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华应龙 |(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写在数学课堂上)

句子大全 2008-06-03 14:57:45
相关推荐

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写在数学课堂上

——以“阅兵之美”为例

华应龙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一、背景

天安门广场的每一次阅兵,都会激荡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015年“9.3阅兵”之后,我设计并执教了《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北京市教委李奕副主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15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记者以《用故事搭建课堂》为题报道了这节课。

不过,那节课主要表达的是把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阅兵中蕴藏着的数学之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当下,在香港发生“反修例风波”并升级演变为一系列暴力破坏活动的当下,我深深体悟到“爱国”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每个学科都应该努力作为。

2019年“70大庆阅兵”前夕,我在办公桌上和电脑中各设了一个文件夹,用于收集有关阅兵的资料。我十分期待能在这次阅兵的震撼中,上出一节崭新的、爱国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

2019年10月9日,凌晨3点前,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在讲“阅兵之美,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还是慢美呢?超常就美。原来阅兵之美,是非常之美,阅兵中展示出的一系列速度,是祖国发展速度的缩影。太妙了!我赶紧开灯,记下了梦中的思考。

创课,最关键的是要发现一个好的问题。“阅兵之美,美在哪儿呢?”无疑是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再经过与老师们反复探讨,北京市教工委李奕副书记等专家的多次指导,我超越了自己。我制订的教育目标是学习运用数学语言,礼赞阅兵,讴歌祖国,厚植爱国心,为学生成为世界的中国人而学。

在《阅兵之美》的课堂上,五年级的学生欲罢不能。我撰写的《阅兵数学课,厚植爱国心》刊登在2020年第4期《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

二、简介

课之初,播放国庆阅兵仪仗方队、海军方队、东风-41弹道导弹方队通过检阅区的视频片段,把学生带入氛围。

教师肯定学生课前参与的高质量之后,提出问题“阅兵之美,美在哪儿呢?”这节课就从三个故事中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回:破解“6米”之谜

教师独白:“我们都知道,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家庆典,在天安门广场放飞了7万只和平鸽, 7万个气球,空中梯队拉出了7条彩带。你知道吗?将军和第一排士兵距离6米。现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几次教学实践,学生们都能提出:“新中国成立的是70周年,为什么间隔的却是6米?”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正步一步75厘米,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最后明白了——如果距离6米,正好8步,领队将军踩上敬礼线,发出“向右——看”,8步之后,第一排士兵就可以整齐地踩上敬礼线。如果距离是7米,将是9.3步,第一排士兵就不能踩在敬礼线上,那就不美了。

最后,教师出示数学家的话:“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学生们纷纷点头认同。

第二回:为了神圣的那一刻

教师提问:“阅兵中,踢正步通过检阅区的那一刻无疑是神圣的,我们好几位同学都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一个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问题,你觉得要不要计算一个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到底是多久?”

学生们用上课本上学过的“火车过桥问题”“植树问题”的知识,都能圆满解答。

根据“一步75厘米,一分钟112步”,计算方队正步速度是“一秒钟走多少米”时,不少学生没注意到单位变化,算出的答案是“140米/秒”。老师不动声色,询问大家坐过高铁吗?中国高铁,世界第一。一般的高铁250千米/时,换算一下,是“69.4米/秒”。教师指着“140米/秒”和“69.4米/秒”,笑而不语,学生们笑翻了。

然后,学生们独立计算出徒步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是84.2秒,而微信里、报纸上的这个数据大多是错的。学生们无比自豪!

最后,教师独白:“孩子,你知道吗?为了这神圣的84.2秒,参阅官兵们苦练了5个多月;为了这神圣的84.2秒,参阅官兵们每天苦练10多个小时;为了这神圣的84.2秒,参阅官兵们平均每人踢坏1.5双皮靴。这神圣的84.2秒背后艰辛的付出,让我们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们齐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后,教师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第三回:如果我来解说“东风—41”

播放军事专家用数据介绍东风-41的视频,学生们听得很是振奋。“东风-41飞到美国需要多少时间呢?”这是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顺势说——美国人也是这么想的。(全场大笑。)你知道吗,美国的军事专家惊呼:中国的东风-41太厉害了,30分钟能飞15000千米(板书:15000千米 30分)。你们能不能算出东风-41它1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再计算1秒钟飞多少米?板书:8333.3米/秒。

教师小结:本来我们觉得高铁“69.4米/秒”,已经够快了,但是,东风-41更快,“8333.3米/秒”。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投影央视康辉和海霞的解说词后,教师设问:当我们心中有了数,再来看这些解说词,是不是觉得更加美好了?请有兴趣的同学试试,如果用上数据来解说呢?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你将选择哪些数据?学生很乐意地点头。

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东风-41非常厉害。但是,东风-41那么厉害是为了保家卫国,不是为了穷兵黩武,我们是不会主动让它从北京飞到美国去的。我们中国人以和为贵,我们的东风-41一直不用飞起来,那是我们衷心希望的,那就是东风-41最大、最好的用处。所以,孩子们,东风-41的弹头上分明写着我们祖先的名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没有用的用处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让它飞起来是我们衷心希望的!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更加了解了祖国。

生2:我知道了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生3:我十分佩服参阅官兵们,他们能冒着酷暑去给我们呈现那神圣的一刻,很了不起!

