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散文随笔」我的老父亲

句子大全 2016-11-23 19:46:36
相关推荐

撰文/木易·陕西·西安

编辑/渝夫·河北·石家庄

【渝言不止】

洋洋洒洒七千余字,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崇拜、疼爱和依恋;汤汤水水日常点滴,忆不尽父亲的倾力付出和生活的酸甜苦辣。作为中学里的高级教师,木易教师的感情细腻、笔触老道,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琐事描写得精彩纷呈,写出了老人家对责任的担当,更清晰表达了子女对父亲深沉的爱……

今年是父亲过的第九十三个生日,生日蛋糕上九支燃烧着的蜡烛,映得他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望着年迈的父亲,我在心里默默祝福着:愿我的父亲更健康、更长寿,七年之后,我们要为他插上第十根蜡烛。

在一片掌声和祝福声中,父亲许下了自己的心愿,然后一口气吹灭了九支燃烧的蜡烛。灯光亮起,父亲望着眼前四世同堂的大大小小的儿孙们,脸上依然露出那份幸福的微笑。我不知道父亲今年许下的是什么心愿,但从他那慈祥的笑脸上,我看出了父亲永远希望他的儿孙们健康快乐,事业有成。

望着九十三岁扔身体硬朗的父亲,我觉得他同十年前、二十年前,没有什么不同。在我眼中,他就是一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父亲,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父亲,一个乐观开朗、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父亲,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个性、有故事的父亲。一个爱抽烟、爱喝酒、爱运动、爱看电视的父亲。

父亲是个抽烟的老手。打我记事起,他就开始抽烟了,记忆中,父亲一辈子离不开三样东西,那就是:烟包,烟袋,打火机。而且还是形影不离,一旦找不到任何一个,仿佛魂不守舍,就会立刻翻箱倒柜,那怕掘地三尺,也在所不惜,直到找到为止。有时也有找不到的时候,为此,我的母亲不知道做了多少个烟包,一以备他不时之需。有时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还有乡亲把捡到的烟袋锅,烟包送到家里,父亲激动得如获至宝,对来者感激涕零。

父亲一直抽的是旱烟,虽然不很贵,但工序麻烦:解开烟捆,摘去老杆,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双手揉碎,用旧报纸打包,前后得老半天功夫,但他从不嫌麻烦,总是认真操作,精心收藏。完事后,先装上一锅,点上火,猛抽几口,在烟雾缭绕中陶醉一番。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先拿出自己揉好的烟叶,招待客人,当对方吸上一口,夸赞一番时,父亲的脸上自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抽烟是父亲一生最大的爱好,因此也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长期抽烟,嘴里的牙齿被熏得黑黄,显得很不美观,他穿的大部分衣服,都有烟火烧烤的痕迹,被褥上也常是伤痕累累。印象最深、损失最大的一次,还是在五十年代的时候。那时,正值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家家穷得揭不开锅,父亲的被子,在农村学校的炕上,被烧得体无完肤,急得他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后来,生产队长知道了这事,亲自给他送来了一大捆棉花,才解了燃眉之急。这份恩情,父亲一辈子都记着,整天在我们面前讲述,直到现在。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有点空,就拿出他的烟袋锅,用抽烟来缓解疲劳,愉悦心情。每当这时,我们几个小孩就围在他身旁,看着他抽烟。这时,他就拿出自己的绝活,同我们取乐。只见他深吸一口旱烟,嘴唇呈“O”形状,头微微扬起,然后有节奏的吐出一个个圆圆的烟圈,烟圈排着长队,颤微微地向空中飘动,乐得我们手舞足蹈,心花怒放。欣赏完父亲这独门绝技之后,调皮的我们,开始与烟共舞。我们用手指,戳破烟圈,或用嘴巴吹散烟圈,这时父亲也故意躲着我们,把烟圈吐到别处,弄得我们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谁曾想,父亲吐烟圈的艺术,竟是我们小时候的快乐的游戏,印在记忆的深处,成为永久的珍藏。

