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这首作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复杂的心情)

句子大全 2017-11-10 13:22:40
相关推荐

本文由作者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这首词来自于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宋神宗熙宁九年三月,苏轼与僚友会宴于密州流杯亭,写下这首《满江红·东武南城》。据《岁时广记》引《古今词话》说,苏轼出守东武,适值大雨经月,黄河决流,水至城下。苏轼登城夜宿,发动百姓护城。水退之后,修筑十余里长堤以拒水势。上巳日,命从事乐成之,并应歌姬请求写成这首词《满江红·东武南城》。密州抗洪,史无明文,或者苏轼在密州曾发动百姓筑过长堤。这首词上片描绘雨后长林翠阜的暮春之景,下片写流杯曲水、满城争出的热闹场面,并由此引起对古人兰亭集会的遥想,抒发了韶光易去、物是人非的感慨。

密州多灾,在苏轼到任密州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旱灾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转而洪水泛滥。洪水退去后,为了保障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苏东坡便主动发动百姓一起修筑了防洪的大堤,这样一来,密州诸城当地的旱涝灾害得以缓解,又恰逢三月上巳日的节日,大功告成加上满城欢天喜地迎接节日到来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苏东坡,也催生出了他诸多的感慨,于是在一面庆祝节日一面庆祝诸城大堤落成的流杯亭会上,词人写下这首词,以遣心中情感。

词序中交代了作词时的具体情境,紧承词序的内容,上片下笔就写筑堤的事件,“东武南城,新堤就,邞淇初溢。”东武城南边百姓共同修筑的新堤防落成了,正巧这个时候邞淇河水开始漫过河床。这三句词重复了词序部分传达的信息点,说明新堤筑成的位置,还强调了一点就是这个时候恰巧是邞淇河水要开始泛滥的时候,说明大堤筑成的有效和及时,也说明了苏轼治州有方的功绩。“微雨过,长林翠阜,卧红堆碧。”一场雨水过后,满山的绿林把山丘装点得更显青翠,雨打花落,地面上堆满了匐地的红花和成片的绿叶。

这三句词是在写风雨过后,山中树木被雨水洗刷过更显青翠,可是山花也被雨水打落在地,无法供人欣赏了,这也是在为后面铺垫,同时它也承接了上一句的内容,可以算作是承上启下的三句词。因为山花凋落了,于是词人接着写道,“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试向江头觅。”连枝头的残花都被风雨吹尽了,无花可寻,那就让我和诸位到邞淇河边观赏鲜花吧。这句词自然地将这首词的写作空间进行了转换,把地点引到岸头,在这样开阔的环境中对词人思考以及抒发情思更有帮助。

词人也正有此意,于是开始设问:“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寻花作乐要趁着好光景,今年春天还能剩下多久呢?不过三分之一了吧。这两句词交代了词人为何不辞辛苦愿意从山上亭中到河边赏花的原因,春已不多,词人还想及时行乐,同时也表现了词人愿意抓紧年华的人生态度。上片最后一句的抒发,引发了词人的感慨,于是下片词中,词人夹叙夹议,写出眼中所看,心中所想:“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官事公事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两年我忙于治理风雨灾害外,都没别的闲暇想其他事情。这是作者一句微含怨艾的话。密州连年的灾害让苏轼只能忙于和大自然打交道,没办法顾及自己需要做的其他政事。青春已不多的苏轼,发出这样的牢骚,还是可以理解的。接下来,词人又向城中望去:“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官员绅士们进行流杯曲水的宴饮,满城百姓也都争相出城去河边嬉游。虽然心中有怨,但是看到一城人安居乐业,苏轼心里也应该稍有安慰。然后比起人民的欢乐,词人内心的怅惘却泛上心头。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这四句词是作者感慨的爆发,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王羲之组织当时名士在兰亭对诗作赋的情景了,那时候兰亭里云集的都是文豪大家。现如今我们望着对面山阴里茂盛的竹林,只剩下一片类似兰亭当年风景的痕迹罢了。虽然苏轼此时的心态已经是宠辱不惊、超然自在了,但是一颗诗人的心不能不叫他触景生情。物是人非,一切的来去都捉摸不定,看到眼前的茂林修竹,词人自然就想到了王羲之的兰亭会。

再热闹、再典雅的文豪盛会都可以像云烟般稍纵即逝,空留下一片景色不变。人的一生也是这样,或起或落,变迁不断,但是人周遭的一切都不会改变,变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全词通过叙事写起,从景入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变化客观的思考,虽然略带牢骚但是感慨真实,不温不火,显示出一定的物我关系的哲理。综上所述,《满江红·东武南城》这首词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复杂的心情。

参考资料:《东坡乐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