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成语文化故事:隔篱偷学

句子大全 2008-12-28 19:10:54
相关推荐

古时候,读书人教学生念书,以此来维持生活,这种谋生方式被人们称为“舌耕”。东汉时的贾逵,就是最早被人称为“舌耕”的人。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热爱学习,从不偷懒。

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母亲一个人维持生计。这样一来,她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小贾逵了。幸运的是,贾逵还有一个贤惠的姐姐。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姐姐毫不犹豫地担起了照顾小贾逵的任务。一有空闲,她就会讲述一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以此来勉励小贾逵。每当这个时候,小贾逵就会睁着大大的眼睛,听得津津有味。古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他,从此更加留心自己的学业。

有一天,姐姐带着他来到了一座学堂边玩耍。说来也巧,学堂中的老先生正在给学生们授课。老先生讲得是那样的生动,一下子就将姐弟两人吸引住了。为了听得更清楚一些,姐姐决定到学堂的后面,隔着窗户听讲。

走过去之后,他们才发现,在窗户的下面有一道篱笆墙。贾逵由于个子比较小,所以听不清楚。于是,姐姐就将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墙的外面偷听老先生讲课。说来奇怪,对于老先生所讲的内容,姐姐也不能够全部理解,而小贾逵则不然,只要听上一遍,就能够牢牢地记住,而且还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姐姐惊奇之余,也为弟弟的聪颖感到很欣慰。于是,每到老先生讲课的时候,她就抱着小贾逵站在学堂后面的窗户下,悄悄地听讲。

随着时光的推移,小贾逵渐渐地长大了,姐姐再也抱不动他了。这时候,贾逵就从家中拿了一个小板凳,然后站在上面,偷听老先生讲课。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总是毫不间断,一直这样坚持学习。姐姐心疼弟弟,常常劝他注意休息,可是贾逵却说什么也不回去,一直坚持到将功课听完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为了温习学到的知识,贾逵一直想把老先生的话记下来。可是,因为家境贫寒,他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购买纸张,这让他非常苦恼。后来,还是姐姐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她将家中的桑树皮剥下来,晒干后就成了一个简陋的书板,而贾逵就将听到的知识写在这些桑树皮上面,一有时间就刻苦诵读。

就这样,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贾逵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像《左传》之类的书籍,他已经达到了能够熟练背诵的程度。在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学专家了!随着名气的增大,许多人开始慕名而来,要求做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不同,贾逵对经文的解释不拘泥于前人之说,有不少独到的创见,学生们都深受启发,对他非常敬佩。当时,学生们来念书,每年都要送给老师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由于贾逵的学生很多,送来的粮食很快就堆满了粮仓。因为他的报酬是以口授经文而得到的,所以人们就把教书称为“舌耕”了。

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指读书)、舌耕(指教书)、笔耕(指写作)。有人说:“只有努力耕作,才能获得丰收。贾逵讲书讲得口干舌燥,要花费很多精力。他家的粮食,是靠舌头耕种得来的。”从此,“舌耕”便成了老师教授学生的代称。

之此,阅毕,然不知诸公又有何看法,烦请不吝赐教,于下方评论留言,畅抒胸怀!若诸公有感本文属佳,烦请分享,或一指收藏,不吝赐赞!须尾注:此文由百家号“文字主人”独发,若于他处见载,且无转载声明,则为搬运!则为剿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