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韩星|他的“西学”不仅是欧美文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李泽厚“西体中用”简评)

句子大全 2008-12-03 04:25:29
相关推荐

「来源: |凝听 ID:ningtingNT」

再点击右上角“...”,将凝听设为星标★

李泽厚在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本意定为了在“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曾风靡一时,可惜由于诸多复杂原因,不但没找到,反而有落入西化陷阱的嫌疑,遭受到了各方面的赞叹、批判、责难、误解,尽管他本人也反复申论仍然难以说清。

不过,从总体倾向上看,他是立足现实,倾向以西化中的,当然他的“西”与一般意义上的“西”不同。

李泽厚最早提出这一命题是在1985年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他认为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探寻的两大主张“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都是行不通的,为此他提出可以用“西体中用”来解决中国文化思想、文化传统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他的“体”是从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那里借来的,指最后存在的本体。“西体者,社会主义现代化也。而所谓‘中用’,就是怎样结合实际运用于中国。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李泽厚:《中国思想史杂谈》,《复旦学报》1985年第5期)

这个观点一提出,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为此,李泽厚多次进行了辩解和阐释。1986年初,他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未来的道路应是社会存在的本位(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和日常现实生活)和本体意识(科技思想、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它源自西方,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李泽厚:《关于儒学与现代新儒学》,1986年1月28日《文汇报》)

同年7月,他又在报上撰文说:“我用的‘体’一词与别人不同,它包括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我一再强调社会存在,是社会主体。把‘体’说成是社会存在,这就不只包括了意识形态,不只是‘学’。社会存在是社会生产方式和日常生活。这是从唯物史观来看是真正的本体,是人存在的本身。”(李泽厚:《“西体中用”简释》,1986年7月9日《中国文化报》)

1987年初,他又撰文集中而系统地论述了“西体中用”的文化观,在重申“体”是指“社会存在”的同时,又说:“不管是‘中学’、‘西学’,不管是孔夫子的‘中学’还是马克思是‘西学’,如果追根究底,便都不是‘体’,都不能作为最后的‘体’。它们只是‘心理本体’或‘本体意识’,即一种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严格来说,‘体’应该是社会存在的本体,即现实的日常生活。”

因此,他提出:“要用现代化的‘西体’——从科技、生产力、经营管理制度到本体意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其它重要思想、理论、学说、观念)来努力改造‘中学’,转换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意识地改变这个积淀”,并坚信“‘西体中用’将给中国建立一个新的工艺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将给中国民族的生存发展开辟一条小心的道路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李泽厚:《漫谈‘西体中用’》,《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

由以上可以看出,李泽厚对“体”的含义作了较大的改变,以社会存在为“本体”,其中又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意识作为“本体意识”;他的“西学”不仅仅是欧美文化,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他的“中学”不仅是传统的儒学为主的观念文化,也包括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淀。其目标是从社会结构到文化心理结构进行全面改造。

这就在概念上造成了混乱和说不清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如果不是斤斤计较较于名词概念之争,还是可以看出李泽厚的苦心的,他是既想使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全盘西化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得以终结,又想把当代争持不下的马克思唯物论者、儒学复兴论者和全盘西化论者三大派加以揉和。在中国考虑民族文化传统的现实状况前提下,加以更新改造走上现代化之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自觉地有所回避、妥协和牵强,结果造成不同方面的批评,自己也没有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文化出路来。

而且,相当一部分学者干脆就认为“西体中用”实质上就是“全盘西化”,如有的认为“西体中用”与“全盘西化”,“提法虽有不同,实质并无两样,仍然是主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整个上层建筑统统搬到中国来’”(王俊义、房德邻:《对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评价与思考》,见张立文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90页)

这个说法不甚确切,李泽厚的西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他也不是“照搬”,而是“改造”。

