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这个岛并非近代才牛(而是从古到今都是太平洋上的要地|文史宴)

句子大全 2010-06-17 21:37:45
相关推荐

文/文瑾

作者原本准备写台北的历史,但是发现台湾因为整体上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不长,写一座城市很不好写,手一顺就写到全岛了。可以说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台湾岛都是太平洋的要地。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虽与福建隔海相望,距离不远,但真正对其有详细记载的历史并不是很长,甚至连“台湾”这个名字,也是明末清初才出现。

崇祯八年,荷兰占据台湾,给事中何楷在《靖海疏》中提到:“台湾地广而腴,多鱼盐之利。”之后“台湾”之名被广泛使用,如崇祯十二年,给事中傅元初上疏请开洋禁,提到:“海滨之民,惟利是视,鹜走至台湾,与红毛为市。”康熙六年,施琅在《边患宜靖疏》中说:“伏思贼党盘踞台湾,沃野千里,粮食匪缺。”康熙二十三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自此“台湾”一名沿用至今。

关于“台湾”之名由来,目前学界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由“大员”、“大湾”、“台员”等古称音译、转化而来。理由则是这些名字曾是台湾的称呼。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提到:“红夷潜退大湾,蓄意叵测,征兵调兵,殊费公帑。”明朝陈第在《东番记》里描写“大员”是“乃赤崁外一小岛,为入番社的门户,岛上多汉人。”此“大湾”、“大员”即为台湾。关于音译,连横先生还有一种说法是,台湾原名埋冤,“明代漳、泉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名埋冤,后因为名字不祥,所以改名台湾。

一说是源自在原安平地区有土著居民台窝湾族,后以“台窝湾”为地名,简化音译为“台湾”。此说法源于日本学者币原坦实地调查论证后所著《台湾名称论》一文。台湾学者高贤治勘察考证后在著作《台湾三百年史》中亦持此说法。

一说是1642年荷兰占领台湾后,修筑楼台于海水湾入处所致,故名“台湾”。清代道光年间李元春所作《台湾志略》中记载:“明万历末,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但考证荷兰书籍的相关记载,此说法应该不实。

关于台湾名称由来,每一种说法展开说明都是鸿篇巨作,而且都有相关学者进行分析论证,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本文重点不在于此,因此不详细说明。

百越征服太平洋的起点

1

《台湾省通志》开篇即说:“本省何时开始有记载,文献不详。”我国幅员辽阔,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除与台相近的几个省份外,其他省份的人们对于台湾的历史还是很陌生的,尤其是台湾古代的历史。

1964年,考古学家在台北八里乡发现了距今5000年到2500年的大坌坑遗址,里面出土了磨制的石斧、石铲,陶制的罐、瓮、碗等器物,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台湾就出现了会采集、渔猎的古人类,与福建一带的新石器文化颇有关联。

虽然说“台湾固无史也”,但几千年的历史,总是能够让人们挖掘出一些边角料的。《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其中”岛夷”当为包含台湾在内的东南诸岛。此外,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还曾命徐福带童男童女前往海外寻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而蓬莱也有说是台湾的。汉代,又说“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这里的东鳀也有可能是台湾。

根据考古断代,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玉器和少数青铜器的流动年代在公元前2560年至公元50年之间,在少量青铜器中,有一枚两翼式青铜箭头,与殷墟出土的青铜镞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这足以证实台湾在殷商时期肯定是与大陆存在联系的。

“孙权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亶洲。”这是《三国志》中提到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孙权派卫温前往台湾的故事,但是卫温去台湾干的事却没那么光彩,“欲俘其民以益众”,只不过 “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结果是“亶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而还。”

随军同行的有一个叫沈莹的,他把抵达夷洲后的见闻写成了一本书叫《临海水土异物志》,这应该就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台湾的资料。

沈莹统帅东吴精锐丹阳青巾

在晋灭吴之战中战死

这里的人们“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虽然人们“能作佃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但是其文明程度发展还比较缓慢,人们还不具备较强的羞耻感。“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而且其独特的嫁娶风俗也让人惊讶。沈莹是这样记载的:“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女子出嫁,去掉一颗上门牙,与百越民族拔牙的习俗一致。

这时候的人们也会对食物进行一些粗加工,“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同时还喜欢吃猴脑,“(安家之民)皆好猴头羹,以菜和中,以醒酒”。

