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童年 在岁月里沉香(散文)

句子大全 2016-04-22 20:58:51
相关推荐

文图/任家来(红日)

古诗十九首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曹操有诗曰: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这或许是古人对乡愁最深切的解读。故土难离,草木情深,对于故土的依恋禽兽尚且如此,人何尝不是如此!

我总是这样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故乡。在我童年的故乡里有一条大河,她像一条蓝色的飘带,那宽阔的河面,缓缓的流水伴随着我金色的童年流向远方……

想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故乡情结。每次离家远行,站在村口我总是频频回望,一种失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是啊,离开故乡,我们心底都有一些遗落的东西,比如老屋、古井、田园、河流……。这些与生俱来的事物都会在我们童真的岁月留下或美好或苦涩的痕迹,这些牵拽着乡愁的记忆被定格在了那年那月,也会在突然有一天的某个时刻被某种情景触动,往事便悠然映入你的眼前。

童年是一串清脆的马铃声,那晃晃悠悠的大马车时常在梦里出现,那叮叮当当的马铃声便在耳旁萦绕,它奏响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勾起我深深的思念。

童年是父亲的责骂,是母亲愁苦的样子,但童年更多的是欢乐。童年是放学的铃声,是家乡的一条大沽河,是村后的西沙旺……

我总觉得这些浸染着童年色彩的记忆像和我的灵魂融在了一起,五十年光阴流逝还是那样的清晰,仿佛伸手便能触摸到那缓缓流动的音韵,至今想来那缓放的画面亲切而又让人激动着。

我的家乡辇止头村在胶东半岛西部,一个六百年的村庄古韵悠悠。

儿时的夏天,大沽河边是我的乐园。年少不识愁滋味,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玩耍,我们几个调皮蛋在沙滩上摆战场,浅水里摸鱼虾,草丛中捉蚂蚱。一堆草火升腾起滚滚浓烟,半生半熟的鱼虾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这原始的烧烤是童年的味道。

家乡的大沽河最美不过初秋时节,大河两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荻长,秋风乍起,荻花初放,柔曼妩媚的荻花随风起舞煞是好看。当日落平西,那泛着轻波的河面霞光耀眼,站在岸边,那被晚霞映红的大河总能勾起我无尽的遐思。

我们尽情地在沙滩上追逐打闹,太阳却不知不觉没了踪影,望着村庄升起的炊烟这是召唤孩子们回家的信号,恋恋不舍的我们胡乱抓几把猪菜放进蓝子里回家交差。

我童年的第二处乐园西沙旺,记忆中家乡美丽的西沙旺生长着一片挺拔高大的槐花树,据说是清末乡人为防风沙栽种的,百年沧桑,木已成林,遮天蔽日。一棵棵粗壮的槐花树静静地守护着家乡的河岸。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槐花树成了救命恩人,六零年这一年春天槐花树还未发芽,三里五村饿疯了的人们便扒开槐树根吃土里的嫩芽,槐树叶刚发出来就被人们吃掉了,树下的叶子吃光了,人们又爬上树顶摘树梢的叶子。

那一年槐树林像遭了劫,生机勃发的时节,树上光秃秃的没有叶子,残枝断臂歪歪斜斜,整个林子一片凋敝。

槐花树是种生也是根生,每年春天大树周围便会发出萌芽,到了第二年这些新枝条便可移苗栽种。灾荒过后,饿怕了的人们把村庄的田边地角,沟沟壑壑都栽上了槐花树。

每年五月槐花开放,远远望去槐树林白茫茫一片如雪。当满坡遍野的槐花将小村庄包裹在一片雪白之中时,空气中便弥漫着些甜丝丝的味道。放蜂人知时节,一夜之间林子里的空地上便多了些大大小小的帐篷,操着南方口音的放蜂人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

