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解读汉字:羊首为饰称“美” 鼓舞成熟为“年”(走进中国文化)

句子大全 2010-12-04 07:19:24
相关推荐

解读汉字:羊首为饰称“美”,鼓舞成熟为“年”,走进中国文化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说说中国的汉字,欢迎大家的阅读。农:“农”的古文字形,上似草木,下似手持石器或蚌壳,合起来的意思是把长有草木的地,开辟为可种植作物的田。牛:“牛”的甲骨文字形,似正面观察牛的形状;两旁弯起的是牛角,底下是牛身的简单勾画。“牛”的字形主要突出牛的头部。物:“物”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物”的左边是牛,右边似用农具“耒”在土上耕作,所以“物”表示以牛拉“耒”耕田。另一种解释是,左边是牛,右边是用杂色帛做成的旗帜,“物”字会意杂色牛。

羊:“羊”的古文字形,似正面观察羊头的象形图。与“牛”字相比较,羊是弯角、双耳美:“美”的古文字形,由“羊”、“大”组合而成:“羊”,表示古人头上装饰的羊首大”,似一个站立着的人形。“美”字就像一个以羊首饰物扮美的人。

炎帝姓什么?不少学者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做了大量调查。如“史圣”司马迁就认为,炎帝姓伊耆、名石年,后在姜水之滨长大,按“以地为氏”的习俗姓了姜那么,姜水在哪里呢?知者甚少。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把渭水的一条支流指为姜水,引起众多后来人纷纷前去那里寻找炎帝的踪迹,结果不乏失望者。

近代学者章太炎提出新的见解。他认为,姜姓的来源与羌有关,“羌”的字形好似一位女子跪在地上挤羊奶。那么,姓姜的炎帝跟挤羊奶的羌人有什么关系呢?羊是古代羌人部落的图腾。羊奶是他们的主要饮料,羊肉又是他们的主要食品。炎帝出生的地方,相传叫常羊山,炎帝陵后来也建在常羊山上。

在常羊山周围,流传一则故事:有一年,炎帝部落很多人突然得了一种病。病情发作时忽冷忽热,上吐下泻,就连炎帝的妻子和女儿瑶姬也未能幸免。炎帝来到姜水河畔,用他一双神眼在河边万草丛中,发现了三棵能治伤寒的草药。他挖出来自己先尝了一口,觉得液汁顺着经络直达病灶,立时感到浑身舒畅。但他还不放心,害怕错用了药,会伤害众人的性命。于是,他把草药带回家里,先让妻子试服。妻子很贤惠,她咬了一口药草,嚼咽下肚,没料到药是辣的,辣得她眼泪汪汪。

女儿瑶姬见妈妈流泪,心疼不已,立即夺过药草自己品尝。瑶姬刚咬了一口,也辣得泪流双行。过了一会儿,母女二人通身大汗,都觉身子爽快多了,方知这种草药果然能够治病。她俩高兴地对炎帝说:“生吃太辣了,恐怕娃娃不愿吃,能不能熬煮后再饮用呢?”炎帝听后就把草药放在陶罐里熬;又让妻子女儿再次服用见效了,然后分送给部落里的患者饮用。七天后,部落里所有病人全恢复了健康。大家无不称赞炎帝是医药之神。

事后,瑶姬问父亲炎帝:“那药叫什么名字?”炎帝摇了摇头,回答不知道。瑶姬说:“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炎帝赞同瑶姬的建议,让女儿起名字。瑶姬思路敏捷想了一下就说:“这是一种草药,得用一个草字头。它又是父王发现的, 字里要有一个王’字。”炎帝听到这里插话说:“药是先有你们母女俩试用的,再力 加个女字。”三人把字一合起来,正是一个“姜”字。因为“姜”是炎帝尝百草的头一味药物,所以,他的部落就以姜为姓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事实上,炎帝时代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农耕除了人的肩扛手拉之外,主要的牲畜就是牛。牛跟人的关系显然不比羊来得疏远。所以,不少炎帝画像,在他的头上画有两个牛角,还有的干脆把炎帝画成牛头人身。考古学者分析:“六畜”驯化的时间,猪、犬鸡、羊都比牛要早,因为野牛力大、易怒。牛,最初主要充当祭祀物,稍晚些时候才用于耕作。

在中国南方新石器时期,饲养水牛的遗迹比较明显了,如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家水牛的骨骸;吴江梅堰遗址出土了7头完整的水牛头骨;太湖地区其他遗址也都发现了水牛的踪影。可见,到了新石器中晚期即炎黄传说的年代,牛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伴侣之一了。