生4: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火车过桥问题和植树问题。

生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在解放军叔叔身上是最适合不过了。

生6: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东风-41,我衷心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生7(激动地):我为我生为中国人而骄傲!

生8:我还从东风-41上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美好品质,即便有了强大的武器,但是为了和平,我们可以不用。

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数”,提问:你看阅兵的时候,看到数了吗?数在哪?当学生说出“数在心里”后,教师在“数”的外围画上一颗大大的“心”。

教师总结:当我们心中有数,再看阅兵就更加美好。孩子们,阅兵之美,美在哪儿呢?美在力度,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彰显了东方大国的磅礴伟力!(指示板书的0.03秒,75厘米,8步,21.9米,84.2秒,100%,100米。)阅兵之美,美在精度,米秒不差,让我们联想到一系列的“中国精度”。(再指示板书的1.4米/秒,69.4米/秒,8333.3米/秒。)阅兵之美,还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还是慢美?

生:快美。

师:(微笑)慢就不美了吗?孩子,你知道吗?原来阅兵正步是一分钟116步,这次是112步(板书:116)。请你再看升旗方队(播放升旗方队正步视频)。

猜一猜,升旗方队的正步,比海军方队——(慢),多慢呢?(板书:“66”)1分钟66步。慢了,就有一种定格的美。阅兵之美,美在速度,是快美,还是慢美?

生:(齐)都美!

(听课老师们笑了。)

师:该快的时候,越快越美;该慢的时候,越慢越美。生活中还有越慢越美的吗?

有学生说“夕阳”,有学生说“读书”,有学生说“在市区开车”……

教师接着说:身体衰老的速度也是越慢越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1949年是35岁,刚刚统计出来的2019年是77岁。孩子,身体衰老的速度越慢越好,背后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看阅兵的时候,不管是屏幕里面还是屏幕外面,我们都看到了一句话:好的生活写在脸上。阅兵之美,美在速度,它让我们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发展速度;阅兵之美,美在速度,它让我们自豪,我们有让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孩子们,好玩的时候,我们希望时间过得慢些、再慢些。(看手表)今天,手表的速度快了,时间到了,下课吧。

学生们不肯下课。听课老师们热烈鼓掌。

三、反思

下课了,我热泪盈眶,目送学生离开。这,就像约会分手的那一刻,彼此都是恋恋不舍;也像一篇论文写成之后,心满意足。

“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这节课中,师生就是心心相印的,学生都像是我的托儿,我把真课上得像假的一样。

一问:为什么会抵达这样的境界呢?

还是陶先生说得好,“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我一字一句学习完纲要之后,心中暗喜:“这一次,我做对了!阅兵,本来就是为了激发爱国热情。”也就是说,我课中呈现出来的爱国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被文件要求的。

我为什么能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呢?应该是2019年举国上下的盛世豪情和爱国激情浸润了我,“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而在国庆前后,乱港分子一直在闹腾。痛定思痛,我们教育人深深自责。“心中有根,方能茂盛”是我发自心底的感慨。“位卑未敢忘忧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课,就成为我——作为教师表达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平台和载体。

回望创课的全过程,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真正的艺术有个特征,创作者心中有股非完成不可的冲动!”是的,我一直有这种激情和冲动。

再问:为什么会抵达这样的境界呢?

我生命中的贵人李烈校长说得好:“以爱育爱,以学论教,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了一系列阅兵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课前也有很好的参与,课上交流的话题正是他们也关注过的问题,那么他们的体验一定是真实的、深入的。

研制学生的课前研究单,我修改了有五六次之多,这有效保证了学生课前研究的针对性,保证了课中研讨聚焦的质量。

教师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研究单,分类整理,并摘录了学生的数据和问题。这保证了课上的以学论教和有的放矢。

三问:为什么会抵达这样的境界呢?

还因为我坚持了“化错养正”。不管学生回答是对还是错,我都欣赏他的积极参与,发现错误中的正确,发现正确中的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想象。正像伟大的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想象是所有乐趣的开端。”

执教37年的我已经明白:教师就是个导演,是个欣赏者,是不用我去教学生的,学生自动会教学生。“我不教学生,我只是为他们提供可以学习的环境。”(爱因斯坦语)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我的《阅兵之美》,我工作室成员的《数说长征》《苏州码》《奋发“图”强 ,中华有“为”——统计图的复习》等等,可以佐证教育部的“路线图”是正确的。这些题材不同的“论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教学也是一种创作,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