放蜂人大多是来自浙南山区的蜂客,浙江人祖辈以经商为己任,或坐商或行商,天生具有赚钱的好头脑。他们唧唧喳喳的方言大人们诙谐地说这是“鸟语”,有人说这是闽南话,还有人说这是吴语。不管是什么语反正我们听不懂。那时候北方人也不讲普通话,都是地方方言,在学校里老师也是用方言教学生。

写到这里跑下题,记得有一年学校里来了一个外地老师讲普通话,老师和学生们都说他这是“撇洋腔”,听外地老师在课堂撇生涩的普通话我们个个羞得面红耳赤,老师自我感觉良好,反倒我们觉得无地自容。没过几天,会讲普通话的外地老师还是被不会讲普通话的本地老师排斥走了,原因是老师讲普通话学生们接受不了。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携带着异域的风尘,深海的巨浪,各种文明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也让封闭落后的农村人不再拘谨,被城里人冠以“乡熊”的农民已不再唯唯诺诺。如今“普通话”遍地开花,就连我们这些五零后、六零后在公众场合都要讲普通话了。

放蜂人的到来给小村庄带来一些新鲜的感觉,放学后好奇的孩子们经常去林子里转悠,看放蜂人打开蜂箱取出蜂巢摇蜜,放蜂人把蜂巢放进摇蜜桶里盖好盖子使劲摇动,摇蜜桶里发出唰唰的声音,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蜂蜜便被甩了下来。当打开盖子摇蜜桶里一股甜丝丝的味道扑鼻而来,看着金黄色浓浓的槐花蜜让人禁不住咽口水。

密密麻麻的蜜蜂围着我们转悠,一伸手就能打落几只。此时放蜂人会大声喝斥我们离蜜蜂远点,小心被蛰到,我们却不以为然,因为这是我们的地盘,我们才是真正的主人。

我们悠闲地坐在树下的沙滩上,任惬意的晚风在身边流动,听蜜蜂大军发出嗡嗡的天籁之音奏响着一支气势恢宏的采蜜进行曲,像千百架纺车在运转。随着臆想升华,这嗡嗡声又似万马奔腾的古战场,我的心也随之振奋起来,整个林子都被这嗡嗡声笼罩着经久不息。

随着生命周期的即将结束,不时会有蜜蜂从空中跌落下来,我们会逮住几只把它放进墨水瓶里带回家。蜜蜂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性格着实让人敬畏,我心里有时候又为这些小精灵悲催的命运鸣不平,它们被人为地蒙在鼓里,从出生开始整天忙碌直到累死,短暂的生命受制于人却全然不知。

无忧无虑的时光过得真快,当斜阳穿过槐树林,红彤彤的落日将槐花树的影子拉的悠长,我们也该回家了。

放蜂人出门在外很懂得通融,有些放蜂人年年来此与当地村人混熟了。我经常看到他们提着水桶到农户家取水,老家人好客,水自然是有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也学雷锋做好事,手压井引上水呼哧呼哧几下就压满了一筲。

放蜂人采的蜜多了便卖给当地采购站,有时候两三天就能盛满一大铁桶。采购站有时候会过来马车,几家蜂农便把几天下来的蜜装上马车,随后采购站的会计给他们结账。十元钱一张张的“大团结”在我们看来诱人又沉重,在他们不屑的眼光里似乎却是习以为常了。家乡人看在眼里,一条天时地利兼备的生财之道却不敢尝试。

采购站的蜂蜜一些流向了国内大城市,一些通过外贸漂向了大洋沿岸及更多的国家。“Made in China”的英文标签让槐花蜜与胶东大花生齐名,这也是家乡人的骄傲。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还是比较匮乏的,就连粮食也不能随便买卖。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有一年赶腊月集带着几斤黄豆去卖,到了集市上像作贼似的跟人讨价还价,买主付了钱把黄豆藏在怀里带走了。当时经常听大人说“洋火,洋油”这些日用品,于是我好奇的问母亲为什么这些国产的东西都带“洋”字?母亲沉思了一会儿说以前叫习惯了口头上一时改不过来。