而且他也强调过“西体”实质就是现代化,但并不等于“西方化”。(李泽厚《现代化就是“体”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0页)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进行的不就是全盘地引进西方(以英美为主)的经济、科技教育制度和各种思想文化吗?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也不都是欧洲大陆另一文化传统的现代演化吗?邓小平讲的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也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本文摘自韩星《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63-365页。

凝听经作者授权发布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荐书

《中国文化通论》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的修订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本书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把中国文化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其自身的内在特质,摆脱在西方话语霸权下的“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采取的“中话西说”形态,即以中国传统文化附会西方文化的问题、架构、语言的过程,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旨在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悠久历史、丰厚遗产的简明读本。作者重在从多个角度切入对传统文化深层精神结构的分析、概括、提炼,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结构模式、发展历程、基本精神、文化统系、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修养之道、人格范式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和多样性,同时,本书也检视了中国文化自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危机和转型的道路与方向,现代出路的探寻、未来前景的思考,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所辨析。全书广泛征引典籍文献,结构整饬,条分缕析,具有学者的谨严客观,又能够深入浅出,表述精炼流畅,所引原典作为独立模块镶嵌在文中,使全书的知识接受更多样化。本书适用于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读本。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文化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一般特性

第四节、文化与其它

第五节、文化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结构模式

第一节、三才宇宙观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上形下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结构模式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阶段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源头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周三代)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理性建构(春秋战国)

第四节、中国文化的伸展发皇(汉唐)

第五节、中国文化的内敛凝聚(宋元明清)

第四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多样统一

第二节、多元制衡

第三节、交流融会

第四节、穷通变久

第五节、绵延韧性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系

第一节、正统

第二节、血统

第三节、道统

第四节、政统

第五节、学统

第六节、教统

第七节、文统

第八节、法统

第九节、以道统为核心的多元结构

结语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第二节、天地人一体

第三节、以人为主体

第四节、刚柔相济

第五节、贵和尚中

第六节、崇德利用

第七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第一节、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有机整体思维

第三节、辨证联系思维

第四节、意象思维

第五节、特异思维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

第一节、什么是伦理道德?

第二节、六伦

第三节、三纲六纪

第四节、尊道贵德

第五节、传统伦理道德的转换及其现代意义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之道

第一节、儒家的修养之道

第二节、道家的修养之道

第三节、佛家的修养之道

第十章 中国传统人格范式

第一节、中国传统人格的含义及分类

第二节、圣贤人格

第三节、君子人格

第四节、成人人格

第五节、大丈夫人格

第六节、自然人格

第七节、法术人格

第八节、兼爱人格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的近代危机与转型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近代危机

第二节、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中的裂变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转型与问题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的出路探寻

第一节、以中体西用论为轴心的类似观点

第二节、西化倾向及其诸种观点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诸种观点

第十三章 中国文化的当代整合

第一节、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带来的问题

第二节、文化整合与主体性确立

第三节、中国文化整合的基本思路

韩星

著名儒者,儒学、儒教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圣贤教育学校校长、中和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儒(孔)教问题研究。

【本周精读】

韩星、倪超丨熊十力:以经学为基础的新儒家哲学建构——以《读经示要》为中心

天降命于人,受命者行善,降福瑞;做恶,警之以灾祸。

孟子岂能不知《易》

娶妻让北方农村兄弟反目, 却使南方兄弟更亲密? 一个吊诡视角

施京吾丨神圣的救赎——写给一切忠于良知的人

伦理学上一个悬而末决的问题

余东海 | 欲问道德谁最高,东海遥指孔夫子

杨振宁丨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个造物者

文化与信仰

周鲁丨朱熹的“反封建”与陈独秀的“反封建”

直播和短视频正在批量生产“文盲”和“精神病”

人有底气,才有骨气!梁漱溟和冯友兰的不同人生

吴光丨名不正言不顺,就做不成事

为何乡绅维护了乡村的稳定?

郭齐勇丨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一定不要错过这段音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可能导致您看不到凝听的文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