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思想者|周尚文:从500年看100年(这条“中国道路”是怎样一条路)

句子大全 2007-12-26 08:32:32
相关推荐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的探索和风雨的磨炼,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尚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更是一条通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应该将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放在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的宏阔背景下审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为什么今天走的是这样一条“中国道路”。以下是他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

以1516年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问世为启端,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理想,迄今已有500多年。其间,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成现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100年的奋斗历程,经过艰辛的探索和风雨的磨炼,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从500年看100年,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为什么今天走的是这样一条“中国道路”。

从古至今,有哪些理想社会观

人类自从脱离了动物界结成人类社会以后,就形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理想社会观。

理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设定的近期或长远的目标,是追求未来美好前景的想象和期望,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缺陷和弊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经济生活的窘迫,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阶级剥削和贫富悬殊。当人们对这些现象表示不满或愤懑时,他们的头脑里就升腾起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因此,不同时代总会出现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他们要求扫除当前的社会弊病,摒弃旧的传统和习俗,创造一个新时代、一个新社会。在古代,不论在外国还是中国,都出现过这样的社会理想。西方有“黄金世界”“幸福岛”的传说以及“理想国”的设想,中国则有“天下大同”“小康之家”之说。不过,古代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还称不上是社会主义理想。受时代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这种古代理想社会观的目标只能是朦胧的,内容必定是空想的。

历代先进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只有到了资本主义萌生的年代,以1516年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问世为启端,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理想,迄今已有500多年。其间,从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一代又一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在“黑暗中摸索”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长达300多年。这些空想家们生活在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对当时社会所暴露出来的贫富悬殊、道德沦丧、善恶颠倒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希冀建立“一个能使劳动与欢乐、富有与善良、德行与幸福在尘世间结合起来的社会”。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他们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未能找到变革现存社会的依靠力量和有效途径,只能滞留在言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鞭笞和在头脑里构想一个未来社会的图景。

需要指出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绝不是那种欺世盗名的巫师神汉,就其个人品质而言,他们都是才智出众、富有正义感、对劳苦大众怀有深厚同情心的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的理想是崇高的,却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体系是空想的。当然,其中也闪烁着理性的科学的思想火花,因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辛的理论研究,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使理想置于现实的基地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理想是时代的产物,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单纯从道义上谴责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罪恶,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论证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是从历史逻辑的推演中,预测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进程及某些基本特征。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包含着哪些理想社会观的意蕴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科学社会主义问世以来,人们经常提出一个问题:共产党人理想中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作了这样的描绘: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不复存在,个体生存斗争将告停止,“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894年,即恩格斯逝世前一年,在给朱·卡内帕的信中,他仍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他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最合适的概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其二,理想是能够实现的,又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是通过实践和奋斗来实现的。共产党人的理想首先要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时代节点上,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想,实现了一个阶段的理想,又有新的更高的理想目标出现。人们不能超越某个社会发展阶段,去做未来社会才能做的事情,不能用未来社会的构想,来制定指导现实社会的方略和政策。因此,共产党的纲领,通常就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这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所表述。此外,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曾经预测过实现未来社会的基本途径:无产阶级首先要争得“政治解放”再取得“社会解放”,在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将有一个过渡时期,而共产主义又有“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等等。这些设想,只在大体上描绘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及其基本路径,他们不去规划未来社会的细枝末节,因为对未来社会制度“越是设想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其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学说,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指引千百万人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一方面,我们充分肯定这种构想的科学性,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预见,既不同于宗教神学追求未来“千年王国”的诱导,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种种未来社会的方案。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毕竟是一种科学的预见和构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种种差距,出现许多原先未曾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去补充、修正和创新。恩格斯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在实践中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当今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总体上说,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还停留在“理想”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论创建和推动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还未具备推翻旧世界和建立新制度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们也只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二次飞跃

进入20世纪,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主义则进入实践阶段,从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二次飞跃。

