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到底在讲些什么 (论语选释系列十四:颜渊篇第十二)

句子大全 2009-08-21 03:22:14
相关推荐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又是夫子对“仁”的针对不同提问人的具体回答,方式方法和我们先前所看到的没有区别。针对颜回的提问,夫子以“礼”述“仁”,我们说过,就儒家的最高观念,或者就今天哲学的观点来看,所谓“仁”也只有体现在“礼”中,别无他途,用黑格尔的逻辑来解释可能更好一点,即“礼”本质上只是“仁”的发展,蕴含“仁”而且展现“仁”,但这个回答也只有对于颜回才是合适和精当的,这才是论语的真味。自然,其后两段关于“仁”的回答夫子在抽象性上降低了许多,这恐怕是儒家非教条的最为直观的体现,我们能想象一神教教会给出这样的对“神”的解释吗?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此句包括了两句经典名言。尽管我们说儒家极为重视血脉亲族的传承有序,所谓“孝”,但显然儒家更为重视的是人的社会性,孝与不孝只是具体条件使然,或者说儒家初级的基本的要求,而真正的大方向一定是更大范围,即社会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解释夫子的这句话用一句现代用语大体就足够了,那就是一个社会最为迫切的需要,或者说真正的基础就是一套良好的意识形态。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我们只是来看夫子对“惑”的解释。爱与恶是主观情感,生与死是自然现象,显然,如果把主观的情感和自然的现象掺和在一起而无法区别,或者说分不清楚主观和客观,这便是疑惑了。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这两句本没有什么进一步解释的必要,提出来只是说看待上述夫子的回答,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毕竟只是规模不大的分封诸侯国家,经济结构简单,那么相应的治理结构也必然粗糙简单,甚至一定程度上直接和为数不多的官员贵族的个人利益,品行直接相关,这同时也是论语中很多关于政治治理问题的社会背景。或者说比较复杂的政治权力代理机构还远远没有发展成型。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一章节中,我们先不看两师兄弟间的对答,只看夫子的回答。夫子对“仁”的回答这一次具体的变为了“爱人”。爱什么样的人呢,一般认为自然是所有的,不加区别的人,也就是所谓博爱,这是一种超越的情感取向,但我们必须要说这种博爱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道理很简单,当任何存在趋于无限时就已经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了,这个时候的所谓“爱”实际上只是一个空洞的字眼,和“生,死”这样的名词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夫子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仁”又多了一层“爱”的内涵。实际上夫子在这里给弟子所说的毋宁是尽可能爱自己身边的,遇见的,有接触的人而已,这才是具体的行为,才是有意义的行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