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四年囹圄半世坎坷(凝聚一本《苏东坡新传》被评比林语堂版“更有情和识”)

句子大全 2017-03-12 00:20:50
相关推荐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甘昕祎

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苏东坡是全才,他的诗文,他的书画,他的性格,统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泽被后世。对他的解读和诠释,不胜枚举。到了现代,为苏东坡作传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大名鼎鼎的作家林语堂曾在1940年代,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被翻译成中文版,在华语世界影响甚大。

不过,本次介绍的苏东坡传记,不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而是来自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李一冰不是有名的作家或者大名鼎鼎的名校学者。但是,他写的《苏东坡新传》,对多位后辈学人影响至深。余秋雨在收录在《山居笔记》里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直接引用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原文,并高度评价此书“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文学博士、《寻找李一冰》作者张辉诚提醒读者,“如果再有兴趣多一点考据精神,就会发现余文主要材料其实都建立在李一冰《苏东坡新传》的考证与整理文字之上。”

问世37年 首次引进内地出简体字版

豆瓣读书评分高达9.5

《苏东坡新传》是李一冰自1971年开始花费八年写就。1983年在台湾地区首次出版。2020年,首次由后浪引进内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推出后,得到内地很多喜爱苏东坡的读者高度认可。在豆瓣读书评分高达9.5。读者难免将之与林语堂版苏传对比,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李一冰这版“更有情和识。”

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的师傅,开府州郡为封疆的大吏;穷则为大庾岭外的南荒逐客,桄榔林中食芋饮水的流人。苏东坡一生坎坷,经历丰富。跟林语堂发挥文采写东坡不一样,李一冰十之八九取材于东坡诗词,参考了百余种书目,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用70万字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苏东坡。食蓼少年、变法与党争、马入尘埃、黄楼、乌台诗狱、黄州五年、飘泊江淮、风雨京华、书斋内外、杭州去来、海外东坡等等,他写得极细致,紧扣诗文与经历,交错分析。同时,跟学院教授撰写文论不同,李一冰的书写没有学究气。最大的特色还当属,李一冰看到的东坡,不是横空出世、天才洋溢,看到的东坡更多是狱中狼狈至极的东坡、虎口余生出狱后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东坡。他既看到东坡身上文人的真性情、率直和乐观,也看到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更看到了围绕其间的政治漩涡与小人诬陷。

他写出的东坡——是“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东坡,是“瘴海炎陬,去若清凉之地”的东坡,是“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东坡。尤其是,他重点着墨了苏东坡贬谪黄州这一重要的人生节点,那也是苏东坡文学高峰的开始。在那里,苏东坡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诗句,将前半生的抱负以诗人的方式还给了黄州的江与月。苏轼作《卜算子》云:“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常赞词意高洁,李一冰说此乃“忧患之词”,如惊弓之鸟的惶惑和孤独。

问题来了,写得这么优秀的李一冰是谁?何方来历?此次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全新增订版,还特别收录《苏东坡新传》的知音读者、文学博士张辉诚追寻谜样李一冰的文章《寻找李一冰》,和李一冰儿子李雍写的出版背后的故事《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一冰,以及他写作《苏东坡新传》背后的一段感人故事。

博士论文写苏东坡的学者张辉诚从大学初读此书,爱之不倦,认为:“这是所有东坡传记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捧读再三之余,他也多次陷入疑惑:李一冰是谁?他问遍了我熟悉的文学圈教授,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一冰”是谁!这实在是太怪异了!──一个杰出的研究者、写作者,居然像个隐形人一般?”不甘心就让这样好书的作者就完全消失于历史洪流,张辉诚希望多探得一些李先生的生平,为他作一小传。于是,他从寥寥的线索中,辗转多方,最终与远在美国的李一冰儿子李雍取得联系,得以了解到李一冰更多的人生故事,以及为何他的书深受欢迎而姓名却高度被遮蔽的原因。张辉诚为李一冰在命运多舛的状况下将一腔心血交付苏东坡研究的精神和行为,所震动。他向李一冰之子李雍表示,自己“愿为一冰先生扬此公道,撰文以传之于后,不使一冰先生隐沦埋没于历史洪流。”

一场冤狱使他进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

写出“哭泣”之书

作者李一冰(1911年-1991年),他原名李振华,浙江杭州人。自幼在家受自聘塾师之古文启蒙教育,奠基旧学基础,十五岁接触现代教育,毕业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陆续于新文学重要刊物发表白话散文。不久日军侵华,抗战事兴,辍学返杭,携家眷逃难各地。抗战胜利后,又回到杭州安居。1947年,李一冰在叔叔的引荐下,来到台湾工作。在当地政府的隶属经济部的物资调节委员会,担任科员。1967年,56岁的李一冰被卷入一桩经济案件,为友中伤、身陷囹圄。

