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在地理学+文学视角下(趣读《小石潭记》)

句子大全 2017-05-21 17:17:56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名篇,上学时是不是都全文背默过?现在还记得哪些内容呢?

不管记得多少,来读读这篇文章,一定会让你对《小石潭记》有新印象,获得更多趣味发现。

2021年5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书里从地理学和文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小石潭记》做了更新颖的解读。

01地理上的空间变迁与寻山访水

01地理上的空间变迁与寻山访水

安史之乱及之后的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柳宗元的父辈为保安全,也加入到南迁队伍中。

柳宗元的父亲柳镇为躲避战乱,逃往长江下游一带。8世纪中叶以前,这里是尚未开发的南荒之地,生活相对艰苦,包括现在的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

安史之乱平定后,柳镇回长安与家人团聚。780年代中期,为躲避地方藩镇发动的局部战争,柳镇带着十多岁的柳宗元再次回到南方。所以柳宗元在10到13岁之间,首次踏上过湖南的南荒之地。

“政治流放,在唐代尤为盛行”,比如我们熟悉的李白、刘禹锡、柳宗元等,都遭遇过流放。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现实的贬谪经历唤醒了少年时的逃亡经历,内心的悲怆是不言而喻的。

这时候,他需要一个能安放灵魂的家园,一个能满足他感官愉悦、内心充满安全感的栖身之所。这是他在山水之间寻求自我安慰、哲思内省的心理动因——因为无家可归,所以需要四海为家。

换句话说,他在探索赏心悦目的自然山水的同时,也在探索激烈冲突、无处安放的内在自我。

“永州八记”也就应运而生,《小石潭记》只是其中之一。

02“赋税与土地兼并”视角下的游山玩水

北方人口因战乱大规模南迁,人口数量锐减,导致仍留在北方的人赋税加重,于是又发生了因财政问题出现的新一轮移民潮。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蒋氏一家就是由外地迁入永州,为了生存,他和当地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土地,从事一种更危险的职业。

这些都揭示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因为战乱、赋税等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安定,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极致渴望。

可现实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因为高赋税不得不失去土地,较为富足的人却因此有机会获得土地,于是,土地兼并也悄悄地流行开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文人们持续探访新景观的动力。

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柳宗元为自己成功买了一块宝地而庆幸;在《石涧记》中,他把自然山水想象成了理想家园——有着园林般的铺陈与讲究;现在,再来读《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有没有新发现?

03美学新高度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其他山水作家的不同,他不仅仅是山水景象的记录者,还是参与者和营造者,开创了美学上的新高度。

《小石潭记》以探索、游乐、栖居的方式,用多种感官把人参与自然的感受表达出来,让这篇文章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在中唐动荡背景下对空间进行想象与布置,将溶洞、幽奇等未经探索的荒地,创造成了地理学上的著名地标。在南宋编纂的《舆地纪胜》中,记录了柳宗元和另一位山水文人元结创造或赞誉的地标,一共有23个。

柳宗元的山水描写,吸收了早期地理著作中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又融合了地方官想要驯服这片土地,并在当地建造理想家园的决心,探寻着自我与山水、人类与自然、山水与人类寓居的关系。

在广泛动荡和迁徙的社会背景下,山水游记以及所营造的自然景观,给远离帝国中心、居无定所的流民提供了自在舒适的避难所。

用地理学+文学视角来解读《小石潭记》,发现这篇文章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深邃的内蕴。

以上只是《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中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书中还讲了更多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的关系;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新的空间视角;对栖息之地的新思考方式以及与唐朝帝国秩序的关系。

这本书偏学术性,作者是耶鲁大学博士、现任美国维斯大学东亚学院副教授的王敖,他的学术论文曾发表于《哈佛东亚学报》《中国文学研究前沿》等刊物,部分章节收入《哈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如何阅读中国诗》等书,曾获安高诗歌奖,《人民文学》《诗建设》等杂志的诗歌奖。所以这本书适合成年读者阅读,丰富深邃的内涵,会让读者久久回味其中的哲思,我这个初级读者更喜欢慢读、细品、久回味书中的内容。

它的高级读者们,也有自己的阅读体悟。

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葛兆光的话说,这本书引发了有关“中国”地理空间的再发现和再定义,表现了“诗人如何呈现他们对这种地理空间变化的惊讶、喜悦或困惑”,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唐诗的一个新途径。

哈佛大学教授田晓菲则评价它:兼具批判性的眼光和诗性的敏感,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是对中国的中古文学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