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2022国考申论范文10篇

句子大全 2008-05-24 16:07:27
相关推荐

No.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它多彩多样的物种丰富着人类;它博大无私的情怀影响着人类;它风云变幻的气候警醒着人类。正如大哲学王阳明所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才能让自然万物源远流长,才能让人类繁衍进步。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会报复人类。对于自然我们究竟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对于自然,人是应完全的听从、害怕、停止开拓的脚步?如此,大自然将成为一潭死水,停止生命的律动,它的无穷魅力将无法挖掘和展现于世人。对于自然,人是应该高高在上,予取予夺,毫无节制,毫无规划,掠夺式开发,如怒江两库十三级的开发方案?如此,人类终将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自食恶果;大自然也将满目疮痍,遍体鳞伤。其实,人与自然并非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实现共生、双赢。

和谐相处,科学规划。其实,人与千千万万的物种一样,只是大自然其中一部分,因此,人类首先要敬畏自然,承认自身的局限,控制自己的欲望。其次,人类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学习,已有能力做好统筹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人类要勇于去探索自然,去发现大自然无穷的奥妙。最后,人类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和谐是指适当、协调,换言之,开拓自然过程中,人类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因噎废食。以水电开发为例,为了解决人类的生计问题、生态移民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人类应勇于探索水电开发的步骤、节奏、方式方法,但前提是科学的规划、有效的论证、合理的借鉴、包容的心态。

尊重规律,共生共赢。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如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如盲目围海造田将可能引发洪水,无限制砍伐树木将可能引发山洪,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如果违背客观自然规律,也将可能带来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双赢。

人,因为自然才能繁衍生息,美妙丰富;自然,因为人也将逐渐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两者亘古不变的共生关系,需要人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需要人类科学规划,需要人类勇于探索。

No.2 “争”还是“让”——论对待海洋的态度

“与海争地海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某地大搞围海造田时的口号。这个口号是多么的豪迈,多么的坚定,多么的不容置疑!就是在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的号召下,上万士兵和大学生用了四年时间开垦出了10多万平方公里的军垦农场。但是好景不长,在7年之后的一场台风不仅吞噬了这片土地,还吞噬了创造和耕耘它的人的生命。

通过这个悲壮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海洋,仅仅是有“争”的精神是不行的,还应该有“让”的态度。对待包括海洋在内的自然,我们首先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人类只是自然的一员,是被创造者,是自然规律的服从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历史上有如此惨痛的教训,但是今天的围海造田的事件却不比上个世纪少。是什么让人如此胆大妄为,一个是由于人类太健忘,另一个是我们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很强大,已经今非昔比了。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自信心在不停的地膨胀,对自然的敬畏感在日趋减少甚至消失。但是我们很少注意到,以我们现在的技术和力量,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以日本为例,作为科技在各方面都非常领先的发达国家,为了治理一个污染了10年的小小的濑户内海,用了整整30多年的时间。这30年日本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牺牲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只知道“争”不懂得尊敬和谦让是野蛮和鲁莽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面对海洋的时候我们只能远观,只能望洋兴叹呢?历史上的“争”失败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争”的精神,摆出一副“与海无争”的逍遥态度呢?如果谁这样认为他就是在对人类发展可能性的否认,是一种消极厌世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态度。人类社会要发展,必然要和海洋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出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有“争”的精神。不过这里的“争”不是去争谁对海洋掠夺得快,掠夺得多,我们应该去争取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应该去争取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开发的海洋发展模式。“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我们奋发向前的动力,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争”的精神,调整“争”的内容和方法,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方式去“争”。

在面对海洋的问题上,“让”与“争”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让”是为了“争”得更多,这真是老子所言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争”是为了给让创造条件,只有“争”得了才有让的空间和资本。以荷兰为例,这个围海造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的国家可谓是与海“争”得最多的国家。但是他们的“争”不仅没有造成家毁人亡的惨剧,而且还通过适度的退耕还海维护了海洋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荷兰之所以能够退耕还海恰恰是因为他们有了围海造田这个争的基础。

面对海洋我们是该“让”还是该“争”这是个问题,需要我们以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握好让与争的辩证关系,从而达到“争”与“让”的高度统一。

No.3 黄河精神万古传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一曲《我的中国心》,以其高亢、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传遍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提到黄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它自然景观的雄壮,更为重要的是铭刻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的悠远与博大的黄河精神。

黄河精神是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黄河流域的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生长;黄河两岸土质疏松,易于耕植;加之水文条件优越,便于灌溉。因此,我们的祖先就在凿山引水,改造山河,劳作生息,发展成为远发达于欧洲等地的灌溉农业文明。黄河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文明,给两岸的土地灌溉,给中华儿女以滋养,给诗人以灵感,给政治家以豪情,它为这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默默地提供无尽的资源。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利用黄河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创造出至今仍让人引以为傲的灿烂文化。因此,一提及“黄河“二字,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升起一种深深的故园之思和家园之感。

