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非遗时光」第四代传承人付文刚(为中幡传承而坚守)

句子大全 2018-05-07 09:20:55
相关推荐

中幡是装饰华丽的既具有仪仗特色

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

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

北京天桥中幡表演具有代表性

2006年,天桥中幡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期,文旅君带您走进

非遗文化之天桥中幡

感受传承的魅力

01天桥中幡三丈三

“今天,给大家带来老北京绝活儿——天桥中幡!中幡,三丈多高,几十斤分量,没绳拉着,没绳拽着,趴下能耍,躺下能练,咱们闲话少说,把中幡耍起来……”这段精彩的贯口并非出自哪部影视剧,而是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团长付文刚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在表演绝技天桥中幡。

中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晋朝,清朝时称大执事,后由皇宫流入民间。中幡,其主干是一根三丈三(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

付文刚是这门绝技的第四代传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式摔跤的传承人。2006年与2008年,天桥中幡与天桥摔跤先后被列入中国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逢传统节日都是付文刚最为忙碌的时候,三十多年来,春节里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国内各大庙会或是赶往庙会的路上度过的。当中幡高高竖起,付文刚的亮相便会掀起整个庙会的高潮,成为活动中最为醒目的“可移动地标”。

02耍中幡苦中有甜

从技艺角度来说,天桥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开垂)和腿法(踢抽盘跪过),不仅练的是人的胆量、力量和技巧,还需要文武兼备,此外中国式摔跤、气功等技艺也是练习中幡的基础。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幼年时期的付文刚跟随父亲学习中幡,一但学起来却苦不堪言。耍中幡要用额头去接抛来的中幡,表演用的中幡基本上30多斤,而平时练习时用的中幡则重达60斤,额头上只有皮没有肉,这一下砸下来就得破皮,而且越怕越容易被砸。为了练出可以接住中幡的“铁头功”,父亲用藤条在他脑门儿上反复敲打,到肿起一个大包,过几天肿消下去接着再打,最后到脑门儿上长出厚厚的茧子,才算过关。

除了额头,用下巴、鼻梁、牙齿接中幡,也是必练的动作。中幡100多个动作,台下看着惊心动魄,台上要想耍得好,得讲究六个字:力量、技巧、胆量。每根中幡的重量是多少,用多大的力度合适,手抬多高腿踢多高,得天天练习不断琢磨才能把握得好。

16岁时,付文刚不愿练功,“逃跑”去当了兵。但真正当了兵,付文刚反而越发怀念过去天天练功的时光。3年军旅岁月,他利用站岗的时间偷偷练习基本功,中幡和摔跤两门技艺都没放下。

03初心不改承“衣钵”

1985年地坛庙会恢复,20多岁的付文刚第一次跟着父亲在庙会中表演中幡,便一举成名,从此全国各地的邀约不断。后来付文刚做起了建材生意,买卖甚是红火,但付文刚有着深深的天桥情结,受到启发后萌生了自己组建艺术团的想法。经过多年奔走,到2002年,“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终于成立了。

这个艺术团不仅有中幡、中国式摔跤的表演,也有五彩戏法、拉洋片、双簧等老天桥绝活儿。在付文刚的带领下,艺术团受邀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等多场重大活动的表演,在印度、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随着天桥中幡和天桥摔跤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付文刚成为了两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2009年,他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称号,付文刚喜不胜收,“我的父辈们没有得到的荣誉我都得到了。”

04桃李芬芳传技艺

“学艺先学德”是付文刚多次强调的一句行内老话。他选徒弟有严格的要求,除了看个人自身身体条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德行,不能学了拿去打架和扰乱行业市场。

付文刚有十几个徒弟,不到50个学生。他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儿子看待,传授同样的技艺。有时候也会发出感叹,如今的孩子难以经受学习中幡的考验,能完全学到技艺的基本没有。

对于付文刚而言,过去的中幡是家族性传承,现在的传承是一种责任,为完成父亲的心愿,也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作贡献,付文刚会一直不遗余力地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至于未来谁接班?他表示这个人必须德才技兼备。

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不能断 更不能丢

一代一代传下去

留住民族的魂 守住民族的根

这是付文刚一直坚持的目标

也是作为传承人必须坚守的使命

END

内容来源:人民网、北京日报、北京非遗中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