到了隋代,关于记载台湾的资料就多了起来。《隋书》记载,大业三年隋炀帝派遣羽骑尉朱宽入海,朱宽到达流求,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后朱宽再次奉命出海,但也无功而返。隋炀帝对于流求的不配合感到很生气,于大业六年派遣虎贲郎将陈棱率军万人进讨流求。

《海防考》记载:“隋开皇中,尝遣虎贲陈棱略彭湖地。”《隋书·陈棱传》中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详细描写。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开战,陈棱大获全胜,“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隋朝灭亡后,有唐一代都没有过经营台湾的想法,也许在唐代繁荣的海上贸易交往中,来往于广州港的船只穿梭在台湾海峡的时候,船夫们对台湾这座小岛多少会产生一些遐想。

到了宋代,海上贸易的发展开始让朝廷考虑海上边防问题,泉州市舶提举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提到“泉有海岛,曰澎湖群岛,隶晋江县。”这说明在宋代已将澎湖纳入版图。

元世祖时期,忽必烈曾派人前往瑠求进行招抚,但结果是无功而返。后元成宗时期,遣都镇抚张浩征讨瑠求,生擒130余人而返。顺宗至元年间,设澎湖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这应当算是首次对澎湖一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行政管辖。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禁海,掐断了海上贸易的发展。1372年,朱元璋下令澎湖居民迁往福建,而后几年,又有废除澎湖巡检司,颁布禁海令等抑制海上贸易发展的举措。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台湾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值得一提的也只有隆庆元年,福建巡抚奏请开放部分海禁被批准后,虽然远洋事业得到一定程度上发展,但与此同时海盗问题也暴露出来。

1567年,被招安的海盗曾一本发动大规模叛乱,虽然不久后被平定,但此后的海盗事件愈演愈烈。嘉靖年间潜逃台湾的海盗林道乾,再次卷土重来,在交战、安抚、叛变、再潜逃等一系列操作后,林道乾事件总算是告一段落。

此时民间口耳相传的传奇海盗林凤开始登场,林凤,广东潮州人,早期经常骚扰沿海地区,后被驱赶至澎湖一带,就以澎湖为据点,于万历二年从澎湖出发南下进攻马尼拉,此时正赶上西班牙侵占马尼拉,于是林凤率军相援,打的西班牙人招架不住,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指导下,西班牙人联合明军,共同阻击林凤,经过厮杀,林凤不敌,退至台湾,后下落不明。

大海盗林凤

在海盗的频繁骚扰下,万历三十年,浯屿偏将军沈有容率军出海剿贼,随军之中有一人叫陈第,他跟着部队在东南海域游历,一番辗转后,陈第根据在台湾的见闻写成《东番记》一文,详细生动的记载了台湾地区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

根据记载,此时的台湾“不日不月、不官不长、裸体结绳”,“且其在海而不渔、杂居而不嬲,男女易位、居瘗共处,穷年捕鹿、鹿亦不竭”。从《东番记》的记载来看,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从文明进程来看,陈第这次看到的还是“冬夏不衣,妇女结草裙,微蔽下体而已”、“不冠不履,裸以出入,自以为易简云。”

大航海时代的多方博弈

2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朝廷三令五申禁海,但海上贸易是沿海人民的生命线,哪里禁得住,私下里从事对外贸易的人依旧很多,郑芝龙就是其中一个。

郑芝龙少年时期就跟着家人经商辗转于澳门、菲律宾、日本等地,尤其是到了日本后结识了大海商李旦、颜思齐,跟着他们在日本积累资本、发展人脉。

同一时期的海外,荷兰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万历三十五年,趁着“岛上无人防守”,荷兰人韦麻郎率军登上澎湖,并且“伐木筑舍,为久居计”,虽然朝廷对于这一蕞尔之地不重视,但这种赤裸裸的挑衅还是引起了大明王朝的不满。

起初韦麻郎想通过金钱来收买朝廷官员,后来看没什么动静,又派出“精利甲于被边”,进行武力威胁,这时候沿海一带官员慌了,是和是战,争论不休。

按照套路,重要人物一般都会在这时候出现。果不其然,沈有容怒斥群臣,大义凛然地说:“夷意岂在市?不过悬重赂饵我,幸而售,将鼾睡卧侧,踵香山澳故事,睥睨中土尔。”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没脑子的,荷兰人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通过贿赂我,然后在台湾慢慢生根发芽,达到蚕食台湾的目的。于是与韦麻郎多番周旋,最终成功谕退荷兰人。如今澎湖天后宫中还存有清康熙年间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

