。光绪时,知府鲁一员再次重修,题二匾额,一曰叠嶂楼,另曰谢朓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