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金刚经》:受持演说这四句偈(功德无量)

句子大全 2011-01-26 05:29:02
相关推荐

《金刚经》大家都不陌生,是一部家户喻晓的经书,即使不学佛的人也大多有所耳闻;而对于学佛的人来,则是必须要诵读奉行的经典。《金刚经》甚至被称为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一。

为何人们对短短的这部经如此看重呢?从经名就可以看出,它用金刚来比喻般若智慧的锐利、坚强、无坚不摧,能断一切烦恼。历代以来,对《金刚经》的注释者、研究者、讲解者、学习者多如牛毛,甚至六祖慧能都是因为听讲此经而开悟成为一代宗师的,更使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以说《金刚经》是一部非常殊胜的经书,经常念诵并奉行功德极大。佛陀说,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功德无量。

为什么?因为《金刚经》本身就是一部包含无量义的经书,是世尊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里面也包含无量无边义,只有受持,并且如理如法地为他人说,所得功德也自然多到无可限量。

但佛陀在《金刚经》里没有明确说是哪四句偈,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任何四句偈都是可以的。又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不管哪四句,只要是适合自己就绝对没有问题。

如下就按在经中出现的顺序,给大家介绍我自己认为最殊胜的四句偈。

第一句: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大乘佛法以布施作为菩萨道的般若六度之首,作用是非常大的,功德也非常之大,并且实现的方式方法也很多。许多人以为布施就是施舍钱财,其实那只是布施的其中一种而已。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说,受持经中四句偈,为他人说,功德无量。

布施有多重要?印光大师曾说:“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终,不外一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推之,持戒舍贪嗔痴,忍辱舍嗔恚,精进舍懈怠、昏沉、掉举,禅定舍散乱、昏沉,般若舍二边及我法二执。”所谓布施摄万法,佛法不外乎舍,所以说布施波罗蜜也就等于说六种波罗蜜,具足则包含了六度万行。

其实布施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并不单指供养某位法师;佛教我们心量要广大,所以布施指的是一切大众,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布施的对象。佛以“天下男子为我父、天下女子为我母”,这样才显出格局来。

比如说我们平常在自己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所有受益者布施。另外,佛教又认为,父母是天底下最大的福田,世间没有比孝敬父母更大的福田了,侍奉好高堂两尊佛也可得无量福报;推而广之,照顾孩子、关心爱人、维护家庭就是为家人布施;在别人有难处的时候提供帮助就是为大众布施......佛慈悲爱怜天下众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众多布施方式方法当中,最直接的布施就是以钱财布施,比如捐建希望学校和做慈善等等,这些属于财布施。在别人感到畏惧和惶恐的时候,你用办法使他安心,这属于无畏布施。但在所有布施当中,又以法布施为大,讲经说法为人解答疑惑或引导别人脱离迷惑等等,就是法布施,也是本文标题说的“受持演说四句偈,功德无量”的道理。

举例来说,六祖慧能年少的时,因为有次在卖柴时无意中听到有人在说《金刚经》,因感满心欢喜从而萌生了修习佛法的念头,后来经五祖弘忍的点拔得以开悟成为六祖;六祖成为宗师后,不知度了多少人,他的弟子又不知度了多少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当初为六祖讲《金刚经》的人功德就是无量的。

但佛教我们“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印光大师说“佛法自始至终不外一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布施最殊胜的功德就是万般皆舍,包括布施的对象和布施的“物”等等全都放下,以忘我的心态去舍,内心一无所住布施才得精髓。

第二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前面讲过,《金刚经》之所以殊胜,是因为每一字一句都是世尊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真如本性指的就是“如来”,而不单指如来佛本身,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换句话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我们学佛,从本质上就是要找到自己心中的佛性,而不在于烧香拜佛的那个形体,千万不要把佛当作上帝来崇拜,要认识到自己也是未来佛,只要觉悟了自己就是佛。所谓佛在心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释迦牟尼初到人间时说的第一话就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释迦牟尼在这句话里说的“我”是指他自己,但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具有同样的佛性,当我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心中的佛性,那么切换到我们自己身上来,一切世间非世间的色相非色相的东西也都是自身佛性的显现。