父亲还是个电视迷。自从母亲去逝后,电视俨然成了他的伙伴,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一点都离不开。他看电视的内容很庞杂,几乎什么内容他都能接受。最爱看的就是就是戏曲,京剧、川剧、黄梅戏,他都能看懂,特别是秦腔,看了就来劲,剧中的人物、情节、历史,他都了如指掌,大多数唱词,他都能倒背如流,有时,激动了还能唱几段,只是不好意思大声吼出来罢了。体育节目也是他的最爱。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冰球、棒球等球类运动,他都能看懂,就是田赛、径赛,游泳、跳水、体操,他也津津乐道。世界上著名运动员的名字,他也略知一二。中国女排,是他的偶像。只要是女排的比赛,他一场不拉,即就是看过的比赛,在他看来,还是那么的紧张激烈,精彩刺激,津津有味。他对于女排的热爱,已经到了超乎寻常的地步,可谓是中国女排的超级粉丝。

喝酒是父亲的另一爱好。在家里的桌子上,始终都放着一个大酒瓶,瓶里倒满了酒,酒里还有父亲用来泡酒的养生药材。踏进家门,就能闻到酒香。几十年来,他几乎天天喝酒,但却很有节制,总是点到为止,我们就从未见过他喝醉过,喝酒不过是他的养生之道。此外,牛奶、鸡蛋、蜂胶、苹果。也是他的养生食品,天天必备,再加上走路、做操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从未间断。直到现在,他的血糖、血压、血脂,心脑血管都很正常。有一次在家里量血压,我的血压属正常,九十多岁的父亲血压却是优良,真是让我艳羡不已。每次看到他老人家大口吃着大肥肉,小口抿着小酒,我都打心眼儿里为他高兴,再加上饭后的一袋烟,我不知道他有多舒坦。我想:这岂不是神仙才能过上的好日子吗?

其实,父亲是个很能吃苦的人。他是爷爷的大儿子,从小爷爷就对他要求很严,十几岁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庄稼地里的重活、累活都交给了他,就这父亲也毫无怨言。可是他也绝不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这泥土地上。于是,他忙里偷闲,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直到小学毕业,他扔在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的命运。

在学校,父亲的工作很繁忙,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带学生参加劳动,自己还要参加各种培训,召开各种会议。他代的科目很多,小学里的所有课程,他几乎都教过。在凹里村小学,他还兼职事务工作,上下课打铃,下厨做饭,都离不开他,俨然是一个杂事校长。每年到了寒暑假,他都要护校,由于放假正是农忙季节,他又是我们一家的顶梁柱,假期就是他最忙的时候,于是,护校的任务就自然落到我这个学生身上。我带着比我还小的表弟、或侄子去护校。整个学校从早到晚,只有我们两个人,学校成了我们的独立王国。除了读书、写作业,我们还可以做许多有趣的事。我们东躲西藏,跑遍了学校里的每个角落。绿荫树下,我们捡蝉蜕,捉蟋蟀;夜深人静,我们看星星,赏月亮;肚子饿了,我们煮玉米,烤红薯;冬天下雪,我们围着蜂窝煤炉子,烤火取暖,用暖水袋暖脚。护校的日子,我们用贫穷、简陋,享受着这份宽敞、宁静的精神生活,这是我们独有的,而忙碌的父亲无法享用的生活。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听父亲说,四十年代,他在学校教书,工作条件极其简陋。每到冬天,天寒地冻,宿舍里冷得像冰窖一样,晚上唯一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蜂窝煤炉子。有一天晚上,备课到深夜,几个人就在蜂窝煤炉子旁,迷迷糊糊睡着了。黎明,与父亲同舍的老师被尿憋醒,刚一起身,就栽倒在地上,嘴里大喊一声,”煤气”!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幸好喊声被隔壁房子的同事听到了,他们赶紧跑过来,破门而入,才将那位摔倒的老师和深睡中已经不省人事的父亲,抬到房子外边,经过紧急抢救,才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这件事,父亲不知道给我们说了多少次了,而且每次都要提及救命恩人的名字,让我们不要忘记。

