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汉传佛教的形成:佛家学说在中国文人的解读中逐渐宗教化

句子大全 2010-11-16 12:30:00
相关推荐

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跟其他的宗教一样,佛教也有不同的流派分支,佛教的主要流派分支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一样,不同的流派所秉承的宗教教旨是不太一样的。“宗教”是一个近现代名词,定义为: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有学者认为,“宗教”一词源于佛家“分教开宗”之说。

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因为某个共同的崇拜而聚集的群体,宗教思想向他的信徒们输出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宗教式崇拜的形成,必定会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明确的崇拜对象,一方面为让信徒们产生崇拜的理由,也就是教义。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崇拜对象比崇拜的理由更为重要,崇拜的对象是一个宗教的主要标志,而给出的崇拜理由却可以因为不同的流派而有所不同。

“宗教”一词源于佛家“分教开宗”之说,是因为当时的佛家影响力最大、影响的范围最广吗?其实即便是在中国,佛家的影响力也远不如儒家。“宗教”一词之所以源于佛家,是因为佛家所形成的派别最多,“分教开宗”的演化最多。为什么要分教开宗呢,因为不同的流派所能给出的崇拜理由是不一样的。既然所秉持的教义是不一样的、所能给出的崇拜理由是不同的,那为什么又都能被称之为佛教而没有异议呢?因为他们的信仰对象、崇拜对象是一样的。

不管是汉传、南传,还是藏传,都被称之为佛教,因为他们的信仰对象都是“佛陀”。那么佛教的汉传是因为汉地的人民有了对佛陀的信仰需求、崇拜需求,才得以传入汉地的吗?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而在四十二章经的经义中,却有着明显反对崇拜的佛法义旨,白马寺也只是一个译经之所,而并不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完成宗教化后,“寺”成了表示宗教活动场所的名称,但是当初白马寺的“寺”却并没有这一层含义。“寺”是一个机构的名称,比如“大理寺”,“白马寺”只是一个译经的机构。

可见呢,佛家文化的传入,并不是由于信仰的需求,佛家文化的传播一开始只是文化传播而并不是宗教传播。熟悉佛家经典的人都该明白,佛陀是反对个人崇拜的,佛理也是明确反对痴迷于表相、执著于形式的。这些佛法义理在遗教三经中表达的最为清晰,在其他的经典中其实也都有述及,只是因为篇幅的原因,容易被读经的人忽视而已。

佛家学说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人的解读中逐渐地宗教化了。当时的普通民众多不识字,他们既不会有机会读到佛经,也是读不懂佛经的。他们对佛家文化的了解需要经由文人的解读,每一次解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经义进行取舍的过程。只要解读佛经的人并没有达到佛陀一般的智慧高度,只要解读佛经的人有自己的习气喜好,那么他对佛经的解读就都会有所取舍。听经民众的习气喜好又会对这些解读再进行一番义理上的取舍,而民众们的取舍却会遵从对无助的弥补,生活艰辛的他们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古人大多有精神迷信的需求,那些解读佛经的文人也不能例外,因为没有佛陀一般的智慧,他们对佛法的义理并不能圆融通达,在他们对佛经的解读过程中,有利于宗教化形成的经文被反复地断章取义,迷信成分不断地被放大,相应的佛家的正法正理却在不断的解读过程中逐渐地被人所忽视。

佛陀的佛法是反对宗教化的,所以呢佛法在印度走向衰微,而看似发扬光大的汉传佛教,其实只是佛家文化走向衰微的另一种形式。佛教只是以“佛陀”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体,并不必跟佛家的正法有必然的关联。因为“正法”一定具有“唯一性”,“正法”一定不能支持“分教开宗”。

释迦牟尼的僧团,只是一个学习群体、是个教育群体,而并非宗教组织。宗教化是因为解读人的需求而解读出来的产物。宗教化的过滤,留下的是著相的执取,滤掉的是佛家文化中最理性、最精髓的部分。

学习佛家文化,一定不能一味注重宗教形式,一定要读佛经,读佛经原译,不能看别人的解读,因为别人的解读中一定会带有知见,带有曲解,带有习气的取舍放大之处。

愿您早证菩提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20 05 08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