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马云因地理老师喜欢上英语 经历三次高考失败(50岁问鼎中国首富)

句子大全 2013-06-27 06:38:18
相关推荐

小时候不被重视,成天打架、贪玩的孩子,可以成为中国首富;从小被精心培养,2岁识字过千,13岁上大学的“神童”也可能被赶出校门,输的一败涂地,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马云因为地理老师喜欢上英语,经历三次高考失败、四次创业失败,50岁问鼎中国首富,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

中国互联网之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从小长得其貌不扬,学习也不好,调皮捣蛋。

马云

那个年代,家里子女多,又因为家庭成分被欺负。那时候的父母也不会逼着你去补课,相对于现在的孩子,马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发展。

四年级的时候,心中藏着“侠骨仁心”的马云,在学校替别人出头打架,结果受了很严重的伤,连骨头都露了出来,可是当时正好没有麻药。就那样,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缝合了伤口,他小小年纪竟然忍着没有掉眼泪。后来,因为这次英雄之举,还被班里的女同学点名推荐他为“三好学生”。

读初中的时候,他看到漂亮的地理老师,在西湖边给外国人用英语讲中国地理,感到特

左一,童年时期的马云

别佩服。于是,在他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渴望。于是,在兴趣的带领下,他花6毛钱买了个纸喇叭,每天跟着英语广播念英语。他经常去西湖边和外国人交流,就这样他的英语口语水平突飞猛进。

英语角

第一年高考,马云的数学考了1分,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毫无悬念地落榜了。第一次和又高又帅的表弟去饭馆打零工,因为相貌太丑被拒之门外,表弟直到现在还在那个餐馆当洗衣工。

第二次高考,还是因为数学,他这次进步了19倍,考了19分。就算是英语也是强项,距离分数线还差114分,继续落榜。

很快,骨子里就不服输的马云,顶着各方面的压力,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高考。考数学的那天,他用了自创的笨办法:把课本里的10几个公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就一个个去套。就这样,这一次高考,他的数学没有拉分,考了89分。最终如愿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了一名英语老师。

杭州师范大学

如果说,这些经历算作挫折的话,那他离开在编老师的舒适区,选择下海去创业,就是骨子里的折腾精神所指引。

1991年他带领一些退休英语教师创立了海博翻译社。在翻译社举步维艰的时候,他背起大麻袋,从义乌进货,摆地摊卖小商品,带领大家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如今,海博翻译社已经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海博社

1993年,我们连电话都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马云在美国西雅图考察,看到西方国家的因特网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而我们中国的企业信息在因特网上就是一片空白,那他时就意识到:

未来的21世纪一定是互联网的天下。

心急如焚的马云,嗅到了这一巨大的商机。他开始到处求人给自己投资。但是国内的这些老总对他说的这些新名词,压根不懂是在干什么,那时候,也没有风险投资,金融行业也没有这么发达。

通过不懈的努力,1999年,马云和他的团队总共18人,在杭州的一个公寓内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集团的首个网站是“英文全球批发贸易市场阿里巴巴”。后来,这18人被称为“十八罗汉”。

马云的武侠情结是刻在骨子里的,和那时候的普通男孩子一样,他是资深

阿里巴巴成立

的金庸迷。阿里巴巴的公司文化充斥着一股浓郁的武侠味。连办公室都是以武林圣地来命名:马云的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

如果,只看小时候,马云和普通的小男孩没什么不同,一样贪玩、爱打架、学习不好。但是,从他坚持3年参加高考、创业无数次失败还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来说,独立思考、执着与自己喜好的事、愈挫愈勇的性格优势成就了他。

马云和金庸

神童魏永康2岁识千字,8岁入读重点高中,13岁上大学,却在21岁被退学,最终还是回归普通人

1983年,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抗美援朝中身负重伤、落下残疾,母亲曾学梅是一名百货公司的普通工人。曾学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儿子的身上,她从三个月开始就教儿子认字、给他读唐诗宋词,不到2岁的魏永康就已经能认识1000多个汉字。

魏永康

有一次,曾学梅带着儿子去单位,同事们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就逗他说:

你要是会写一个字,就给你一粒花生米

小永康看着那些花生米,有些眼馋了。那时候,他还不会走路,只会在地上爬。于是,他趴在地下歪歪斜斜地写下了一个“人”字。大家又拿来更多的花生米,答应小永康,能写多少字,就给他多少花生米。果然,这一下午,小永康足足写了七八十个字,也得到了一大捧花生米。

