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敬泽表示不解:“居然有人告诫你散文不能虚构”

句子大全 2014-06-05 07:24:39
相关推荐

#读书##散文#

李敬泽《咏而归》一书之《黑夜之书——〈酉阳杂俎〉》一文中有段括弧,所括文字为:“中国散文的这一脉,现代以来早已丢失殆尽,如今居然有人告诫你散文不能虚构,他们没读过《庄子》吗?”——毫无疑问,李敬泽认为《庄子》的体裁是散文(集)。

由《庄子》,我们可以想到许多“古散文”,即使在今天,它们的虚构性也是一目了然的——不用怀疑它们的真实性,它们就是不真实的,历史性的不真实。

《咏而归》,李敬泽著

《唐代散文选注》,张撝之选注

先有的《庄子》等古文,后有的“散文”。能否以今天的“散文”概念度古文之“腹”先不说,先看几个古今中外“凭空捏造”散文(甚至诗歌、游记、杂论)的例子

《岳阳楼记》显然比《庄子》更像散文,而据说其作者范仲淹先生并未到过岳阳楼,未亲观过洞庭水。

木心先生笔下写过许多国家,但他并未去过,却写得煞有其事似的;陈丹青为此而感慨:“有哪位中国作家无数次以欧洲各国作诗作文,却是从未去过?”(《张岪与木心·乌镇的孩子》)

莫言“从来没去过俄罗斯,却硬是写了两篇长达万言的《俄罗斯散记》”(梁守泰《莫言研究文集·变化与出新——谈莫言的创造性写作》)。

无独有偶。李敬泽曾介绍说,我“有位朋友,从未去过西藏,也写了几篇西藏故事,据我所知,还真的没人看出破绽”(《反游记·山上宁静的积雪,多么令我神往!》)。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缪塞歌咏过这个国家(意大利),却从未到过那里”(安安编著《乔治·桑》)。

深刻剖析日本人性格及日本文化的《菊与刀》的作者、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也并未到过日本。而著述了《中国雕塑史》的日本人大村西崖也从未到过中国。

散文有一个新流派叫“在场主义”,还有一种“非虚构写作”,并都有相关奖项;可不在场、非非虚构,也没耽误他们写,而且一写可能就写成了名篇佳作。

《乔治桑》,安安编著

散文——不太广义也不太狭义的——之可以“胡编”,就是有点儿小说写法或“小说化”了。

一些名家不但“胡编”(程度不同的)了,而且振振有词

《朝花夕拾》“小引”中鲁迅先生有言:“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记忆,回忆,怎能完全真实、完全再现!涉及多人的甚至过去没多久的事,说起来往往也是很“罗生门”的。

木心先生在讲解自己的散文《塔下读书处》时(《木心谈木心》),则是左一句“大家写作(当然是指散文)不要太老实”,右一句“老老实实写,没什么好写的”,并坦白文中几一句引语“其实他(茅盾)没有说这话”“他(茅盾)也没说过这些话”。

莫言先生则明确地“认为散文不必太强调真实性”(梁守泰《“形散”与“神聚”——读莫言散文随笔溯其成长轨迹》)。

王必胜主编在为《2018中国最佳散文》一书所作序《散文是什么及其他》中特别谈到了散文的真实性问题,客观而切实。他写道:

“真实是艺术的圭臬,真实性不只是广义的标准。散文的真实,既是文学的,也是散文的。……而散文的真实,她杜绝虚伪和夸饰,是还原事实,切近事实。……而散文的真实要求更为严正,不做作矫柔,表达的内容要事实切近本原,遵从敬畏本原。”

他认为:“对于散文这个大众文体,真实性要求应成为一个铁门槛。”同时他也认为写散文“不必拘泥于细节和场景的还原再现,但不能为了艺术性而丧失人物和情节的真实”。

似乎也就是说,散文的真实性,可以是有所保留的、不求全责备的真实性。一方面是“铁门槛”,一方面也不能是亦不必是铁板一块。

《反游记》,李敬泽著

实际上,不论是回忆类、亲情类、乡愁类散文,还是景物类、游记类散文,还是什么“大历史”类散文,等等,怎么可能完全真实呢?自觉不自觉的。

对于散文写作,美化、拔高、参照、按“需”取舍、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等等,似乎都是必要的、可行的。

对于散文之类,我们完全可以凭想象、凭虚构、凭阅读甚至凭“道听途说”写;可以从亲身经历、个人经验甚至也可以利用他人的、人类的经验写——要么有自己的生活,要么有他人的生活,反正不能没有生活。所写不一定是实有实在的,但——是可以有、可以发生的,是合情合理的。

尽然?也不尽然!人的想象力是不可想象的,写鬼神,写科幻,虽也都是人的举动,其中还是有不少“超验”的东西的。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姑妄写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