放蜂人经常拿蜂蜜跟农户换米面,我们老家盛产花生,放蜂人更是喜欢,两物交换自然也没有什么价格。方言对方言谁也听不懂,一边用手比划,一边看对方表情同意了成交。

但无论怎样换我们总觉得吃亏,因为槐花是我们的,槐花蜜自然也是我们的,他们似乎是拿我们的蜜换我们的粮食,他们只不过多了一道采蜜工序,便无形中盗走了我们的财富,却又那样的名正言顺。

槐花树半个多月的花期,槐树林热闹了半个月。这段时间是蜜蜂们的天下,林子里的小鸟不见了,一些像喜鹊、斑鸠、啄木鸟这样的大鸟也没了踪影,都被蜜蜂大军赶走了。当槐花稀稀疏疏的飘落,一年一度的花期宣告尾声,蜂客们开始收场,林子也恢复了平静,小鸟雀们也陆续归来,接着筑巢孵卵。

放蜂人的每一次转场就像一场大型战役的结束,蜂箱周围会留下遍地的死蜂,这些死蜂又是鸟雀的美餐,喜鹊们又为争夺这些美味打的不可开交。

家乡的槐树林是蜂客转场中停留时间最短的地方,也是他们赚钱最多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每年都会赚得钵满盆满。或许,在蜂客们看来槐树林是他们的,他们才有能力开发利用,他们每年都会来这里轻而易举地赚取这唾手可得的财富。

童年多少美好的光阴匆匆而过,有一天当我突然意识到耽误了许多时光,以至于荒废了学业,那时,依偎在家乡的怀抱我已悄悄地长大。

童年的故乡,难舍难忘,随着农村社区规划的日渐加快,村落即将消失,人们远离故乡的脚步也日益急促!

五十年漫长的岁月,村庄经历了几次大拆大建早已面目全非。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经常玩耍的几个地方,一条修建于明朝初年的官道穿村而过,官道两旁几条弯弯曲曲的青砖胡同一眼望不到头,窄窄的青砖胡同里两边人家门户相对,农村的孩子玩皮,吃完晚饭我们经常在村子里摸黑打闹。我们在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乱窜,奔跑声喊叫声一时间惊得村子里鸡犬不宁。不知为什么,唯独通往祠堂的胡同我们不敢乱来,跑到这里我们总是放慢脚步,捏手捏脚地走过去,心里发森,感觉一颗心像被吊在半空。

我经常想为什么胡同都是弯曲的呢?但不知为什么通往炮台里的胡同却是直的,四周青砖高墙的炮台里住着十几户有钱人家,唯独留有一个大门。高大的门楼像长城的烽火台,喇叭型的胡同里窄外宽,后来听老人说门楼就是瞭望台可以放箭,胡同的距离刚好是一箭的射程之内。原来大门里有土炮,当初兵荒马乱的年月为防乱兵土匪而建,但究竟建于何年我们却无从知晓,据族谱记载炮台解放前就拆除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炮台里的胡同也叫一箭胡同,小时候听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过去炮台里的人抵抗土匪抢粮,在一箭胡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年少的我心里跃跃欲试。当讲到抓获土匪还为其治疗箭伤,最后还施以粮食接济其家人,抓贼容易放贼难,乡人乐善不愿与人结怨,当时我却有些不解。

也许是我过于敬畏古人留下的东西,我总感觉它们是有灵魂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青砖胡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一排排红砖红瓦的现代民房,花园里、炮台里、大门里、南瓦房几处四合院式的老房子也在人们追随潮流的呼声中灰飞烟灭。这些古迹,它不仅仅只是几栋老屋、几条老街,它是几代人的记忆,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也许当时人们还有一点文物意识,保留了一栋六百年的老屋,老屋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如今成了村里唯一识别方位的地标。