天启二年,巴达维亚总督顾恩下令雷尔生率舰12艘、士兵1024人偷袭澳门,但没有成功,于是北上澎湖,在妈宫港登陆,因时值六月,澎湖游兵撤汛时期,因此没有遭遇任何抵抗,荷兰人成功占领台湾,并于此筑城设防。

在占据台湾后,荷兰人大肆虐待筑城劳役,致死一千三百余人,同时贩卖一千余人前往巴达维亚(即今雅加达)为奴,并且在与大陆通商不成的情况下与海盗勾结,大肆掳掠福建沿海地区。

天启四年,明政府忍无可忍,下令王梦熊攻打澎湖驱逐荷兰人,在福建巡抚南居益的有利部署下,明军局势占优。此时明军一万余人,船只200艘,而荷兰军队只有900余人,还有不少伤病。在悬殊的实力面前,荷兰人竖白旗示降,并答应明廷要求,“拆城移去台湾”,自此台湾开始了荷兰殖民历史。

占据台湾后,荷兰开始修筑“热兰遮城”,并在之后的几年里成功赶走西班牙人,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独占台湾。

话分两头,郑芝龙在日本跟着大佬混得风生水起,并且在颜思齐死后成功取代其位子,并且靠着四处掳掠、吞并,在台海地区经营出了自己的事业。随着郑芝龙的壮大,朝廷开始进行招安,崇祯元年,郑芝龙接受招抚,离开台湾回到福建。

1644年,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弘光南渡,是为南明。1645年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处死,在郑芝龙等人的拥戴下,朱聿键登基,改元隆武,同年郑芝龙的儿子郑森得到隆武帝朱聿键赏识,赐国姓、并改名“成功”,即“国姓爷”郑成功。

此后郑成功扛起了反清大旗。然而第二年就在儿子热情抗清时,老子郑芝龙却率部降清,同年隆武帝被俘,绝食而亡。

在此情况下,郑成功更加坚定了反清的决心,于是加紧招兵买马,训练士兵,为抗清积蓄力量。1659年,郑成功兵败南京,部分败退官兵逃往台湾,并且传出郑成功要攻打台湾的风声,引起荷兰人的注意。

厦门鼓浪屿的郑成功像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名叫何斌的人出现了,何斌,在台湾任通事一职,有说他原是郑芝龙旧部的,此说不详,总之是何斌和荷兰人发生了矛盾,跑到郑成功那里去引诱其攻打台湾。

在收到风声的情况下,荷兰人向巴达维亚总督告急请求支援。在此期间屡次传出郑成功要攻台的消息,引起荷兰人的恐慌,并且加强对台汉人的管制,以防与郑氏里应外合。

公元1661年4月21日,经过前期的招兵买马和精心策划,郑成功力排众议,亲率大军1.7万,战船300艘自金门料罗湾起航,由澎湖向台湾进发,于30日大军抵达鹿耳门海外。在何斌的带路下,郑成功在鹿耳门登陆。

此时荷兰人驻军不过2000余人,驻扎在热兰遮城和普罗文遮城。5月1日,荷兰人见郑军登陆,派出250人与3艘战船出击迎战郑军,在实力碾压下,普罗文遮城守将猫难实叮投降,荷军退守集中防守热兰遮城。拿下普罗文遮城后,郑成功试图劝降驻台荷兰长官揆一,揆一不从。

5月5日,郑成功率军强攻热兰遮城,在荷军的防守下,未能攻克热兰遮城,此时郑成功担心军心不稳,于是派人围城,“俟其自降”,同时派人在台湾进行田地开垦。

6月24日,巴达维亚当局得知郑成功攻台后,慌忙中派出司令官高雅各凑了725名士兵、9艘战船进行支援。支援途中,因海上风浪,船队被吹到澎湖,等高雅各从澎湖赶去台湾时,已经是9月了,而且恰好在台南海外碰到郑军,双方交战,荷军战船被击沉5艘,伤亡300余人,高雅各慌忙停靠热兰遮城。

