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说文解字》第404课:“真谛”的“谛”读tí还是读dì

句子大全 2015-08-14 06:13:46
相关推荐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諟、諦、識”,在现代汉语中,“諦”简化为“谛”,“識”简化为“识”,“识”,又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入国家语委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識”,要加强记忆。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諟。读音有两个:

(一)sh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諟,理也。从言。是声。”形声字。本义是“是;正”。这里的“理”,王筠《句读》:“谓料理之也。”段玉裁《说文解字》:“理犹今人言是正也。”《广雅·释言》:“諟,是也。”《广韵·纸韵》:“諟,正也。”这里的“是声”,声中有义。因为“是”的意义是“直也。从日正。”是有正直,正确之义。

《礼记·大学》:“《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郑玄注:“諟,犹正也。”孔颖达疏:“顾,念也;諟,正也。”念念不忘(的是)上天高尚的德性。

(二)dì。读音出自《集韵》。同“谛”,详见下一字说解。

諟的小篆写法如图:

(諟的小篆写法)

2、諦(谛)。读音有两个:

(一)d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谛,审也。从言,帝声。”形声字。本义是细察;详审。《三国志·蜀志·廖立传》:“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要发兵远出,各位要详细审察这件事。

本义之外,谛还有其他用法,如:

(1)仔细。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当时乍见心惊目,凝视谛听殊未足。”谛听,就是细听。

(霓裳羽衣舞歌)

(2)明白;了解。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或有未谛,循循诱之。”

(3)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后来也作一般用语。《翻译名义集·统论二谛篇》:“《中观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我们读佛教经典,经常会遇到这个字,因此,我们平常遇到的词汇“真谛”,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要读dì,不能读第二个音tí。

(二)tí。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齐韵》:“谛,《说文》:‘号也。’或作啼。”《字汇·言部》:“谛,与啼同。”《荀子·礼论》:“歌谣謸笑,哭注谛号,是吉凶忧愉三情发于心者也。”现本的《荀子》多写作“啼”。

“谛”的小篆写法如图:

(谛的小篆写法)

3、識(识)。读音有两个:

(一)shí。这是中华书局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识,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zhí)声。这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识”是多音字,读音不同时,意义也不同。读shí音时,释作“知也”,就是“知道”的意思。这在《说文解字》释义时,放在后面。识的主要意义是“常也”,释这个意义时,它读zhí音。一定要注意区别。不过,不管读哪个音,识都是形声字。

先解释“知也”这个意义:

释作“知也”时,就是“知道”。《诗·大雅·瞻卬》:“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奸商把价格提高三倍,君子当然很清楚。言商人不可治国。晋陶渊明《桃花源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就是草木花开知春天到了,草衰木凋知寒冬来临。

(草荣识节和)

也作体会、了解讲。比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本义之外,在这个读音下,识还有很多用法,如:

(1)认识。《玉篇·言部》:“识,认识也。”《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豫让毁容吞炭之后,在大街上要饭,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斩空衣的豫让)

(2)相知的朋友。刘禹锡《元日感怀》:“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3)知识,见解。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有史以前之时代》:“司马迁作《史记》,托始黄帝,可谓特识,故今窃取之,定黄帝以后为有史时代。”

(4)思想或意识。南朝梁武帝《净业赋》:“观耳识之爱声,亦如飞鸟之归林。”

(5)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摩诃止观》卷二上:“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了别知名为识。”

(6)通“适”。副词。刚才,刚刚。《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榖而趋,无乃伤乎?”用作时间副词。刚才见到我而快走,恐怕是受伤了吧?

此外,读这个音的识,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再说“常也”这个意义:

(二)zhí。常也,读这个音。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识字依事之先后分三义:最先为记识,一也;认识次之,二也;最后为知识,三也。记识、认识皆动作也,知识则名物矣。余谓识字当以记识为本义……许君以知训识者,知字本有记识之义,亦有认识之义。”说得很仔细,“常也”是“识”的本义。实际上,当识作“常也”解释时,也是声中带义。所谓的“常也”即“旗常”,识的本义就是旗帜。后来作“帜”。

(旗帜)

其实,现在的旗帜,也有识别的作用。所谓的“旂常”,指王侯的旗帜。旂与常有区别:旂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王建大常,诸侯建旂。”《汉书·王莽传下》:“讫无文号旌旗表识,感怪异之。”一直没有告、官号、旗帜、徽章,都对他们感到惊奇。

在本义之外,识在这个读音下还有很多用法,如:

(1)加上标记。后作“誌”《集韵·志韵》:“誌,或作识。”《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一路采笋盈握,则置路隅,以识来径。”也作标记。三国曹植《宝刀赋序》:“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熊乌雀为识。”在宝刀上分别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记住。《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熹《论语集注》:“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储心也。”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

(3)记述;记载。《汉书·匈奴传》:“于是(中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颜师古注:“识,亦记。”于是中行说教单于身边的人写字算数,来统计(记载)他们的人口和牲畜的数目。

(4)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一般来说,凹入的文字叫款)。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案《博古图》古器俱有款识,‘款’谓阴字,是凹入者;‘识’谓阳字,是凸出者。款在外,识在内。”

(识)

(5)通“职”。主管。朱骏声《说文通识定声·颐部》:“识,假借为职。”

识的小篆写法如图:

(识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0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