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人文丨贵阳花溪的大牲畜市场变迁发展史

句子大全 2009-10-22 21:48:04
相关推荐

「来源: |贵州星子 ID:gzxz76」

贵阳花溪的大牲畜市场变迁发展史

文丨杨昌祥 刘少铁

来源丨《贵阳文史资料选辑》 有删改

摄影丨段更阳

今天的贵阳花溪云上大牲畜交易批发市场前身是花溪大牲畜市场,拥有上百年历史,远近闻名,历史悠久。该市场最初是自然形成,后来经过近百年的延续和发展,由最初的一个月交易一次,发展到每周一次交易,再到每周三次交易,进而发展成目前的百日市场,目前是中国西南三省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今天的市场依然沿用“买牛卖牛不过磅”的传统,牛的重量、体魄、价钱依托“牛市经纪人”目测估算,只要生意两边成交,“牛市经纪人”就可以赚到一头牛几十元钱的手续费。牛市也带动了肉牛养殖,长短途运输等相关产业。

当年的贵阳花溪大牲畜市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座落在有贵州高原明珠之称的花溪旅游风景区之旁,距贵阳市区17公里,南接惠水、罗甸、长顺等县,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方便。该市场面积37000㎡,入场150户,牲畜年上市量3万头,年成交量11500余头,年成交额达540万元。

花溪牛马集市的由来

花溪的牛马交易活动由来已久,早在清光绪年闻,生活在花仡佬(今花溪镇)的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和汉族的一些农民,在春耕、秋种季节将自’己饲养的牛马,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交易。最初是作为租用,以后发展为买卖,目的是为了获取生产工具。最初的交易没有固定的场所和日期。在当时饲养一头牛马相当于多付出一个劳动力,因此人们一般在农闲时将手中的牛马卖掉,农忙时又从集市上买回来从事生产。这样,逐步形成了以季节和个人意愿来进行交易的规律。长此以往,当地人把这种习惯保留下来,并在当时的杏花村(今大寨村)形成了牲畜交易集市的雏形,也就是最初的‘花仡佬牛马集市。”

清未民初,场址转移到现在的农贸市场,场期也由不定期发展成定期。这时的集市规模不大,场期上市的牲畜一般在20至30头左右,进场交易的主要是附近村寨和邻县的农民,人数不过百人,在交易活动中,出现了专门从事牛马交易的中介人——“牙子“。由于他们熟习牛马的情况,在交易中对牛马的好坏、价钱进行评论,买卖成交后从中收取酬金,最早的“牙子”是花仡佬张姓家族的人担任,后来戴姓家族也参加进来。他们的中介活动,是在买卖双方间进行游说,转达双方讨价还价的意向;当价格谈妥后,“牙子”用手中的戥子为他们称取银两,这样一桩生意就成交了。

时间进入到本世纪30年代,来自龙里,惠水、长顺、平塘、关岭、安顺等地牛马的不断涌入市场,花仡佬的牛马集市逐渐兴旺起来。当时流传的歌谣中,就有“好牛好马在花仡佬”的就。外地牛马和客商的涌入,场期日上市量增到一、二百头,并产生了一批以贩卖牛马为业的牛马贩子。当时就有四川、云南、湖南等地的牛马贩子进入花溪市场。

民国以来,银元、纸币成了主要的流通货币,从而活跃在牛马集市上的“牙子”在促交手法上有了变化,取消了以戥子称银的方式,以“摸手指头”来定牛马价格的方法取而代之.牛马集市也由小规模、不定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按“甲子”定期赶场。大场赶丑(牛)日,小场赶午(马)日。每逢大场日,外地一些牛马贩子要提前两三天,星夜兼程赶赴花溪,集市上客商云集,人头耸动。很是热闹。

解放后市场的新发展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花溪经济的发展,重视集市的建设,扩建和改建了花溪通往外地的道路,疏通了与外界联系的渠道。花溪的牛马集市也由过去场地较分散向相对集中发展。50年代,马的交易场地在现在的保险公司附近,牛和猪的交易则限定在农贸市场内。当时的农贸市场周围被农田包围,场地小也不正规,一度与小商品市场、蔬菜市场相混杂,形成了赶场天人畜相挤,牛马农产品混杂交易的情况,市场内既脏又乱。

后来,政府加强了对牛马集市的管理,逐步规范了交易秩序,并对充当经纪人的“牙子”进行整顿,取消了带有一定欺诈性质的“摸手指头”的交易形式。由于“牙子”在交易中的作用,政府在规范他们行为的同时,也确定了他们在集市上的合法地位。

“文化大革命,似前,市场牛马的上市量基本上维持在一场四、五百头左右,对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村集市起了一定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当时“左”的思想影响,把集市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把正常的交易行为视为“投机倒把”行为,市场一度关闭,“赶场”的形式也被取消。牛马交易一度转为“黑市”。这一时期牛马的上市量很小,买卖双方必须是集体组织,必须持有生产队的证明。这就限制了牛马市场的发展,致使市场萎缩,更不能走上规范化市场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集贸市场的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花溪的大牲畜市场长期和农贸市场混杂的情况,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81年在花溪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商部门筹资23.3万元,在花溪乡云盘村新征荒地48亩,建成总面积37000㎡的新牛马市场,1982年9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并正式命名为“花溪大牲畜交易市场”。从此,结束了牛马市场与农贸集市混杂、拥挤、脏乱的场面。使花溪的牛马集市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为了扩大市场的影响,工商部门于1985年、1986年在大牲畜交易市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大牲畜交易会。会前通过电视台发出公告,并邀请有关部门和省内各地牛马市场的人员参加。交易会期间,进场交易的客户和参观人员上万人次,每场上市的牛马都在1000头以上,从此打开了花溪大牲畜市场的局面。

由于党的农村政策深入人,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饲养大牲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新市场投入使用后,来此交易的农民、客商越来越多。每周一天的场期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形成每周五、六两天的场日。旺季高峰时,每场上市的牛马在1500头左右,平时场期也有600一800头。为解决外地客户人畜过夜的问题,市场附近的牛马旅社也应运而生。

工商部门加强了牲畜市场的管理工作,建立了牛马进场登记、出场销号等制度,并开展了为外地客户代办汇款业务,不断完善各种服务设施。1982年至1985年,工商部门自己动手平整场地,修建水泥栓马桩及牛马上下车台。并在市场内植树1000多株。

改革开放十多年后,花溪的大牲畜市场日渐繁荣,年上市量是解放前的30倍,每年为国家创税费30万元。市场辐射省内20个县市和省外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南、陕西、山东、福建、河北、江苏,宁夏等26个省区57个地区县。购买牛马的用途也由以前单纯的用于生产向发展生产和食用两方面转化。

交易市场平面图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花溪大牲畜市场的搬迁至花溪乡云上村杨家山,离花溪镇2公里,紧靠公路,交通便利。目前,该市场设有交易大厅,划分了水牛交易区,黄牛交易区,马交易区,小牲畜交易区,暂养圈55间(每间约30平方米),牲畜装卸台,大型停车场(可容纳400辆车停放),配套设施有牲畜粪便处理厂,无害化处理厂,牲畜防疫检疫室,消毒设备等。市场每天都有不等数量的牲畜进行交易,以星期一、星期四和星期日最为旺盛,可达2000头以上,其他每日交易量在350头以上。年交易大牲畜30万头,交易额近15亿元。

声 明

我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本人,将及时予以致歉/删除。

贵州星子,岁月的拾荒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