五十年代,缺衣少食;六十年代,父亲已经是六个孩子的人了。工作忙,负担重,父亲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生冷不忌。四十岁上下,就患上了胃病,发展到胃溃疡。有时犯病了,疼得人在地上打滚。为此受尽了折磨。我小时候,就记着他枕头边总是放着两种药,一种是保和丸,另一种是山楂丸。由于当年没有什么好吃的,我经常偷吃父亲的山楂丸,所有至今还记着它的味道。

九十年代,我也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体会到做父亲的不易。那时,父亲已经年逾古稀,该是颐享天年的时候了。可不幸的是,父亲的老胃病又犯了,我们六个当儿女带他住进了唐都医院。彩超检查让我们大吃一惊,医生说病情严重,很有可能是胃癌。我们含着眼泪不敢哭出来,后来经过活检化验,确定就是胃癌。当时我们都惊得手足无措,两个姐姐,伤心得痛哭流涕。父亲好像已经觉察到了,笑着对我们说:“没事的,吃吃药就好了。”中午,我们商量着在医院对门的照相馆照张合影,留下这最后的记忆。可以想象我们当时的心情,就是现在翻开当时的照片看,那天罩在我们心中的阴云至今还难以驱散。医生说必须手术,否则过不了一年。后来,经过我们反复商量,认为七十多岁的父亲,受了一辈子的苦,不能再让他老人家遭这份罪,于是我们决定回家疗养。为了瞒过父亲,我们告诉他说没事,吃点药就好了。第二天医生给开了药,说来也怪,早上吃了药,中午肚子就舒服了许多,下午就知道饿了。大哥给父亲买了馄饨和肉夹馍,父亲吃得一干二净。吃罢饭,父亲还随大哥在纺织城走了好长一段路。我们都高兴极了,围着父亲说东道西。也不知道是奇迹?还是回光返照?我们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出院的时候,医生瞒着父亲,对我说,“老人家不能回去,必须手术,不然没多久了。”

回到家里,父亲坚持吃药,不到一周,病竟然完全好了。一个健康的父亲,一个乐观的父亲,一个忙碌的父亲,又恢复了他正常的生活,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直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依然健康的生活着。这真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天大的福分,也是现代医学也无法解释的谜团。因为十几年后我去唐都医院,向医生说及父亲的情况,连教授也无法相信。

说实话,刚出院的那几天,那几月,那几年,我们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总担心那个不幸会突然降临。十几年后,二十年后,我们悬着的心才真正得到舒展,才敢于在父亲面前谈论此事。父亲也毫不隐瞒地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心里话。他说当时他已经觉察到了病情的严重性,从医生和我们的脸上看出来了。只是不想让我们太伤心,只好自己强作镇定。没想到随口一句“吃点药就好了”,竟一语中的。医生给父亲判定的“癌症”,几粒药下肚,病就奇迹般的好了,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却真真切切的在我父亲身上完美的上演了。至今,父亲还清楚的记得那药的名字叫“泰美尼克”。以后每当亲戚朋友或父老乡亲谁有胃病,父亲一定会告诉人家吃“泰美尼克”。

父亲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们。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勤劳。正是靠着这一点,才把我们六个孩子养大成人。我的父亲是个乡村教师,在当时算是吃商品粮的,让许多人心生羡慕,但他放学回到生产队里,就成了一把干农活的好手。他什么农活都能干,特别是出力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就是为了多挣点工分,来养家糊口。记得每到星期天,他就扛上铁锹和铁锨,独自一人,到田间地头挖粪坑。每次要挖上两三个大粪坑,有时直到天黑。这么累的活,没有人愿意去干,父亲却不吭声地主动承担,有时实在累了,就停下来,抽袋烟,继续劳作。除了重体力活,农活中的技术活,他也照样能干。扬场,撒麦种,筛筛子,这些技术含量高的活,一般人是干不了的,父亲干起来却得心应手,易如反掌,问他其中的秘诀,他只是淡淡地说,干得多了,自然就会了。

从学校到田间他总是忙个不停,即使回到家里,还是闲不下来。家里的猪圈,羊舍,鸡窝,都是他一砖一瓦亲手搭建起来的。农村家里需要的工具很多,但又买不起,父亲只好自己解决。记得当时家里很需要一架上房用的梯子,用来晾晒包谷,修葺房顶,可就是买不起,于是父亲自己动手,用了几天的时间,做了一架高高的,稳稳的梯子,一直通到房檐,一下子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