10月,驻扎在淡水、基隆的荷军南下支援,不过很不幸的是又被风浪刮到了福建沿海,趁此机会荷兰人想要结合清军围剿郑成功,清军要求荷兰人先攻打厦门,才愿意帮忙结尾,结果支援的荷兰军队在攻打厦门时趁着恶劣天气竟然逃回巴达维亚。此时驻台荷兰军队已是风声鹤唳,军心涣散,不断有荷兰守军投奔郑军,郑成功从降军中得知热兰遮那城的弱点及荷军情报。此时,清政府鉴于儿在明营父在清的尴尬局面,对郑芝龙也越发怀疑,在招抚郑成功不成后于11月将郑芝龙弃市。

公元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大军出击,炮攻乌特勒支圆堡,荷军顷刻崩溃,郑成功派人告诉揆一,“此地乃先人故物,今我所欲得者地耳,余悉以归尔”,揆一见大势已去,与郑氏议降。2月1日,揆一投降,双方签订和约,17日,荷军撤出台湾,自此台湾结束荷兰殖民统治。统治台湾后不久,郑成功玉6月23日因病去世,时年39岁。

赤嵌楼前的郑成功像

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平定完萧墙之祸后继承延平王金印,同时在清政府的封锁围攻下,于1664年迁往台湾,此后一段时间内,明郑政权与清政府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郑经病逝,同年年底,困扰清政府多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康熙开始重点解决台湾问题。

1683年,在与明郑谈判未果的情况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于7月8日亲率军队2万人,战船300艘向澎湖进发。

10日,令提标右营游击蓝理率军北上澎湖湾,此时郑军统帅刘国轩已列阵相迎,双方激战,蓝理首战告捷,但是施琅却“流矢伤目,血溢於帕”,于是下令船队返回八罩岛停靠。16日,施琅“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董义、康玉等西指牛心湾,同时将56艘战船“分作8股,每股7船”,自己与其他七人分率一股,直捣娘妈宫,同时又以80船分两股继后,担任后援。

在施琅的精心部署及天气的帮助下,清军攻势凶猛,一番混战后,刘国轩自知大势已去,率残部返回台湾。经过一番争论,郑克塽决定投降,于9月17日日交延平王金印,10月1日,施琅登台纳降,明朝彻底灭亡。

在收台后,清朝对于台湾的“弃取”存在争议,在关键时刻,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指出“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在施琅、姚启圣等人的坚持下,康熙于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台湾岛正式纳入清政府版图。

第二年,在诸罗(现台湾嘉义)县令季麒光的主持推动下,台湾创立了当地历史上第一个诗社——东吟社,开诗社之风。初期诗社成员大多是明朝遗臣,如开启台湾文教时代的沈光文。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万历四十年年生人,经科考入仕,授太常博士,先后随福王、永历政权,清军入闽,“密遣使以书币招之”,沈“焚其书,返其币”。后来沈光文想从金门回泉州,结果遇到风浪,船只飘到台湾,“受一廛以居”。到台湾后,沈光文联合在台的几位文人学士,在台传文施教,不仅开启了台湾的文化时代,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文化繁荣。

在东吟社成立之时,时年74岁的沈光文亲自写了一篇《东吟社序》,诗社的成立“使余四十余年拂抑未舒之气、郁结欲发之胸,勃勃焉不能自已。”作为前朝遗老,漂泊动荡数十年,“却恨饿来还不死,欲添长命缕为何”的心境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

1688年,沈光文在台去世,后人为表示纪念,建“文开书院”以彰其绩,并且将其与朱熹同祀,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季麒光评价说:“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连横对其评价是“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之始以诗鸣。”

近世荣辱的缩影

3

进入19世纪,清政府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不仅内地农民起义频繁,台湾亦是如此,有谚云“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比如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原为天地会北路领袖,仗着台湾吏治腐败,聚众暴乱,但最终因为百姓的不支持,清军平定了叛乱,乾隆帝为嘉奖诸罗地区百姓的义举,于是改“诸罗”为“嘉义”。

再如台湾地区民变时间近四年之久的戴潮春事件。1862年,天地会领袖戴潮春围攻彰化县城,随后台湾地区各路势力纷纷起事,当时因大陆有太平天国起事,所以清廷无法立即平定,但最终在清军的围剿下,民变以失败告终。

