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感受草原上的游牧文化

句子大全 2013-03-11 06:56:01
相关推荐

来到草原,最要感受的并不是骑骑马、吃吃肉、喝喝酒,而是那嘴传统的草原游牧文化。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一句“逐水草而居”就已经很好地诠释了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白话来说就是哪里的水草肥美,就要到哪里去生活。生活在环境特殊的草原上,让勤劳聪慧的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游牧。游牧就涉及到了迁徙,迁徙就是要搬家,搬家则需要运输,便于拆装的蒙古包和方便运输物资的勒勒车就应运而生。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民居。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而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毯,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

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随着生态移民,很多牧民已经搬进了城市,草原上再也很少见到勒勒车的身影,不过在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上依然可见。

勒勒车的起源已经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杨赋》有"碎轒輼,破穹庐"的语句。据考证,"轒輼"就是早期的车辆(一种攻城车),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

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勒勒车又有着草原之舟的称号,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