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杜甫尽量地设法让作品接近人民的语言(特别是他的七言绝句)

句子大全 2018-08-06 19:00:05
相关推荐

《儒林外史》说起两个戴方巾的秀才:前面一个穿一件茧绸直綴,胸前油了一块,后面一个穿一件玄色直掇,两个袖子破的晃晃荡荡的,走了上来。两个秀才看见王义安不由分说,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打得他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两个秀才越发威风。可能王义安应得受到惩罚,但是这两位秀才凭什么打他的?因为他们是『士』。尽管他们是「寒士」,究竟和平常人不同,他们可以随便打人,而被打的只剩得『磕头如捣蒜」。

杜甫所说的「寒士」,大约也不是平常人。是不是杜甫心胸阔大,尽管自己『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是他所属望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所考虑的只是同阶级的「士』,但是他考慮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即使这个他人是他同阶级的士,而不是一般人,这总算是他的心胸宽大了。

然而不然。杜甫对于一抱茅草还是那样的惦念,甚至于把孩子们指为「盗贼』。是一抱茅草呀,值得这样的仇恨,那么他那『广厦万间」的心胸又到哪里去了!无论现在我们处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杜甫只是处在一个阶级社会,他关心的是统治阶级,特别是和他一样的下层的士,而不可能是广大的人民。那么杜甫怎样能写出『三吏』、『三别』和那些同样的诗呢?在那一段时间里,杜甫的生活已经和人民很接近,接近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能用人民的语言,发出人民的呼声。这样的诗,除了杜甫,中国古代的诗人,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过很少达到杜甫这样的高度。

人民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诗歌的源泉,接触到人民,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脱离了人民便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杜甫从秦州入蜀以后,生活是艰苦一些,但是在朋友们的支援之下,生活还可以勉强维持。虽然他和人民中间有一些距离,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却尽量地设法接近人民的语言,特别是他的七言绝句。为什么是七言绝句呢?因为这个形式最接近于川蜀人民的歌遥。正如我们家乡的人民在劳动中爱唱号子一样。这就形成了杜甫的特色。有的人称为诗歌的变调,真正的变调是那些脫离人民的腐辞烂调,而不是杜甫那样的七言绝句。

试举杜甫七言绝句数首于次”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垠数寸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诣徐卿觅果栽》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鹈鶼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置路旁。-《春水生二绝》

这些诗已经和现代少数民族的对歌差不多,在这方面的试笔是成功了,但是杜甫还要再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