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东台十大文化名片」一“茧”钟情(一生“丝”恋)

句子大全 2020-01-25 04:36:43
相关推荐

一条蚕的生命、一根丝的光泽、一匹绸的柔软、一方人的精神。

东台,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在这片千年沧桑的热土,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一系列桑、蚕、丝、绸的故事,创下了“中国茧都”的辉煌,让一根丝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从古至今,蚕桑与东台皆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锦绣万花谷》宋阙名著记载:“天女缫丝井在西溪镇广福院,相传汉董永所居,井即天女汲以缫丝者。”传说中的缫丝井如今犹在,默默讲述着那段天地情缘,也给我市蚕桑发展史增添了传奇色彩。

“墙外栽桑,宅内养蚕”,上溯到近代,我市乡间百姓多栽桑养蚕。民国十年(1921),我市就成立了九人组成的蚕桑研究所,蚕桑生产起步发展。由于养蚕缫丝的费力费时不多,所获利益明显高于粮棉生产,各地纷纷拓桑,茧丝收入成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男栽桑,女养蚕,三十来天就见钱”“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这样的农事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是我市蚕桑产业大力发展的阶段,桑树的栽种量与蚕茧产量迅速增加。1953年建立了蚕桑专业组织,次年落成了第一座蚕茧收烘站。1956年春引进湖桑试种成功。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县缫丝厂、蚕种场、蚕桑技术指导站相继成立,东台县富安茧丝绸公司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乡镇级茧丝绸公司,东台一跃成为全省蚕桑生产重点。上世纪90年代后,我市茧丝绸产业更是迎来发展的春天,持续多年保持着桑园面积、发种量、亩桑产茧量、总产茧量、亩桑效益和茧丝质量等多项全省第一的记录,全市蚕桑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集约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国优质蚕茧主要生产基地、茧丝绸重点生产基地,蚕丝产品从国内走向欧美,开辟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被中国丝绸协会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茧丝绸基地”称号。

一片桑叶,一根蚕丝,拉动了我市乡村的发展,因为蚕桑,黄海之滨的东台,也有了蚕一样的精神,丝一般的品质。“做优一根丝致富一方民”,在勤劳、智慧的东台人的努力下,今天,东台这片茧丝绸基地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每年春秋季节,走在堤东的大地上,连绵的田野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树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绿装……记者从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了解到,全市现有桑园面积14.2万亩,栽桑养蚕农户5.3万多户,覆盖富安、许河、安丰、梁垛、唐洋、三仓、新街、南沈灶等范公堤沿线及以东大部分镇,一个个现代蚕桑基地,带动了镇村产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富安镇富北村63岁的蚕农何长龙养了四十几年蚕,从在生产队集体养蚕,到自己单打独斗,再到合作社养蚕,他见证了我市蚕桑的发展,也在一年年的打拼中,成为我市蚕农的佼佼者。仅今年春蚕,何长龙就养蚕23张,产茧1900斤,“现在养蚕智能化多了,以前一个生产队养的蚕,也不及如今我一个人养的蚕多。”何长龙说,不仅如此,今年他还养起了3眠蚕,养蚕时间足足省了4天,产茧量和茧丝品质却丝毫不受影响。

发展蚕桑生产,蚕农的积极性非常关键,如何调动贸工农三方热情,我市大胆创新,在茧丝绸行业出现暂时困难、蚕茧价格时涨时跌、蚕农情绪和心理不稳定、后道加工企业原料无保证的情况下,打破过去单纯的一次性买卖关系,推广以创建蚕业合作社为主线的“公司+合作社+工厂+蚕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蚕农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循环奖励等多种反哺形式,对工厂实行茧本加费用的联合经营办法,把产业发展、企业做强与广大蚕农的切身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确保了我市茧丝绸产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市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的优质茧、丝的生产基地和主要供应商。

做强蚕桑产业链前端的同时,我市更深耕延长高附加值的蚕桑产业链,一批相关企业应运而生,富安茧丝绸和民星茧丝绸两大“龙头”成为茧丝绸企业的“领舞者”。

走进民星茧丝绸旗下的缫丝厂区,一台台自动缫丝机上方水雾缭绕,10多名缫丝工戴着帽子、穿着围裙,将煮好的蚕茧放入机器的高温水流中,机器在与蚕茧的摩擦中,得到一根根丝绪,理出正绪后将绪丝合并,经接绪装置轴孔引出……一番复杂的操作之后,缫好的蚕丝就呈现在眼前。据介绍,我市年生产白厂丝1500吨,平均等级5A70,其中5A级以上占90%以上、6A级达40%,“星云牌”茧丝和“富安牌”茧丝成为省和全国名牌,特别是“富安牌”茧丝,为国际多个顶尖奢侈品的指定原料供应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