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画里的鱼文化:爱画白眼的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透着一股子不屑)

句子大全 2009-01-12 13:50:12
相关推荐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曾有过一段很长的渔猎时期,鱼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也因此,古代产生了一些有趣的鱼文化。

鱼曾经因为能多产卵而被人们视为是繁衍的灵物,对当作生殖崇拜的对象,所谓“鲤鱼撒子”,到现在还有那种怀抱大鲤鱼的大胖小子的年画,这都是曾经的观念影响而遗留下来的民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鱼的寓意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被不断丰富、改变,比如最常听见的鲤鱼跃龙门、鱼龙互化,都是一些比较普遍的文化认知。

《诗经·小雅·鱼藻》中有言:“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鱼”和“王”、“藻”和“镐”互相对应,诗里一边歌咏鱼在水藻丛中的游乐,一边隐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在此后的演变中,鱼的这种象征生活富足美好的寓意也逐渐固定了。

“鱼”和“余”之音,有祝颂丰收的吉祥寓意,这么好的题材,自然不会被画家们放过,所以鱼乐图也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

周东卿《鱼乐图》

南宋的周东卿是当时有名的画鱼专家,文天祥还曾赞其“观君潇湘图,起我濠上心。”

周东卿的重要作品是1291年创作的《鱼乐图》,这被视为是周东卿的传世孤本,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上题写有“非鱼岂知乐,寓意写成图。欲探中庸奥,分明有象无”的诗句。

这幅《鱼乐图》有近6米长,从头到尾画了各种各样的鱼类,背景比较简单,重点在于描绘出鱼的各种动态,画家以精细且极轻的笔触细致描绘出鱼的形体和鱼鳞,突出其轻巧灵动的特点,群鱼或聚或散地沉浮于水中,自得其乐,整个画面有股流动着的生机感。

刘节《藻鱼图》、《鱼蟹图》

明代的画鱼高手刘节,《无声诗史》说他“善绘鱼,尤神于鲤,矫首振尾,有一跃九霄之神,云从霖雨之势”,有传世作品《藻鱼图》和《鱼蟹图》都流落在国外。

《藻鱼图》被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此画高有1.4米,画的是一只大鲤鱼跃出水面的瞬间,寓意“跳龙门”。

《鱼蟹图》则收藏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中描绘了一处浅岸边上,水中萍藻浮动,大小鱼浮出水面,欢快地游戏于藻之间。岸上芦苇、水仙交映成趣,螃蟹横行,青蛙随意跳走,各种生物,各得其乐,体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缪辅《鱼藻图》

《秋水》中有章关于鱼的名篇,说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鲦鱼在水中出游从容,这是它的快乐啊。”惠子回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一问一答的巧辩,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而在这笑中也引出对人类主体意识的讨论,让人沉思。

明代宫廷画家缪辅的《鱼藻图》轴也是比较经典的一幅鱼乐画,画中一条大鲤鱼畅游在藻漂浮的水中,神态十分可爱。

引人侧目的是它那畅滑的“S”身体线条,曲线美十足,画家用笔工细,将鱼的那种细腻而富于弹性的质感表现得非常充分,刻画得逼真而具立体感。可以说,这条鱼也是鱼中一名流啊。

八大山人《鱼》

八大山人朱耷的鱼就更有趣了,他笔下的生物总爱翻白眼,这幅《鱼》,画面完全没有其它背景,单单绘小鱼一条,肚白脊黑,眼大嘴尖,眼珠子向上翻,依旧是朱耷笔下特意的那一股子不屑的表情。

画面上端题款:“到此偏怜憔悴人,缘何花下两三旬。定昆明在鱼儿放,木芍药开金马春。”

慈禧《鱼藻图》

故宫里有一幅慈禧画的《鱼藻图》轴,上面有“慈禧皇太后之宝”印,根据时间来看,画此幅画之时是1904年,当时慈禧69岁。

这幅《鱼藻图》设色淡雅,画一条鱼在水藻中游行,水中的绿色植物描绘得清新自然,鱼的形体刻画也是流畅逼真,可见画家的功底。

想不到吧,慈禧居然还会画画。不过这只是表象,事实上,清代后妃经常以书画自娱,慈禧也特别喜欢,她还经常“画”些画赏赐给群臣,不过大部分的作品却是由他人代笔的,慈禧的主要代笔人是在她身边侍奉了20多年的缪嘉惠,慈禧许多所谓的“御笔”,也多是由他代画,至于这幅《鱼藻图》,代笔的可能性也极高。

综上,由性而神,鱼文化的祥瑞之处,还在于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作为随着人类文明一同出现的这些鱼儿们,不仅能作为美食,也成为了人们个性或审美表达的重要符号,往后,鱼文化也将继续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更多样地彰显个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