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西行求法的先驱者——法显·《弥勒文化研究之丙一辰》

句子大全 2009-12-10 23:37:00
相关推荐

西行求法的先驱者——法显

天佑

与道安同时的法显(西元三三四至四二〇年),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门先贤。他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县(今山西襄丘)人。家中原有兄弟四人,后皆不幸夭折,只剩下他一个。父母非常害怕,便将只有三岁的法显度为沙弥。

说来也很奇怪,只要接回家中,小法显就会得病;一旦送回寺内,就会恢复如初。不得已,母亲只好在屋外建造精舍,以便时时亲近。十岁那年,父母先后离世,法显“至性过人”。其后再无牵挂,依然舍身缁门。

自幼生活在庙里,耳闻目染全是佛教典籍;不受纤尘,自然进步神速。无奈,此先译经不成系统,产生不足之憾;法显暗暗发愿,一定要将缺传的经典译来。晋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一说隆安四年,即宏始二年),机缘成熟,法显以近古稀之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结伴,前往西域。

当时的河西走廊民族割据,各自为政;旅途非常艰难。直到第二年夏天,才过了范川(今甘肃省榆中县东北),来到张掖。在这里,法显与另一支西行的僧团(宝云、智严、慧简、僧韶、僧景)相遇;由于志同道合,便在一起结夏。

当年秋季,他们同路来到敦煌。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正好有使者出塞,法显团队便随之启程(宝云团队在此别过)。由于得到太守李浩的供给,装备充足。他们沿着枯骨路标(《高僧法显传》:“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幖帜耳”),穿行沙碛地带;行走十七天,差不多千五百里,来到鄯善国。

其后,转向西北,在乌夷国遇到宝云团队。此地环境恶劣,民风不类,再加上当地僧团并不承认他们,智严、慧简、慧嵬三人只得返向高昌化缘。剩余人等得到符公孙的供给,直向西南进发。

在荒漠行进月余,于隆安五年(西元四〇一年)一月五日到达于阗。这是一个佛教国家,国丰民乐,法显等人受到国主礼遇。稍作停留,七人又再分道:慧景、道整、慧达先行动身,向竭叉国出发;法显等人则在于阗停留,等候参与四月间的“行像”盛会。

会后,僧韶独自追随一位印度僧人前往罽宾。法显等人则经子合国,南行入葱岭山;在于麾国过夏后,到竭叉国与慧景等人汇合。恰巧遇上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他们便在那里休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次年度过葱岭,进入北印度陀历国。继续沿岭往西南行进,终于渡过新头河;这是连张骞都没有来过的地方啊!

慧景、道整、慧达三人急于“供养佛影、佛齿及顶骨”,先向那竭国出发;法显等人则在乌长国结夏。安居毕,再次启程;南下经宿呵多、竺刹尸罗、健陀卫到弗楼沙。

不想,先行一步的慧景等人出了变故:慧景病了,道整留下来照顾他;慧达一人回到弗楼沙,与拜谒、供养完佛钵的宝云、僧景一同归国(他们的目标是巡礼佛迹,与法显不同)。

此时,慧应已在佛钵寺病故,法显只能独自前去有多处佛迹的“那竭国界醯罗城”,并在那里过冬。

元兴二年(西元四〇三年),法显、慧景、道整三人南度小雪山。不料,慧景大病初愈,不敌严寒,未能走出雪山。法显、道整来到罗夷国结夏。后经西印跋那国,度新头河到毗荼国;再入中印摩头罗国,过蒱那河东南行,于翌年春季到达僧伽施国。

在龙精舍过夏后,又继续往东南行经罽饶夷等六国,来到毗舍离。度恒河,南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顺河西行,经迦尸国波罗捺城,再从西北到达拘睒弥国。在这广泛游历的过程中,法显瞻礼了多处佛迹。

义熙元年(西元四〇五年),法显回到巴连弗邑。他在这里住了三年,搜求各种经论;同时学习梵语,以便抄写法本。法显西行,初衷是为求取律藏。在此之前,他在流行说一切有部的北印度找不到成文律本(戒律传授全凭口传心记)。

如今,来到巴连弗邑,才得到一部完整的律藏——《摩诃僧祇律》。(《法显传》:“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众律。”)

同时,他还抄得七千偈的《萨婆多众钞律》(《十诵律》)。这两部律都是当时通行的本子。此外,他还收集到约六千偈的《杂阿毗昙心》、约五千偈的《方等般泥洹经》及《摩诃僧祇阿毗昙》等。不负辛劳,法显终于完成了他的素愿。

与他同行的道友此时仅剩道整,而道整已经习惯了印度的生活,决定不再离开;法显便预备独自东还,好将佛经传译流通。他往东经瞻波国,于义熙四年到达东印度多摩梨帝国;在此地,为了继续写经和描摹画像,住了一年余。

五年,他从海口搭商人货船往狮子国(斯里兰卡),又用两年时间多方搜求经本;得到弥沙塞部《五分律》,并《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经》等经典。

义熙七年,法显搭乘商船从南海启程归国。一路漂流,一路转程,终于在义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抵达青州(今山东即墨)南岸。法显自西元三九九年启程,途经三年抵达南亚;广泛游历六年后,经狮子国,又用三年时间才回到祖国。前后十余年,经历三十余国。汉地僧人,陆往航归成功求法,此属首创。

同行者十余人中,仅法显一人成功将经典取回。这一壮举,鼓舞了后世西行取经人的决心。法显在青州,得到太守李嶷的热情招待。次年秋,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会同佛驮跋陀罗及宝云等人一同译经,完成夙愿。五年后,译事告一段落,法显转赴荆州辛寺,并在那里逝世。

法显在建康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五部经律:《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此经为我国首唱“佛性”——“如来藏”说,又不许阐提成佛,保存了该经的早期面目,甚为珍贵)、《杂藏经》一卷。

(旧传,他还与佛驮跋陀罗一起译出了《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可惜已佚。至于由他带回的《弥沙塞律》,后于刘宋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年,由罽宾律师佛陀什译出。《杂阿含》于刘宋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五年,由求那跋陀罗译出。元嘉十年——西元四三三年,印度三藏僧伽跋摩补译求那跋摩翻译未毕的《杂心论》,所据即法显携回抄本。《长阿含》由罽宾婆沙师佛驮耶舍在长安依另一底本译出,法显抄本埋没未传。)

这些译本,译文都很朴素,别成一格;补足了许多缺传的大小乘三藏基本要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