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仁者的境界与智者的追求——《回到春秋读论语》第68章

句子大全 2010-05-19 20:46:06
相关推荐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坚持在困苦中,也不能长久生活在安乐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实践仁道。”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之二

读到《里仁》篇,发觉风格明显有了变化,它不像前面一些篇章富有情节和细节,或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进行议论,而是把孔子直指人心的道德格言记录下来,人的内心被深深打动,感受到圣人说教的力量。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约”的本义为绳索,即用绳子来捆绑,指受到拘束,限制。引伸为穷困、窘迫、不自在、不自由。“乐”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即快活、安乐。从人生境遇看,“约”可视为逆境,“乐”可视为顺境;从生活状态看,“约”可视为贫困,“乐”可视为富足。人的一生总会处在一定的环境里,不是处“约”,便是处“乐”。

孔子认为,不仁的人是约也处不得,乐也处不得,即使暂时能够相处,却不能长久,因为他心性浮躁,内心没有一个着落之处。不仁的人如果久处逆境或贫困中,就会心生怨恨,甚至铤而走险,为非作歹。他也不可以长久处于顺境和富乐之中,时间一久,就会坠入骄奢淫逸,荒淫无度。

“仁者安仁”,仁者安于仁道。仁者天赋宽厚,心怀仁义而无所希求,不管是“处约”还是“处乐”,都能心安理得,像巍巍高山一样岿然不动,一心安于仁道,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接下来孔子谈到智者。“知者利仁”,智者实践仁道。“知”即智,“利”的本义为好处,与“害”、“弊”相对,这里用作动词,意思为使有利、使顺利、得到好处,用宋代朱熹老先生的话来说,叫做“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在孔子的论述中,总是把仁与智并列在一起表达的,以仁为体,以智为用,两者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智者因为对仁的思想有充分认识,知道对仁的追求与实践于人生是有利的,在现实世界中也是极为有用的,所以就会去努力践行仁道。

人们说到仁,常常看成是圣人心中虚无飘渺的道理,看起来非常玄妙而不可及,认为圣人的仁,在凡人身上是做不到的,因而也会以人非圣贤为借口,而不去了解它,更谈不上自觉实践了。其实,仁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须臾离不开的。虽然从思想史上来认识,“仁”是一个内核十分复杂庞大的哲学体系,但所谓“安于仁”,却是简单明了的,不过就是做人要厚道,把良心摆正了,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三观体现出正能量,而不是动不动就毁三观,这样人之为人,就能够过得安心了。陷于困境时,不会在愁苦和怨恨中过日子;身处顺境时,也不会在醉生梦死中过日子。

当然圣人的境界比我们要高得多,他不说穷达或顺逆,而是从“约”与“乐”两者的的关系上,来分析人心中的仁与不仁。“约”是收敛的,而“乐”有舒发的意思。处于“约”的窘境下,仁者反而会变得更加舒发,激励自己,从而鼓舞顽强的意志。而处在“乐”的顺境下,则会更加内敛,小心谨慎,处处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再反观不仁的人,却是越“约”越局促,越狭隘,以致找不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活路,眼前一片迷茫;“乐”则是越“乐”越放纵,越骄溢,无所顾忌,作威作福,沉湎于游戏人生中无法自拔。一正一反,孔子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本文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系列原创作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68章(里仁篇之二)《仁者的境界与智者的追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大家转发。如需阅读作者已发文章,请加关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