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悦·读」(第一季)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36——语言文字 思想情操双锤炼

句子大全 2013-01-17 08:03:41
相关推荐

诵读:谢艳秋

单县一中历史教师,曾获2019年获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优秀课例一等奖。

第九章 练就一支灵动的笔

36.语言文字、思想情操双锤炼

黄:有一种看法很普遍,认为会不会写作文,关键在文字功夫的深浅,只要言文字,写,就不在话下。学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一美词佳句,文章就漂亮了。于是,背词语,背佳句,背作文选中的优秀作文。其结果,下笔仍然是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情和意。这种状况您是怎样认识的?又如何来改变呢?

于:你说的状况确实存在,而且不在少数。总认为写作的问题只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忽略了写作内容的存在。这是对写作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一种误解。须知: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灵魂,语言文字形式为内容服务。思想内容正确、充实、闪亮,再佐以准确、优美、精彩的文字,文章就站立起来,给读者以启迪、感染,乃至力量。学生学写作文,当然不应有过高要求,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应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管是哪个学年段的作文,均应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均应文从字顺。

中学生作文世界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乃至粗糙的,残缺不全的。有时柔弱得缺少脊梁骨,站立不起来;有时东纠结,西拉扯,说来说去说不清,有时红花忘了绿叶衬,画龙忘了点睛笔。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陷,都不足为怪,也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应该满腔热情地具体指导,切实训练,引领他们跨越幼稚,走向成熟。

弥补不足与缺陷不能够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满足于打几个补丁,而是在弥补不足的同时,更要整体设计,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操两个方面同时着力培养,既引导学生捶炼语言文字,又引导学生捶炼思想情操,二者紧密的结合,方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古人说"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要写出像样的文章,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实实在在的内容从何而来?靠的是平时对客观事物认识能力的捶炼,分析能力的捶炼。首先要有观察生活的能力。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写作文,实际就是写生活。学写作文,必须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的下功夫,要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过这一关,必须紧紧抓住两个"入",一是"身入",二是"心入"。"身入"除了学习生活外,多参加家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心入"。要对接触到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兴趣,不仅用眼看,用耳听,更要用心去想,去感受。"心入"有突破,目光才会敏锐起来,能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物象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根据学生观察只注意一鳞半爪,记忆中留下残破不全印象的通病,特别强调不管观察环境、观察景物、观察人物,都要做到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节;要努力的捕捉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既要观察其静态,又要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分析,就能把握全貌。不断的引导,指导,提醒,举实例阐述,比较,努力做到老舍先生告诫的:"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持续地进行训练,学生笔下的内容就自然丰富起来,带着生活露水的鲜活形象就会不时地凸显在眼前。例如,原本一名写作较为困难的男同学,记述自己教室时,出现了不少妙趣横生的语言一一"从清晨到傍晚,只有上课的时候是宁静的。一到课间和放学以后,各色人物一齐出场,各显神通。集邮家们大呼小叫,大肆拍卖自己的狗皮膏药;打手们你推我绊,鏖战一场,然后便是亲热地抱成一团儿。课堂上大家盯着老师看,竖着耳朵听。虽然举手的人不多,但看得出’机器’早已开动。你看孙栋听到出神的地方,张着嘴,拿着一条手绢咬在嘴里,生怕’啊’出声来。再看,张浩双手托着眼镜脚,身子前倾,紧盯着黑板,脸不由得由白变红了。"班级交流的时候,读这篇习作时,教室里笑声此起彼伏,有的说:"太像了,真好玩!"有的说:"了不起,活灵活现!"有的跷起大拇指对这位习作者说:"你怎么会捕捉到这么多细节,看来对你要刮目相看了。"这位写的同学当然乐不可支,他用"心"看,用"心"想,用"心"感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就感洋溢脸上。

黄:心入生活,不仅获得了写作材料,更重要的是分析、筛选,取哪些材料进入文章,达到怎样的目的。检到篮里就是菜,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有时也会成为乱柴一堆的。