大家无不被眼前的这个孩子惊呆了,都纷纷对曾学梅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教育得好!曾学梅也更加坚定了培养儿子的信念。

在她的一路培养下,小永康2年上完小学,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的时候,就已经坐在当地重点高中的教室里,成了一名年龄最小的高中生。而且一路过关斩将,成绩名列前茅,获奖无数。

当时的魏永康一度成为媒体追捧的“神童”,纷纷对他们一家进行采访、报道。他的母亲曾学梅在一次采访中大放豪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996年,13岁的魏永康参加了高考,和一群十八九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紧张的考试结束了,小永康以602分的高分,被国家一流学科的湘潭大学物理专业录取,成了一名年龄最小的大学生,成了全国闻名的“东方神童”。

于是,曾学梅又继续开始了陪读的历程。因为孩子太小,也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家务。为了让他好好学习不分心,曾学梅对孩子说:

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

所以,13岁的小永康连自己的饭碗都不会洗,更别说洗衣服了。于是,大学校园里就出现了带着妈妈上大学的奇事。曾学梅在大学陪了儿子三年,即使大四的时候,魏永康搬到了学生宿舍,依旧离不开母亲的照顾,自己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魏永康大学时的班主任黎培德教授说:

因为他写的字非常难看,还不如一个小学生写的美观。在大一寒假的时候,我就给他布置了两个作业,一个是让他练练钢笔字、第二是让他把四大名著读一遍。谁知道开学回来他却一个字没写,也没看书。问他为什么不做?他说是他妈妈不让,觉得没用。

黎培德教授认为,他母亲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太过功利,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2001年,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此时,魏永康只有17岁。在就读期间,没有了母亲的照顾,魏永康活成了一个人见人嫌的怪人,他不知道冷热,天冷不懂得加衣服,不会洗衣服,上厕所不关门,裤子不拉拉链,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更无法完成毕业论文。他甚至穿着单衣服和拖鞋跑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升旗,别人以为他是个傻子。就这样,2003年,魏永康因为不能自理被中科院退学了。

自己引以为豪的儿子就这样被踢出了校门,曾学梅暴怒了,她冲到学校,对儿子咆哮起来:

这么好的条件你都不争气,你还不如去si?你怎么不被汽车撞si?

退学回家,母子俩开始了冷战,魏永康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依旧什么事都不管,除了上网就是看书。要不就是无声无息地离家出走。有一次,他竟然拿着500块钱离家39天,最后才因为钱丢光了才被警察送了回来。

毕竟那时候他也才20岁,人生还得继续过下去。在曾学梅的慢慢劝说下,魏永康才开始学着洗衣服、买菜、做饭,照顾瘫痪的父亲,慢慢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魏永康照料父亲

后来,他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出来,除了老百姓的唏嘘,更有一些单位为他伸出了橄榄枝。在县人大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应邀前往上海某航天研究所工作。这次,他断然拒绝了母亲想要陪伴的想法,背起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

在这里,他遇到了后来的妻子付碧。为了给妻子更加稳定的生活,几经辗转,他们在深圳安了家。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魏永康一家

魏永康也会和妻子带着孩子们周末去游乐场,平时做家务、炒菜做饭样样拿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丈夫、好爸爸。而妻子付碧也是上得厅下得厨房的好女人。

后来,在妻子的鼓励下,魏永康还是拿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学位。虽然已经不会有更大的辉煌,但也算为自己的学历有一个较好的总结。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明确指出:

李玫瑾

家长过度地溺爱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溺爱孩子的抚养方式,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辨是非、唯我独尊的境地,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任意冲动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决定观念,行为习惯决定性格,当自私与任性成为人的一种心理风格之后,人格缺陷就已经形成。

很明显,魏永康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其实,望子成龙本不为过,错就错在曾学梅打破了孩子成长的正常节奏。把本该属于孩子的童年、连同正常生活的基本能力一并剥夺了。就这样,把他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带给他的不是美好的大学生活,而是举步维艰的坎坷之路。

马云的成功正是因为家长没有对他的天性进行过多的干预,而是让他依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后来的成功更是源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怕失败的勇气。

而魏永康的经历正相反,就是因为过度的包办、过度的控制,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路应该怎样走。

在这里,我想对现在的家长说几句:

1、请用心发现孩子的优势,创造条件,重点培养。

2、国家的“双减”政策已经开始执行,请不要让没完没了的补习占用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3、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生活能力。

孩子长大有没有本事,并不是只会读书,有个好成绩就行了,还要具有其他的素质:高情商、执着于自己的爱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很高的抗压能力和超强的意志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