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端午节:从古诗句中领略端午文化习俗

句子大全 2013-06-29 18:05:04
相关推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古代视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恶日,民间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祭祀、娱乐、保健、食疗等民俗活动,尤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丰富了其内涵。且看看古诗句中的端午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出自唐·文秀《端午》,屈原因受政治诬蔑而投身汩罗江以明志,人们以粽子投入江河祭祀龙神、龙舟竞渡祭祀水神的方式来祈愿保护屈原尸首,使包粽子、赛龙舟的端午节民俗更具文化内涵。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出自宋·陈义《菩萨蛮》,粽子又叫“香黍”、“角黍”、“筒粽”,包粽子的材料有竹叶、蕉叶和芦蔸叶,最早用彩丝线来包裹,后用棉线、草;黍亦称“稷”、“糜子”,煮熟后有粘性。诗句描述了粽子的边角分明,用彩丝缠绕打结,既精美又结实。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出自宋·欧阳修《渔家傲》,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宋代的角粽是用五彩丝线来缠索打结稳固,煮熟的粽子放在金盘里传送,十分注目,惹人垂涎。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出自唐·卢肇《竞渡诗》,诗人想起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情景,江河两岸人潮涌动,在岸边馆驿楼前观看龙舟竞发的一瞬,居高临下至佳位置、最是清楚。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出自唐·张建封《竞渡歌》,诗句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精彩一刻,随着响亮沉稳的三下鼓点声起,红旗开路,两艘龙舟如蛟龙般跃出水面、飞弛竞渡而去。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出自宋·苏轼《浣溪沙·端午》,端午节衍生名称达二十多个,其中端阳节、屈原日、菖蒲节、浴兰节是最广泛的别称,诗句展示了浴兰节两项民俗:以五彩丝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即“缠五彩线”和“挂符篆”来辟邪驱恶,后演变为“佩香囊”民俗。端午天气湿热、蚊虫五毒滋生,佩戴草药香囊,具有提神醒脑、辟瘟除秽的保健作用。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出自元·舒《小重山·端午》,端午节家家户户儿女都动起手来,将青艾条和香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或再加上榴花、龙船花等制成芳香的花环、佩饰,妇人争相佩戴,以驱瘴、保健。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出自唐·殷尧藩《端午日》,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插艾挂符旧习俗的舍弃,而提倡以蒲酒来祈愿天下太平、社稷兴盛的新风尚。菖蒲,为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据《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饮蒲酒为端午民俗。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出自清·李静山《端阳》,端午时节樱桃、桑椹都熟了,悬挂上菖蒲,再买来雄黄酒饮上一壶,颇应节庆。饮雄黄酒亦是端午民俗,据《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最初是抹雄黄酒在儿童身上以驱蚊虫,后多为男性、成年男女饮用。因雄黄含有毒性,饮雄黄酒不宜过多。

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

出自宋·陆游《丰年》,诗句描述了端午三种民俗:饮雄黄酒,躲午,赛龙舟。所谓“躲午”、“躲端午”,是指娘家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这是宋代已形成的民俗,因端午诸事宜避忌,娘家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女儿难得回来,宰羊备酒,共度平安、热闹的节日。

端午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诗句丰富了人们对端午习俗的认识,而端午节已入选为世界“非遗”项目,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