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不对的人说了一句对的话 过了许久(王维摇了摇头 吟出名诗一篇)

句子大全 2020-06-13 00:46:11
相关推荐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读来很清新,也很明晰。

译读如下:在山中送走客人回来,暮色降临,我把柴门关上。春草明年还会葱绿,王孙你归不归呢?

看起来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但是,它让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的陈邦炎老师混乱了。

陈邦炎老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专家了,不幸在2016年6月去世,享年90多岁。他的图书网上有出卖,编著俱多。如图。

陈老师的专项是诗词,能被邀请供稿《唐诗鉴赏辞典》就很能说明问题。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

在此讨论这个问题决没有对逝者不敬的意思。我就将作为同好者的纪念,奉献给陈老。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问题比较隐蔽。但陈老师要给《唐诗鉴赏辞典》供稿,肯定要反复琢磨,就发现问题了。

陈邦彦老师在《唐诗鉴赏辞典》有如下解说。

这两句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唯恐其久去不归。……“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陈老师进入了王维的场景:客人送走后,回家关上门。王维说了一句话:“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问题了。

按道理,送走客人,自己回家关门,客人都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再这么“深情流露”,对空表白,难道不像是神经错乱?

陈老师发现了问题,所以,在此非常下劲儿圆说。

但是,只要不改变王维“隔空深刻表白”这一基本叙事,就无法帮助王维摆脱神经错乱的嫌疑。

这里涉及的问题:第一“王孙”一定是指客人吗?第二,王维一定是对客人说的话吗?

思维转换一下:客人已经走完了。这里只剩下王维一个,王维自言自语行不行?

要想不让王维隔空表白,王维只有自言自语。

这里又涉及“王孙”所指——“王孙”若指客人,王维必然隔空表白。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王孙”能够指谁?其实也不是问题,除了客人,就剩王维了。

打开症结的钥匙来了——王维自称王孙,自言自语。

进入创作场景:王维送走客人,归来关门,自言自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能讲通得吗?

忽然想起王王维的另一首诗。

了涉及这个问题:”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停歇随它便,王孙自管自要留下来”。

《山居秋暝》前两联写山居之中,美景可人;第三联说“听到竹林外一声喧啸,就知道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看见莲叶微微一动,就推定有渔船顺流而下”,要知道这都是在晚上。足见王维王维对此地的熟悉与亲切。与“山居”结合,尾联说中“春芳它随便停歇,王孙我是一定要留下来的”。王维要说的是:“这里就是我的家,跟春芳歇不歇没有关系”。

我们想,王维虽然常住山林,但是,他必然是有官职的人,而且山里生活不便,一般的人来看望他,离开时难免会劝说他:“王大人,冬天快来了,春草明年才会绿,要不要跟我一起回城呀?”王维呢?他可不这么想,他的想法是:“春芳尽管消歇,我一定是要留下来的,我就不是为春芳而来,这里就是我的家”。

这也正是他在《山居秋暝》中用了“居”字的含义——居,就是居家过日子,就是定居、安居,以此为家。

当然,这话不能当时就对客人说,不然就像抬杠一样,人家必然是好意。

好意是好意。但话不投机。

冬天将临,芳草消歇,明年可以再来嘛!这是客人的思维。

以此为家,安然而居,与春草何干!这是王维的想法。

有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王维当面不说,回去关上柴门(回家的感觉最明显的时候),难免想起这句话,念叨了一遍,摇了摇头,安然歇息。

我很怀疑,《山中送别》和《山居秋暝》是前后紧临的作品。

送客回来,关门时灵机一动,作了《山中送别》,觉得不充分,也不过瘾,又写了《山居秋暝》。

我很怀疑,《山中送别》的标题原来应该是《山中送客》——送走的是客人,留下的才是主人。

补充说明一个问题:陈邦炎老师之所以误入荆棘,是因为他知识太丰富了。

首先,他迷在了“王孙”一词上。“王孙”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觉得既然是王维所说,那被送别的人就是“游子”了。其实不然,王维才是那个居住在山路的“王孙”。客人引用这句话说“王维,你这个居于山中的王孙归来吧!山中啊,不可久留。”才正合当前意境。而王维接着话题,自称王孙,也是自然而然。

后记:修改了一下原来的文章,没有想到花费了六个小时。喝口小酒,犒劳一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