1840年鸦片战争后,台湾岛就受到列强的觊觎。

1871年,清朝藩属国琉球王国船队遭遇风浪,船上66人登岸求救,误入当地原住居民区,其中54人被害,剩余人等被当地汉人所救辗转送到福州。是为“牡丹社事件”。

1873年,日军借口“牡丹社事件”为由发兵台湾。清政府连忙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兵入台,在当地居民的抗击下,日军未能如愿。在英美法的干涉下,清政府与日本于1874年19月签订《中日台湾事件专约》,条约规定日军退军,同时清政府赔偿日方50万两白银, 并承认日军此次侵占为“保民义举”。为日后日本侵台留下口实。

1883年,法国侵略越南后,顺道也想欺负一下清政府。山西之战清廷失败,双方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之后法军又制造“北黎冲突”(即“观音桥事变”),无故炮击清军阵地,双方发生交锋,清军伤亡惨重。在此情况下,法军要求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可以割让台湾基隆作为赔款抵押。时赋闲在家的刘铭传被清政府委命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

1884年7月中旬,刘铭传率部抵达基隆并巡视要塞炮台,加强防务。8月初,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军逼近基隆,要求清军交出炮台,双方激战,法军摧毁清军炮台,驻台守军被迫撤退,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8月6日,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企图歼灭守军。在刘铭传的统率下,守军奋勇反击,经过几小时的激战,击退法军。

法军侵占基隆失败,于是与清军议和,遭到清政府拒绝。8月23日,法军对南洋舰队发起突然袭击,事发突然,南洋水师全军覆没。26日,清廷正式对法宣战。

10月1日,孤拔再犯基隆,刘铭传率军迎敌,因实力悬殊,同时沪尾告急,于是刘铭传移师沪尾,基隆失守。8日,法军进攻沪尾,在舰队的掩护下,成功登陆,分几路前进。

法军登陆后,被预先埋伏的清军击败,仓皇逃回舰上。23日,法军开始对台进行封锁,在此情况下,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最终粉碎法军的意图。此后,双方多次发生摩擦。

1885年3月,法军在镇南关战败,清廷决定“乘胜即收”,双方签订《中法合订越南条约》,清廷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同时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中国海面的封锁。

同年,台湾府升级为台湾省,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以慰劳其在中法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到任后,刘铭传在台积极发展近代工业,修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发展航运等,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省近代工业、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收场。按照惯例,割地赔款。

1895年2月,李鸿章赴日谈判,同时周旋于各国使馆请求支持。虽然在谈判中裱糊匠李中堂对割让台湾表示强烈反驳,他指出:“台湾为未经日本军侵略之地,日本竟要予以割取,颇为非理,故不能割让台湾。”但在实力面前,弱者没有太多话语权,双方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归日本所有。

条约签订后,朝野哗然,无论是内阁、六部大臣还是地方总督巡抚,乃至台湾民众,都对割台表示强烈反对。清廷鉴于此也只能让李鸿章与日继续斡旋,同时在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合议下,成立“台湾民主国”以保全台湾,推举唐景崧为民主国总统,以“黄虎旗”为国旗,建年号为“永清”,希望台湾以独立国的身份,让欧洲各国干涉日本侵台。

只不过在时势面前,李中堂和所谓的“台湾民主国”都抵不住日本的狼子野心。1895年10月,随着刘永福抗日队伍的失败,台南府城陷落,“台湾民主国”覆灭,跟着覆灭的还有数万名英勇抗日军民的保台热血。

日本占据台湾后,开始实行殖民统治,在此后的时间内,台湾人民的武装反抗一直都在进行,如最具代表性的雾社起义,其惨烈程度使得整个部族几乎灭亡。

反映“雾社大出草”的影片《赛德克巴莱》

1943年,蒋介石应邀参加中英美三国首脑会议,并通过《开罗宣言》,表示将日本于中国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受降典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仪奉命统一接收台湾。

台湾,这座大家陌生又熟悉的小岛,从岛夷蛮荒到外敌觊觎,尤其是自明末以来,硝烟四起、烽火不断,不仅见证了历史,更是见证了中国的荣辱。

此外,因历史原因,台湾在保留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又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使得台湾这座小岛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经典与流行融合。尤其是八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歌曲、影视,承载了那个年代多少人的青春。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