家里孩子多,而且都渐渐长大,家里的房间不够用,成了摆在父亲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思前想后,父亲终于下决心在前院盖上三间大瓦房。在当时经济拮据,物资紧缺的年代,做这么一件大事,谈何容易。当时我还很小,也就是刚刚记事。但我还是清楚的记得,为了买房瓦,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湊够了钱。可运输又成了大问题。从几十里远的韦曲把瓦运回来,非拖拉机不可。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稀罕的拖拉机。那位从灞桥来的司机,在电话里与父亲约定中午在钟楼见面,于是,父亲骑着自行车赶往钟楼。可到了那里,就是找不到拖拉机,正在彷徨之际,突然看到拖拉机迎面开来,父亲激动得急忙迎上去。司机说,他们已经在钟楼转了几圈了,再看不到父亲,就准备走了。父亲听后赶紧道歉。他让司机靠边停车,自己骑车飞奔,到钟楼食堂里买来吃的,连人带车,同司机一同赶往韦曲砖瓦场。

砖厂在坡底下,坡度很陡,路又窄又滑,一不小心,就有翻车的危险。父亲在一旁吓得提心吊胆,嘴里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一个字来。司机看出了父亲的心事,镇定地说,你放心,从这里开回去,不会打碎你一片瓦。父亲这才放下心来,嘴里回应司机说,那就好,那就好。要知道,这一车瓦,对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它寄托着我们全家的希望。拖拉机开到村口,我们都已经听到响声了,一家人激动得上前迎接,整个街道都轰动了,乡亲们都来帮忙,卸下了一车的瓦,结果不出所料,一块瓦也没打碎,乐得父亲合不拢嘴,赶忙上去给司机递烟,嘴里说着感谢的话。这时,他也点上烟袋锅,长长地吸了一口。

房瓦的问题解决了,可盖房用的木料还没有踪影。父亲又四处打听。听说大姑家在南山沣峪口的亲戚有办法,他高兴极了。第二天就准备骑自行车前往。听说要到山上,我高兴地闹着要跟着去,父亲二话没说,就用自行车带着我向沣峪口骑去。从家里到沣峪口来回五、六十公里,当时的路又不好走,我真不知道父亲那来的那么大的决心和那么强的体力,竟然就一口气骑到了沣峪口。办完事还带我上山,在山上的庙里逛了一圈。那是我第一次上山,山上的风景已记不清了,但在庙里的印象极其深刻。当时可能是尼姑庵吧,只记得庙里的女人都剃着光头,穿着灰色粗布服。由于年龄太小,又没有见过这么装束的人,我心里害怕极了,生怕被这些怪物吃了,哭着闹着要离开。父亲只好带着我,马不停蹄,一口气骑回了家。现在想起来,那时我是多么的可笑,那时的父亲又是多么的厉害啊!

新房终于落成了。大姐、二姐、大哥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空间,一家人欢天喜地,其乐融融。父亲也拿出烟袋锅,坐在院子里,一边抽烟,一边欣赏他的新房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转眼就要退休了,可他那精神十足的样子,并不像一个年近花甲的人。还没有离开学校,就已经找好了退休后的工作。那是在村里一家厂里当会计兼采购工作,既要管理账务,还要骑自行车外出奔波,一天到晚都闲不下来,可父亲却泰然处之。他在为自己退休后,又能为家里多挣一份钱而骄傲。

节俭,是父亲传给我们儿女的优良品质。父亲儿女多,收入低。除了靠勤劳增加收入,还得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每年过年,就是父亲最难过的时候。一年到头,我们家年年是生产队里的超支户,不但从生产队里分不到一分钱,反而还得向队里交超支的钱。这样下来,我们过年的钱就已经所剩无几了,但年还得过,可怜的父亲只好掐着指头置办年货。他推着自行车,车上挂着个黑包包,从三桥街东头看到西头,又从西头看到东头,目的就是为挑选最便宜的货物。为了省钱,父亲从来都舍不得在外面买着吃,经常是饿着肚子回家,母亲常劝父亲,说饿了就在外面买着吃,可父亲总是笑着说:我就爱吃你做的面。母亲明白父亲的心思,只好忙着去做饭了。家里的自行车,父亲一骑就是十几年,总是修了坏,坏了再修,就是舍不得换新的。而且每次修车都是自己动手。补胎,接链条,换零件,父亲样样能干,从不花一分修车的钱。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的形象,留给我的记忆也是永久的。可惜我没有把它保存下来,否则,它可能会成为我们家的传家宝,送进历史博物馆。