入狱4年,他让家人给他送书到狱中读,用文字疗伤止痛。以《古香斋施注苏诗》等书为本,在狱中的李一冰开始重点深度研读苏东坡诗词。儿子李雍这样描述李一冰狱中四年的生活,“是和东坡共同生活的四年。他逐渐认识了苏东坡,他渐渐懂得什么是命运,他写东坡,寄托如此之深,好像自己已经栩栩然化为东坡了。”狱中与苏东坡诗词相依为命,让他记住了二千多首苏诗的三分之二。1971年,出狱后的李一冰,带回家的是一本自编的《东坡年谱》,粗糙的纸张,用手装订的。一场冤狱使他的生命进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他下决心为苏东坡作传。这就是《苏东坡新传》的由来。

1979年,面对凝聚前半生忧患、孤愤之书《苏传》全书写成,李一冰并不打算出版。遭遇困厄恢复自由的他,对名利已没有执著之心。他研读、书写苏东坡,是自己试图与千载之上的苏东坡进行的个人对话。“他写《苏传》,是找到了一个比自己大千万倍的历史人物,告诉自己:这点冤屈不算什么。”儿子李雍在文中这样剖析父亲。1980年,李一冰即将赴美与在美国工作的子女同住之前,环顾四壁,四堵萧然,“唯有一千余页的《苏传》原稿,去存两难。”最终经介绍给联经出版社总编辑方清河,玉成出版事宜。1983年正式出版,署名将原名“李振华”,改用笔名“李一冰”,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虽然陈一冰本非文史出身,所学经济亦与文史相去甚远。当他喜爱文史,有深厚的旧学基础,再加上遭遇坎坷,这让他的苏东坡传,深有份量。更重要的是,有着曲折人生经历的李一冰撰写《苏传》,是让《苏传》里的东坡和他真实的生命处境交融在一起。在张辉诚看来,”“一冰先生写东坡,实则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悲辛穷厄镕铸在《苏传》之中,他借东坡的行止来浇自己的块垒。” 但李一冰并不是凭借自我发挥,而是扎扎实实建立在一冰先生坚实的考证功力与文字驾驭能力之上。李一冰曾说:“不写一句没有根据的话。”

优秀的传记作者,往往跟传主之间有一种灵魂的呼应。陈一冰重点着墨东坡四十四岁时贬谪黄州,彼时东坡甫经乌台诗案,遭小人陷害,入狱濒死。最后否极泰来,雨过天青之轻松与从容,恰恰是一冰先生当时出狱之心境。

清刘鹗在《老残游记》序文中说天下至性至情的文章都是一种“哭泣”:《离骚》是屈大夫的哭泣,《史记》则太史公之哭泣,《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哭泣。李雍说,“贬谪黄州是东坡文学高峰的开始。于是,中国有了文学的东坡。父亲也是因为冤案的折磨,困心衡虑,因同情而理解,所以留下了《苏传》。《苏传》便是父亲的哭泣。 ”

李一冰手稿、书信等遗物

被转赠四川眉山东坡纪念馆

张辉诚在《寻找李一冰》(收入《苏东坡新传))中,还讲述了这么一个佳话。被张辉诚对李一冰先生的寻访诚意、知遇之恩感动,李东、李雍将父亲李一冰的一纸箱遗物赠送给张辉诚——包含手稿、照片、证件、书信,等等。“我酷好收藏,得此珍物,喜出望外,但转念一想,百年之后,一冰先生遗物又将何去何从?不如转捐给博物馆收藏,脑海立即想到台湾文学馆。”

但是捐赠碰壁,张辉诚转向北京,向他的指导教授龚鹏程先生求助。龚老师建议两处:“一是杭州西湖马一浮纪念馆;一是四川眉山苏东坡纪念馆。这两个地方现托由他管理,可全权处理。我思前想后,杭州是一冰先生故乡,放在杭州固然好,但遗物多为东坡研究,不如放在四川东坡纪念馆,别具意义。龚老师让我把东西寄过去。但我怕东西寄失,那就功亏一篑了。龚老师说,那托里仁书局社长徐秀荣带来北京,他最近要到北京开会。我致电徐先生,说明此事,徐先生说他年纪不小,无法带太多太重,于是我整理比较珍贵者,装在一箱,托徐先生先带往北京,交给龚老师。其余,另装一箱,径自邮寄北京。龚老师收到后,再请四川东坡纪念馆职员,携往四川珍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