古代诸侯会盟要举行仪式。当场割取牛的耳朵,流下的牛血由参加会盟的各路首领共尝,发誓守信用、不背叛。主持盟会的头领便被称为“执牛耳”。人类有了牛,农耕就便捷了许多。炎帝在农耕实践中又发明了耒和耜,并教会百姓如何使用耒和耜,教会百姓如何播种、耕耘和收获,于是,炎帝被尊称为“神农”。

羊由于性情温顺和善,从不伤害人类,所以,人类把羊当作美好善良的象征,常用羊”字来表示吉祥。为此,每当举行祭祀活动,都要用羊作祭品,置于供案之上。“示”的古文字形,似一张供案,置“羊”在它之上,就能吉“祥”了。在古代金石文字中,常可以见到“吉羊”一词,这就是后人常用的“吉祥”。“羊”是古字,“祥”字是后起字,“羊”、“祥”表述“吉祥”的意思是可以通用的,这种文字现象称为通假字。

禾:进入农耕时代后,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了大量表示农作物的字,“禾”就是其中之一。“禾”的字形有根、有茎、有叶、谷穗下垂。“禾”本是谷类植物的总称,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小米,后来多称稻谷为“禾”。黍:甲骨文里“黍”的字形,似一株硕果累累的黍子。“黍”字由“禾”、“水”组合而成,“禾”表示“黍”是一种粮食作物;“水”表示“黍”可以用来酿酒。

年:甲骨文里“年”的字形,似一个人背着成熟的稻子,表示收获时节。金文里“年”的字形稍有变化,稻子与人连在一起了。“年”字的本义是谷物成熟、丰收。岁:古文字里“岁”的字形,似长柄斧钺。“岁”(繁体为“崴”)是太岁,古人用以指木星。木星绕行太阳一周为十二年,故用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金文“岁”字增加两个“止”形,表示日月变更、时光流逝的意思。“岁”字也有谷物成熟的意思,古人说“望岁”就是盼望好收成,“岁”与“年”具有相同的意思。

米:甲骨文里“米”的字形,几个小圆点似米粒的形状。因为米粒与沙粒、水滴的形状容易混淆,故在“米”的字形中间加一横以示区别。“米”字原本用来表示去皮后的粮食作物,也特指稻米。来:古文字里的“来”字与“麦”字同源。“来”字似一株小麦之形,它上面的横像枝叶或麦穗,中部一竖像麦茎,下面像根,旁边像叶或芒刺。“来”字的本义是“麦”。古时候,麦的别名叫“来牟”。另有解释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直到“麦”字出现后,“来”字才专指“到来”的来。

在传说中,炎帝是农业创始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坚持以农为本、以农立国,也许正是炎帝这位“神农”奠定的根基。相传,炎帝所处的时代,人口日益增多,捕获的猎物不足以糊口。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天空突然下了一场粟雨。炎帝把粟子放进嘴里咀嚼了起来,在确认无毒之后,他决定在田里试种粟子。

显然,比传说更可信的是考古报告。考古学家严文明指出:至少在距今8500——8000年的时候,中国华北一带已经拥有比较发达的以粟为主要作物的旱地农业。位于河北武安县的磁山遗址,从500多个长方形的窖穴中,发掘到80余个窖穴藏有朽烂的粟粒或粟壳,每穴容量近一吨重,这表明当时的粮食生产已经颇具规模了。

农具的发明与改进,是炎帝的又一历史功绩。相传,炎帝有一回发现凶猛的野猪用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随后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炎帝由此联想到能否依照这个方法制造翻松土地的农具呢?他试着在一根尖木棒的下部横绑一段短木,先将木棒插在土中,再用脚踩横木加力,然后用木棒将土块撬起。如此连续操作,很快就能翻出一片松土。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被称之为“耒”。后来经过反复使用,炎帝又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柄更省力,于是,他用火把直柄烤成曲柄,又将单头的木末”改进为“双齿耒”,这就是犁的维形了。

古人为官理政,往往把“年岁”即每年的农业收成放在重要日程上。司马迁说过一个故事有个叫李衡的人,临死前告诉儿子:“我已经替你养了一千个奴隶,他们不向你要任何一点吃的穿的,每个奴隶每年可以交给你一匹绢,这些足够你用的了。”儿子起初不明白一千个奴隶在哪里?后来才知道是父亲种了一千棵柑桔树。每株柑桔树就是一个奴隶,每年总计能有相当上千匹绢的收成供给家用。

《战国策》里也有一个故事:齐王遣臣出使赵国,赵王见面就问:“贵国年成好吗?百姓还好吧?齐王身体健康吧?”使臣一听便显得不太高兴,因为对方张口没有先问候齐王,而是问年成和百姓,他嫌对方不辨贵贱。赵王向他解释说:“假如没有好年成,百姓能活吗?没有百姓,国君还能坐得住吗?”齐王使臣听完后一脸羞色。好了,小编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