如今,父亲老了,老的最大的一个标志就是耳朵背,背到了要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叫,他才能听出一二。很多时候,还得重复好几遍,才能听清楚。即使这样,有时还经常打岔,答非所问,逗的大家一阵好笑,他自己也应和着一笑了之。关键时刻,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同他用文字交流。他看到我写在纸上的文字,立刻回应。用这种办法,我们解决了许多难以沟通的问题。

父亲老的另一个标志就是记忆力下降,连他自己也说他得了“健忘症”。东西刚放在那里,转身就忘了,然后得费好大劲才能找到。找到后,还要自嘲一番,自乐半天。有时,刚说的话,还要重复一遍,才算完成。每次回家,坐在他身旁,他总要把过去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讲给你听,有的事情我已经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可在他看来,好像还是第一次讲给我,讲得滔滔不绝,乐此不疲,而且越是古老的,他记得越清,讲得越细,拉得越长。弄得我哭笑不得,还得硬着头皮听完。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今后会越来越少了。

父亲老了,老得像个孩子。爱穿新鞋、新衣服。每次我给他换上新买的衣服,他也从不拒绝,还要在屋里走几圈,嘴里连声说着,”合适、合适”。平常我是每隔一两周,就要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父亲都像见了救星一样,兴奋的像个孩子,拿出理发的推子,让我给他理发,他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精精神神,才同我们谈天说地,向我们继续讲述他那陈年往事。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是他最快乐的时刻。他从头到脚换上新的,来迎接儿孙们的拜贺,同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发给他的孙子、重孙子们,祝愿他们快乐成长。

父亲老了,变得老小老小。家里来人拿的礼物,他常常挑自己喜欢的,偷偷地藏起来,生怕没有他吃的。打开他的柜子,抽屉,总能看到他藏的东西,有的已经发霉变质,可他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耄耋之年的父亲,行动有点迟缓了,人也变得有些疏懒了,吃了饭,就点上烟,点上烟,就去看电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谁要是给他关了电视,他就睁开眼睛,朝你喊:”别关电视。”你给他说,你已经睡着了,他反而争辩说,“我没睡,只是打了个盹。”到了下午一两点钟,父亲自然而然地拿上凳子,背上小包,装上他的三件宝:烟包、烟袋、打火机,像个小学生一样,下电梯到楼下去找他的老伙伴们打牌去了。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连说带笑,悠游自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村里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父亲可算得上是村里的老大了。乡亲们见到他,都让着他,记敬着他,夸着他。他自己也快乐得像个孩子,微笑着、自豪着。

父亲是老了,但他腿脚灵便,眼睛明亮,头脑清楚,行动自由,从不给家人添麻烦,这可真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九十也不惑的老父亲,还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条有理,有滋有味,这真是难能可贵。抽烟、喝酒、品茶、吃肉、打牌、运动、睡觉、看电视,是父亲生活的精彩片段,勾画出父亲忙忙碌碌的丰厚人生;无拘无束,无牵无挂,无欲无求,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率性而为,构建了父亲完美的精神家园。拥有这样的生活有谁不羡慕,拥有这样的父亲有谁不骄傲。

父亲老了,我们也会随着他慢慢变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忆也渐渐增多,这些回忆都会在梦中一一呈现。如今在我梦的世界里,故乡,是我闪现最多的入梦画,而父亲,则是我回忆最多的入梦人。

健康吧!快乐吧!幸福吧!我的老父亲。

作于2020年10月15日

【作者简介】木易,本名杨民全,1962年生人,西安市第十一中学教师,高级职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