在随后几年槐树林也消失了。记得那年晚秋,槐花树刚落完叶子,村里人带着伐木工具来到西沙旺,随着手拉大锯的吱吱声,一颗颗老槐树抽筋断脉,随后挂动风声轰然倒地。林子里不时有沉闷的声音在回荡,大槐树倒地时树枝断裂凄厉的咔嚓声几里地外都能听见,这刺耳的嘶吼像极了人在绝望时的惨叫。喜鹊们也遭了泱,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建造的老窝跟着大槐树一起倒了下来,任凭它们尖叫着向下俯冲,螳臂挡车却无济于事。

槐树林的命运休矣,这也是当时的形势所迫,大厦之将倾,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

人们在西沙旺忙活了一个月,当最后一颗老槐树倒下,这片土地终于恢复了平静。老人家祖祖辈辈留下的一片生态林就这样消失了,西沙旺一片空空如也,一切荡然无存。有些人的心是麻木的,有些人的心在滴血。这块让我最熟悉不过的地方,没有了树木,也便失去了灵魂。那一刻,站在这片土地上突然间让我感到陌生起来,眼前缺少了很多东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槐树林永远消失了,它是我心里永远的痛。一片诺大的林子,从郁郁苍苍的繁盛,视觉感观的重塑让我不得不接受眼前的一片荒凉。连同槐树林一同消失的还有邻近的那片梨园、苹果园。最让人心痛的是那几颗近百年的莱阳梨树,放到现在也算是文物了。

家乡的春天再也看不见那满坡遍野的槐花,还有那清香淡雅的梨花、苹果花。后来,人们在沙滩上建起了一排排蔬菜大棚,这也是家乡人为了致富不得已而忍痛割爱。

砍伐生态林家乡消失的不仅仅是一道风景,生态林带给人们的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春天人们可以去林子里挖野菜,夏天入伏后这里又是避暑的好去处。雨季来了,槐树林会莫名其妙的长出一些漂亮的红蘑菇,我们这些孩子放学后也会先光顾这里,运气好的话一棵树底下就能拾满一篮子。散落一地的红蘑菇美得让人惊艳,细心的人会发现形态各异的红蘑菇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美少女。或羞涩,或张扬,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每次发现大的红蘑菇,我总是舍不得去采,惊喜之余我总是爬在地上用鼻尖闻了又闻,这地道的美味至今想来让人欲罢不能。秋天到来,林子里一地的杂草落叶,每年生产队总会放几天工,人们便去各自的地片拾烧材,一年四季林子里总会有不同的收获。

或许,比我们更感到惋惜的是那些放蜂人,槐花林凭空消失了,他们带着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不知再到那里去采蜜,还有那些失去家园的小鸟雀不知又飞到那里去安家。

只有那大河还在,这是唯一能找回童趣的地方。春花秋月,年复一年,流水依旧,多少故人已去矣……

童年又像一窜歪歪扭扭的脚印,在记忆里永恒,在岁月里沉香。眼前每每浮现这些青涩的记忆心中似有一股暖流在涌动,那年那月便在我心中温润成一首唯美的诗。

故乡——

我的人生与你相遇

从没问过是缘是劫

你的模样

如同天边的一抹灰

现实与理想

跋涉与困沌

奋斗与失望

曾经

把最美的年华给了故乡

最终

过往种种

如烟若梦

曾经

你是那样拨动我的心弦

而今

滚滚红尘

碾过了岁月

我的心不再有波澜

故乡——

载着我的乡愁

一切皆是过往

唯有童年回忆

是我精神的原乡

让这一份纯真

带着温暖的底色

在岁月中飞舞

在流年里馨香

在文字里流淌——

2021年1月26日作于温州

作者任家来(红日),山东莱西市人,生于1967年10月,普通农民,劳作之余,喜欢读书写作,已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

编辑:李勋修《青烟威文学创作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