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心山庄——文溪人们记忆中最宏伟的庭院建筑

句子大全 2020-10-21 22:29:46
相关推荐

民国初年,文溪最宏伟的庭院建筑要数文溪大湾里的文心山庄。

山庄前面是一片稻田,中间铺一条石子小路直通篱门。篱门是木制古式双合门,进入篱门是一条用紫云石块铺成的人行路,宽5尺,接连阶基上阶沿。天井有一亩左右,阶级坎是红色片石砌成,阶沿边是清一色的长条青石岩压边。房子为纯木结构,七柱六扇五间,最高处足有10米,全部为一根柱子通到顶。东头为偏屋,盖小青瓦。廊柱基础为青石鼓墩,后面出票挑檐。堂屋进门的左右两根廊柱的一川上各有一块雕狮加方镶嵌。东头一块是屋主人所画,西头一块雇请画师所画。

房屋高三层,第一层建有一米高的架空层,进堂屋东西和神龛右侧各有一个三级木梯进门入房。堂屋为磨砖地面,堂屋顶上一根主梁二根伴梁,主梁画双龙戏珠,伴梁画双狮、双凤。通屋板壁系双层鼓皮,两面光洁,万字雕花木格窗。西头一木制楼梯上二楼,中间走廊,前后两排房间。上二楼前面的第一间房子接天井,有一木结构的阳台,可观景饮茶休闲。二楼东头又有一木楼梯上三楼。三楼是跑马楼,四角伸腰,通风透光。

房屋四周用青砖砌成2米多高的围墙。阶基、院子周围的水沟、从门楼到正厅的道路全是石匠打磨得整整齐齐的石板铺垫。最为醒目的是堂屋外的两根大木柱子,围抱约2米,显得很霸气。

大门的门方由三块青石嵌成,石上刻有隶书对联。东边一块刻着:“文汇百家曹仓杜库”,西边一块刻着:“心田万顷子种孙耕”,门楣上刻有“文心山庄”4个大字,是对联的横批,也是山庄的名称。这副门联为清末民初任湖南知事的黄少岩所书。

文山山庄的主人叫谌和器,派名谌绪芬,号又陶,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四月十九日。谌和器自幼好学,历史、地理、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国文八科都为全校之冠,诗词歌赋绘画写真具能,曾担任广东潮州饶平县警察、征收科员。1920年前后,谌和器回安化,出任安化县议员、参议长、湘鄂两省参议员等职。据传,他和当时的国民党省主席、大军阀何健曾经同学。

1921年,为鼓励谌氏子弟勤奋耕读,谌和器在文溪修建了文心山庄。挑选山庄屋柱时,他坐轿亲自到各个山头察看,也不问山主老板是谁,也不问人家是否愿意,只要是他看上了的树,就吩咐手下画个记号,然后丢下一块银洋,就算买下了。

文心山庄所用的木料精选自文溪各个山头,品质是最上乘的。请的木匠是温溪有名的周木匠,手艺精湛,绳墨好。因为赶工太急,周木匠的徒弟把一根中柱裁短了三尺。等周木匠发现时,已经是竖屋的前一天晚上,没有时间再更换其他的柱子。周木匠不敢告诉谌和器实情,趁大家睡觉后自己一个人采取了补救措施。第二天树屋时,上百人聚在一起帮忙,没有一个人看出来有一根中树是拼接的。

庄院竣工时,黄少岩主动为庄院提名“文心山庄”,题写门联“文汇百家,曹仓杜库;心田万顷,子种孙耕”,意喻谌家后代文武兼修,不忘耕种,代代延续。黄少岩曾经当过谌和器的老师,很爱慕他的才学。

可谌和器一肚子才华还来不及施展,就于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正月二十九英年早逝,享年39岁。黄少岩为其作挽联一首致哀:“能文能诗能词能赋能绘画翎毛花卉具,如此不世妙才,方期与当代艺术儒林争相雄长;有母有妻有子有女有新造楼舍园池,谁叫尔撒手西去,莫非是阎罗生年死月勾点糊涂?”

这首挽联高度评价了谌和器的绝世才华,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长河中,他也许能留下更多更璀璨的传奇。

但人无完人。文溪人对这名才高八斗的乡绅的评价,却呈两极分化。他的才得到公认,他的性格却遭人诟病。他傲慢霸道,据老人传,抬着他的轿子从黄沙坪街上路过时,路边的摊子收都收不赢,手脚稍慢一点,就会被牛高马大的轿夫踢飞。

文溪香岩冲化钱坪的角上原有一座木桥,是文中三组、六组、七组进山劳作的出马路。木桥的对面就是谌和器的稻田,稻田的田埂便也成了利用率很高的路。农人们来回都挑着担子,上山是肥料,下山是作物,稻谷成熟的季节,在田埂边过身时难免会把谷子碰落一些,谌和器觉得浪费了他的粮食,不经与任何人商量就擅自把这座木桥移到了原桥上游50米远的地方,将路改到了田埂下面。

农人们绕了路,对他有看法,认为他虽然富有,但是为人自私,没有开明乡绅应有的气度。

新中国成立后,谌和器一家在土改中被划为地主成分,文心山庄被没收归公,偏屋给了其妻居住。谌和器的长子谌鄂初外迁,次子谌旭初1949年参加湘中游击支队,后任中南军政大学教员,全家居住湖北武汉,都未回过文溪。1956年后,文溪乡政府机关设在文心山庄。1961年后,文心山庄的石刻换成了人民公社的招牌。

1983年,安化县人民政府下文,定性文心山庄权属国有。木房由政府以38000元出售给柘溪电站,售资用于建文溪公社办公楼。1983年文溪公社政府办公楼重建,与附属建筑食堂电影院先后竣工,工作人员入驻办公。文心山庄从文溪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只有那两块刻着门联的紫云石和楣檐,被村民保存至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