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记者节·黔东“记”事」杨友:守初心讲好故事(乌江畔写实文章)

句子大全 2009-02-11 03:25:03
相关推荐

只要你关注沿河新闻,对杨友的名字就不会陌生。从2011年起,沿河的大小活动,或是突发事件,他几乎都在现场。可说沿河经济社会的发展的10年巨变,都在他的新闻作品里。

10年来,他写的新闻稿件共计有1000余篇,其中很多稿件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贵州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刊播。还多次被《贵州日报》等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沿河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和先进工作者。

一篇报道激起写作热情

从铜仁民族师范毕业后,杨友成了一名山村教师。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新闻路,成了一名新闻人。

2003年铜仁市扶贫工作队帮扶土地坳镇,争取资金帮助该镇解决了镇场镇居民人畜饮水难问题。

事后,校领导让杨友把扶贫工作队在该镇帮扶期间办的实事写成新闻报道。接过任务,杨友通过一天一夜的了解和思考,把帮扶工作队在土地坳镇帮扶期间所做的事情详细写在了文稿子上。

“稿件从邮局寄出,过了半个月在《铜仁日报》2版头条刊出来了,标题是《扶贫先扶智》,文章1000字左右。”杨友回忆说。

乡村教师在市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这让杨友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激发了他的协作热情。此后他一边教书,一边写新闻,每年在《铜仁日报》和当时的《沿河报》上要发表几十篇新闻。

2004杨友被调到原土地坳教育辅导站任“两基”专干。期间,他白天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群众人口数据、文化程度等,晚上不是到所包村扫盲班上课,就是在办公室统计数据、填写表册。

但他再忙都没有忘记写新闻。2005年,杨友在《铜仁日报》和《沿河报》发表教育、“两基”工作新闻10多篇(条),在验收中赢得了验收组的高度赞扬。当年他被评为全县“两基”优秀工作者。

2006年,杨友就被该镇党委、政府抽调到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期间,他除了完成办公室安排的工作外,新闻写作成了他另外一份工作,仅当年就在市级、县级主流媒体发稿100多条。

勤于笔耕记录时代变迁

2011年,杨友调入沿河电视台工作。为提高自己的写作和摄影水平,杨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看一个小时左右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或好新闻作品,以此提高新闻素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杨友深知,写新闻不难,但要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却很难。为此他每天除按时看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当日的《人民日报》、《贵州日报》等,同时勤采访、勤练笔,不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012年3月,杨友到新景镇采访,无意间得知该镇的柑橘销售难。见到一堆一堆因销不出去而腐烂的柑橘,他十分痛心。经过认真采访,他写下了《沿河新景边山农场400万公斤柑橘滞销》的新闻,随后在中央、省级媒体刊播,引起了省、市、县领导和农技部门的高度重视。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还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帮助促销。

“从事新闻写作以来,我本着为人民服务和为党委、政府分忧的原则,记录了发生在沿河的许多感人故事,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杨友说。

杨友除了关注百姓,还特别关注突发事件。2008年的凝冻、2011年的干旱、2012年的“4.26”谯家镇新生煤矿透水事故、2016年和2019年遭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时,他都冲在最前面,记录着干部群众参与救灾的动人情景。

还有沙沱水电站的建成,高速公路的开工与竣工通车,326国道的提级改造,城市管网、路网的建设,上万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以及沿河的产业发展等,都被杨友深刻记录在自己的新闻稿件里。

特别是2020年,杨友被抽到沿河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宣传组,任执行副组长,负责统筹、执行全县脱贫攻坚宣传工作。这一年,他在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一有空就深入一线采访,加班加点写了42篇10万余字的新闻作品,分别刊发于人民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用笔和镜头见证、记录了沿河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辛和成效。

2011至2021年以来,他几乎跑遍了沿河所有的村,撰写新闻稿件近1000条,是该县所有新闻记者中稿件“产量”最多的记者。

细心编辑彰显责任担当

2016年,杨友担任沿河自治县电视台总编,不仅负责新闻的策划、统筹和记者的调派,还负责每天电视播出和每周两期《沿河报》刊发文审稿工作。

虽然《沿河报》节假日休刊,但电视新闻必须每天按时播出,所以坚守岗位也就成了杨友的常态。2016年以来,每年除夕夜他都要审完新闻才赶回家,因此常常遭到家人的埋怨。

若是县里组织大型活动,或召开重要会议,杨友不仅要做好报道策划,还要参与采写新闻。2017年,第四届“美丽中国·跨界科考”活动在沿河举办,沿河电视台《沿河新闻》和《沿河报》共推出《“美丽中国·跨界科考”生态文化组走进乡村》《“美丽中国·跨界科考”跨界科考专业组走进麻阳河》等系列报道10篇,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2019年1月,沿河召开“两会”期间,他白天参加开“两会”,晚上在办公室写稿、编审当日的会议报道,每晚都要2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确保会议精神准确、及时地传到人民群众中去。

杨友不仅重视自己业务提升,还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传帮带”。每当发现记者在稿件有错误的地方,他都会把记者叫到办公室,面对面与记者交流,把他所掌握的写作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记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编辑 江佳佳

编审 朱邪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