于:你说得对。打开认识窗户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对众多材料分析、判断,作一番取舍详略的处理。以什么为标杆来处理呢?那就是文章的"意",即通常说的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你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或宗旨。不管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自由作文,你写这篇作文总有一定的意图,一定的目的。描述生活现象也好,说明纷繁的事物也好,议论种种问题也好,总想告诉人们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意图。这就是文章的"意",文章有了这个"主心骨",就站立了起来。"意"确立得如何,对文章全局起很大的作用。明末清初大学问家、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文章中的统帅,缺少主旨的文章,即使材料丰富,也会杂乱无章,甚至不知所云。学生习作这方面最易犯的毛病,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多中心或无中心;二是人云亦云,写人家说过的话,重复过去的认识,就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三是说大而空的话,不着边际。为此,要指导学生学会为文章立"意"。"意"是提炼出来的,要学会在动笔之前从掌握的材料中提炼观点。要鉴别,分析,区别正误,分清美丑,不仅要锻炼自己的眼力,而且要锻炼自己的思维力,思考探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受,领悟写作对象客观事物中所寓含的真谅。文章正确、深刻、新颖的"意"的确立,实际是认识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他的发展与提升,是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锤炼。所以我们的指导要具体,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分析,又以佳文美作作为榜祥引领,切忌空谈。认真思考,持续训练,眼力增强,思想水平提高,情感丰富起来,文章立"意"的能力也自然随之会明显提高。

黄:炼意的过程其实语言能力也获得了锻炼。

于:说得对。一般来说,人总是用母语思考的。中学生思考总是用祖国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锤炼思想,反复思考,语言的运用也获得了锻炼。文章的"意"立得好,不等于就能把文章写好,织锦成文有一套的写作技能技巧。孟子曾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就是说木工以及专做车轮或车箱的人能够把制作的规矩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能够使别人一定具有高明的技巧。写作文与制作车轮等工作有某些相似之处,总要有"规矩",没规矩,不能成方圆。语言文字怎样来表情达意,怎样连缀成篇,是写作教学必须但当的重任。从学生的习作实践看,有三个方面几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须重点指导,努力的改进。

一是写作材料的筛选与主次详略的安排,二是语句与语句之间逻辑层次理不清,三是语言贫乏无味,用词不当。写作材料是文章的质地,学生在占有有限写作材料的基础上仍然要花一番功夫挑选。下笔前不能懒于思考,要审视材料本身的意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定要紧紧扣住"意"的标杆决定取舍,要选取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无论是叙事、写人、记物、说理,均有明确的写作意图、写作主旨,而不是材料的堆砌。学生由于文化积淀与生活阅历所限,不可能做到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写前总体思考,"量体裁衣",形成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禅益,能有效地改掉记流水账、材料芜杂或马虎潦草的毛病。还要根据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对所选材料作一番裁剪,作主次详略的处理。最反映事物本质的、最精要、最新颖,最能表达写作主旨的要详写,有的可三言两语,有的可一笔带过。所有的材料都并驾齐驱,文章就密不通风,主旨表达就受到一定的影响。材料筛选时,虚假、差错,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舍弃。

第二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句表意纠缠不清。文章分三段还是用四段来表述,总体架构已耳熟能详,不会出大偏差,但是在具体叙说、发表议论时,常意思纠缠,思维跳跃,前言不搭后语。要克服这个毛病,既要抓语句组织的能力,特别是多种复句组织的能力,又要抓思维的条理化,还要抓认识事物的准确、有序。对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弄不清楚,事物的内在逻辑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理不清楚,病句丛生也就不足为怪。复句关联词用得不当的毛病也大抵出于此。持久地抓语句的有序训练,能促进思维条理化,而思维条理化有所进展,又能促进语言的顺畅表达。

第三个问题语言的乏味,主要是积累太少,写美词佳句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得在大量阅读上下功夫,接受中华优秀文化与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增添文化底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生时代学写文章既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技巧的规矩,更要积极主动地在思想情操、语言文字方面认真的捶炼,悟得其中奥妙。在写作中获得自由,倾情吐露心声,上乘作品就会不断滴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