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路上行人欲断魂(被误解千年的名句竟是这个意思)

句子大全 2019-07-28 06:37:44
相关推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清明》被千古传诵。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一般是这样的,清明节的时候小雨淅淅沥沥的下,诗人杜牧在路上感到失魂落魄,恰巧碰到一位放牛的孩子,诗人就问他附近有没有酒馆啊?牧童就指着远处一片开满杏花的地方说那个村庄就有酒馆。仔细推敲这首诗总觉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与“失魂落魄”四个字有点出入,也就是说对于“欲断魂”三个字的注解是值得深思的。

为什么把“欲断魂”解释为失魂落魄?有两个版本的解释。第一种是因为清明节是全家祭祖扫墓的时节,这个时候的诗人杜牧却独自一个人走在路上,此时又飘起了小雨,因而感到思念惆怅。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到了清明节,大家都去祭扫踏青,诗人思念过世的先祖而感到悲伤。用下雨的天气借景抒情,抒发的是“欲断魂”的情感,两种解释一种侧重孤独而断魂,另外一种侧重思念而断魂,但都离不开“清明时节”这样一个让诗人产生内心波动的原因,那么清明时节在诗人眼里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左右了对“欲断魂”三个字的理解,也影响对于整首诗感情色彩的理解。

清明时节,在现在人眼里面说的就是清明节了。实际上现在人们过的清明节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最早的清明指的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是农业生产中总结的生产经验,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春分后的十五天就是清明。清明节气时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正是郊游踏青的时候,我国民间也保持这样的风俗。在这样的大好春光中为什么会有祭祖的事情呢?这就是因为清明的节气在演化中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

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国外的时候,要饭要不到饿晕过去了,后来被一碗肉汤救活了,这碗肉汤是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给重耳的,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介子推却隐居起来,重耳为了请他出来放火烧山,结果烧死了介子推母子,重耳悔恨不已,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每年在介子推罹难那天全国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后来就演变出了寒食节。人们给介子推上坟烧纸,后来融入孝的元素,也提倡给自己祖宗上坟烧纸。而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后一天,因为靠得近,所以相互融合就有了现在的清明节。

诗中清明时节究竟具体指的是怎么一个概念呢?在诗人唐朝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将清明与寒食区分,在古代清明郊游,寒食上坟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此处的清明时节应该更加侧重万物回暖,出门郊游的好时节。对于因为扫墓祭祖引发的断魂的一系列联想应该是今人的误解。“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纷纷”描写的也应该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环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贵如油的春雨是丰收的象征,所以应该大喜才是,对于因下雨而萌生的孤独也说不过去。

诗人在清明时节郊游,又恰逢遇到了丝丝春雨,若此时诗人是一种欢乐愉悦的情绪,那么“断魂”的理解应该偏向于“销魂”,意指在美景中流连忘返,并且引发了诗人杜牧的灵感,诗兴大发想要作诗一首。古人想要作诗萌生出想喝酒的想法也很自然,非常符合古人的姿态以及杜牧作诗豪迈香艳的风格。恰巧此时碰到骑牛的孩子,指向远处的杏花村,此处的杏花也是美好的事物,也反过来证明诗人心情愉悦。

所以对于整首诗的理解就应该是:清明时节的雨淅淅沥沥的下着,诗人郊游途中陶醉于美丽的风景,询问哪里有酒馆,骑牛的孩子指着远处开满杏花的村子。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个人的一点愚见,还请高手指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