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在这两个大国里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俄中两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手段先后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寻一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可是,由于两国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执政的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方略、路线、政策的差异,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造成两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迥异的结局。苏共执政74年后黯然败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也随之解体;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信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从500年看100年,俄中两国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研究、比较和总结。

其一,俄中两国走的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以一种新制度走向理想之路的第一步,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指明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方向和道路。应当看到,俄国革命有很大的特殊性,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都明显不足,给革命胜利后的新政权建设和社会秩序恢复带来许多严重困难。

20世纪初叶,苦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正面临着历史转折点,一批正在苦苦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先进分子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希望,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神州大地上广泛传播,在俄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推翻旧世界,建立新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的第一步,是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可是,在当时,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始弥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俄共为榜样,“走俄国人的路”,成了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党内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的滥觞,使革命事业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应该说,武装夺取政权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简单地模仿和教条式搬用俄国革命的经验和做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采取大城市起义的方针,是注定会失败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坚持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思想,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在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总结革命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以指导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同样是适用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应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跨出迈向理想社会的重要一步。

其二,俄中两国在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都经历了许多艰辛、曲折和磨难。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苏维埃政府实行严酷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些共产党人看来,这是找到了一条“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捷径”。他们以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可以越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用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取消商品、市场和货币,就能到达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这种急于过渡的理想主义想法不能不陷入“空想”,正如列宁后来所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是,列宁的早逝,使新经济政策不久就被抛弃,斯大林按照传统社会主义的原则,实行“超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并在短时期内消灭富农和城乡各种私有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36年初步实现工业化后,斯大林就仓促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那种急于过渡、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观,严重地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体制固化,思想僵化,加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之风蔓延,使苏联模式丧失自我更新能力。斯大林逝世后,苏共虽然对原有体制作了某些修补,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这种体制。所有这些,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再来看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是,刚刚在全国执政的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复杂,又缺乏在一个大国治国理政的经验。这种情况下,“一边倒”成为中共执政初期内外政策的选择方向,在当时对抗击西方帝国主义压力、恢复国民经济和打下工业化的基础是有作用的。然而,必须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高度集中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显露不少弊端,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治国方略又陷于严重的自大与僵化,因此,“苏化”必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对此,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不能盲目搬用苏联的建设经验。同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对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的判断。可是,由于日后“左”的思想不断发酵,搬来的苏联经济体制在整体上并没有多少改变,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下出现的多次政治运动,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遭到重大挫折。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发生的波折,可以看作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段坎坷曲折的探寻之路。从认识论的视角看,主要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认为凭借革命热情和行政力量就可以超越阶段,找到通向共产主义理想之路,从而陷入“空想论”的泥沼。

中国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中俄两国相继开启了改革的新征程,可是,两国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

二次大战结束后,苏联错失了几次改革良机。到了后来,社会发展已显露一派衰败景象,经济停滞,思想僵化,内外交困,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但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把握正确方向,改革的步骤和路径既无章法,又缺乏勇气和智慧,无力排解改革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在反对派的步步紧逼下,陆续放弃一个个重要阵地,使改革走上歧路,最终竟主动解散苏联共产党,苏联随之也无可挽回地解体了。

反观中国,勇于并善于总结革命和建设征途上胜利、挫折乃至自身所犯错误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生机活力的秘诀,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大力倡导改革开放,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从此,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迎来转机,开辟了一条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

从苏俄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中,人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原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容易犯急于过渡、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关键在于对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在总结中外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阶段不同于经典作家所说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以及一个大国发展中必然会碰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决定我国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依据和指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架起了一座连接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桥,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学说,又根据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作出理论创新,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又要脚踏实地,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理想是无止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递进过程,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使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迈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100年的奋斗历程,经过艰辛的探索和风雨的磨炼,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伟大飞跃。当今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更是一条通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

【思想者小传】

周尚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和苏联史的教学研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社会主义150年》《苏联兴亡史》《苏共执政模式研究》等。(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周尚文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