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定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黄河的恩赐,要通过披荆斩棘,辛勤劳作,才能够转化为物质财富;黄河的洪水,要通过众志成城,奋力抗击,才能够化险为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在它永不停息的奔腾中告诉人们,顺境中要自强不息;逆境中更要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能够经历坎坷而薪火相传,都是在黄河精神的感召下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黄河精神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在这里,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等交相辉映;汉族、蒙古族、回族、羌族等多个族群友好共生;秦腔、豫剧等多种文艺形式共同绽放……黄河以它博大的胸怀,无声地接纳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尽管它们之间有优劣之分,有形态之异,但是它不加干涉,任由它们群芳争艳。正是它的这种包容,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朵朵奇葩,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实际上,黄河精神又何止这些呢?无论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是到了黄河也心不死的毛泽东,黄河精神都是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无论是“黄河清而圣人生”的传说,还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祈盼,它都体现了人们敬畏自然、希望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精神;无论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的放淤工程,还是“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它们都见证了中华儿女敢于创造、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从西部的青海巴颜喀拉山,到东部的渤海,黄河跨越中国九个省区,是联系中华儿女的纽带;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感慨,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黄河上承先民,下启来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也开启了先辈们与后来者精神交流的空间。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未知的领域层出不穷,黄河精神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展开而增添新的内涵。“滔滔黄河永不朽,黄河精神万古传!”

No.4愿君莫做摇摆人愿君惜取同源血——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外来人员无根化危机

城市与农村、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断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位来自农村、身在城市的知识分子,疑惑于自己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成了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摇摆人”,这种“无根化”危机的意识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不要断裂社会。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解决好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期待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中,能够解决城市外来人员的精神困惑与无根危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平等地位,珍惜同源的血液,再也没有一个摇摆人。

城乡摇摆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人口流动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像农民工,像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青年,由于户籍壁垒、经济实力、地域文化的隔膜等因素,陷于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入的尴尬境地,许多城乡摇摆人怀揣梦想来到繁华都市打拼,与早期外来农民工群体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当然他们也更加渴望融入这座城市,但是受困于自身因素及现实的制度门槛、政策限制等,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狐朋狗友只能游走于城市的边缘,被喻为“无根”之人:回不去的是故乡,城市也吝于敞开怀抱。作为一支庞大的、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如何表达他们的诉求和情感,如何实现他们的权利和梦想,又如何在工业化、城市的建设大潮中找到他们的未来,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命题。

解决无根化危机,消除“摇摆人”现象,首先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打破户籍壁垒和地域限制,使公共服务普遍惠及城市生活与工作的每个群体、每一名个人,要将外来人员普遍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全方位的普遍保障,要让外来人员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才能促使他们落地生根,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等待遇”就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和紧密衔接,这理应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

解决无根化危机,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予外来人员以精神上的呵护,一些“摇摆人”之所以感到难以融入城市,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大门没有向他们打开,在加大文化公共服务建议力度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外来人员的重视,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打造融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于一体的文化共建、共享体系,让外来人员参与共建,分享城市精神文明的成果,在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管是纯粹的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我们具有同源的血液——源自一个民族,共踏一方热土,让我们珍惜、呵护不同群体本出同源的血液,化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无根危机,在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地位平等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No.5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一位艺术家看完贺兰山原始古朴的岩画,内心颇有感触,特意为此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位艺术家就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冯骥才,他的题字表达了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深深敬意。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对此充满文化自豪感。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道出了中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危机。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我们就无法找寻到历史的痕迹。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抒发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精神价值的淡漠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依然坚守民族文化的特性,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这充分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要保护中华文化的精神,就必须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诗意栖居的代表作——“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豫园旅游区是以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等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九曲桥、湖心亭尤其享有盛名;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被誉为“东南名园冠”。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民族风格,为了再现民俗风情,豫园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镇,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古老质朴的蓝印花布、色彩鲜艳的刺绣……还有许多蕴藏在民间的传奇故事,这些家乡民间文化的特色,为枫泾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要抢救中华文化的精神,就必须坚持文化的群众性。让传统婚礼等民间习俗传承下去,可以增强文化的活力。传统婚庆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也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让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可以增强文化的魅力。皮影戏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把皮影戏当宝贝保护好。要利用“申遗”的契机,把文化产业做精做细,做大做强。让文化产品传承下去,可以保存文化的资料。平阳鹤溪百年缸窑有着厚重的历史,是浙南山区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缩影。只要引进资金、技术,加以开发,就可以重放昔日辉煌,它的保留为研究浙南地区陶瓷发展史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逝去的光阴虽然无形无迹,但祖先留下的各种文化符号却丰富了后人生动的历史记忆。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努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有助于今人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更会为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