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真情永驻—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后感言(3)文/段振业

句子大全 2010-12-23 16:31:36
相关推荐

如果说保法泰安一行是《母校情怀》的启动火种,那么与会人员就是播种机,从此星火燎原。

接山镇中学校长徐军充满期待,盛情欢迎留美博士于保法和老校友重返母校。

2019年3月21日他精心设计了欢迎仪式,校友们如约而至,春风拂面,欢声笑语,参观了老校区和美观整齐的教学楼,在徐校长的引导下又走近接山主席台,领略红色景点,重拾红色记忆。

此消息不胫而走,对以后的

校友踏访母校和征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当日,在东平保法医院,隆重召开了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稿座谈会,确定了书稿的编撰目的、方向和组稿形式,组建起了《母校情怀》编委会,同时也建立起了“东平四中校友微信群”。

校友群的建立,搭建了四中校友的联谊平台,成为大家交流学习的乐园。毕业后几十年未见面的同学在群里见面了;不同级不同班的校友也可以在群里交流聊天了;更让人欣慰的是还能听到老师们的教诲。校友群人数不断扩大,凸显出了极大的正能量,延续着母校的优良校风,管理有序,风清气正,对《母校情怀》的征集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五人的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审小组和二百多人的校友群珠联璧合,同向前行。

我们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好时候,微信助力实现我们的心愿,微信的巨大威力没有任何一个词能形容。按常规书籍征集编纂,像《母校情怀》这样的浩大工程,要组成十几人或几十人的编委会,要有办公场所,要进行大量的信函和交通联系,人力物力一样不能少,甚至要花重金聘请专家学者。而我们的校友编审团队分布在各地,一碗水都不喝就把事办理妥当了。

这些热心的编审校友,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的赵庆香在北京;宋友华、段振业在济南;张范银、刘玉东在泰安;徐永华在淄博;颜建国、修景平、邹兰华、井光在东平;李玉柱、栗忠恭、赵海松、栗新立在接山;还有远在齐齐哈尔的学长栗清恭,真可谓天南地北。

编审小组中很多人没谋过面,但却心心相通地做着同一件事。一篇稿件发出,十五人同时接收,两天内修改完成,如此快速高效的阅审形式史无前例,这当然也感谢网络、微信、电子邮件这些现代化信息工具。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这种远程征稿、阅稿、编撰形式会成为以后编辑工作的范本。

大家看到了每篇文章的完美展现,却看不到辛勤付出的工作者,十五人的编审小组是名副其实的志愿者,真正的幕后英雄,是一份无私的母校情怀。

四中校友群是历届校友的家园,校友们一起探讨校史,一起学习知识,一起重温友情,一起分享快乐!有的同学原来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为了加入校友群,买了手机,学会了上微信。

一时间热闹起来,上微信的好奇心和同学们相遇的惊喜,大大激发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怀念之情,大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忘记母校、老师和同学,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每一个细节都能挖掘出来,形成文字,成为永久的记忆,不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

在校友群,同学们如同重返校园,尽情畅谈,欢声笑语。更可喜的是通过欣赏阅读校友的文章提高了文学修养,从开始的走马观花逐渐到认真细致,再到咬文嚼字推敲纠错。每当在群里发表一篇文章,顿时会沸腾起来!点评,点赞,纠错,各种议论不时充满聊天界面。

有的校友赋诗,有的校友作词,有的校友感叹,有的校友赞许。还有不少校友斟词酌句,提出修改意见。一时间,一篇稿件会得到许多的褒奖和鲜花,也会有诸多的挑剔或补遗。大量的有益信息收集,梳理,吸收后,都使文章更加完美。微信群的威力凝聚成四中人的最强大脑,几百人的智慧是任何文学编辑不能及的,这是全体四中人的母校情怀。

(本文作者:段振业,著名篆刻艺术家,东平四中五级一班学生。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安康吉祥,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