以我自己的见解,我认为释迦牟尼初到人间时说的第一话里,最为关键的一个字是:惟!这个惟字彰显出释迦牟尼本人有着凡人难以企及的气度。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有这种气度,要认识到自己也是未来佛,就不至于“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了。因为目标越高,格局越大,成佛的可能就越大。

后来,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因目睹启明星悟道成佛时,又发了一声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都有跟他一样的佛性,没有任何区别,释迦牟尼觉悟成佛了,而我们众生由于无始劫以来的障碍太多,把自己的佛性给遮住了,不能明心见性,所以仍然是凡夫。

又因为人人根器不同,像六祖慧能那样利根的人学佛就可以一蹴而就,经五祖弘忍一点拔就能顿然领悟,作偈云“本来无一物”;而钝根的人只能走渐悟的路,就像神秀偈中所说的那样,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像“神秀上座”这样的人都要“时时勤拂拭”,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愚夫就是因为心地上的污垢太多没能擦拭干净,在六道中行邪道,陷入世间虚妄不实的迷惘,故见不到自己的佛性,“不能见如来”。

一个人的佛性在自己心里,向外求等于去做客,向内求相当于回家,见“如来”就等于见到自己的真正主人了。

第三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面讲到凡夫的心就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积累了太多污垢,陷入种种世间迷惘之中,把世间虚妄当作真实,造成许多妄想和偏执,在因果业力迁流的作用下,导致造业无数,这就好比长江的水,在三江源头本来是清澈无比的,但到了下游,站在重庆、武汉、南通三地看长江,就一段比一段浑浊,那是因为越是下游受到的污染越甚的缘故。

我们学佛修行,其实就等相当于把长江里的水恢复本来的清澈一样;形象在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类似于这样的河,区别只有大小的不同,受污染的程度不同而已。恢复河水干净的办法就是要把污染于其中的杂质去除,只有彻底清除所有杂质之后,才能恢复河水的本来清净。

我们凡无的见解往往是看到河水的时候认为很干净,但事实上河水里飘浮着许多杂质,即使是我们家用的自来水也不例外。所以,学佛首先就要承认自己心里受到了世俗的污染,也就相当于承认自己有问题,然后你才会愿意去清理,才愿意去修行,这样修行才有动力,才肯下功夫;当真的到了自心恢复清净的时候,就像洗了彻底干净的澡,全身都感觉到很舒服一样。

如果心里仍然有染着,清净心就不能显现。对于一个大修行者来说,恢复自心的彻底清净,不是修行的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等于刚刚上路。就像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虽然学业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毕业才是真正人生的开始,意味着从此要投身于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将来回报社会。

所有的菩萨愿行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就像释迦牟尼当年悟道成佛之后,才是他的另一个人生开始,从此辛苦说法49年,直到生命的终结,甚至到了25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教诲仍然在教化着众生;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学佛的行为,否则学得再多也于众生无益,那个格局就太小的、功德就太小了。

也许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往往因为读了《坛经》,把这句话看成是学佛的终结,那是很深的误解。六祖慧能年少时以卖柴为生,即使到了五祖弘忍门下也干着舂米等杂活,在这之前“一无是处”,直到经五祖点拔开悟得承衣钵,这时才是六祖慧能禅宗之路的真正开始,并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度化了很多人,还成就了不少著名弟子。

佛教是讲究回向的,一直以来,“回向”都是佛家主张的重要修学环节,也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善知识等等不愿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众生。前面第一句讲到布施,“回向”不但是布施,而且是大布施、彻底的布施、彻底的“舍”。

菩萨行善并非像切蛋糕一般,分出一块便少一块,而是“以一炬之火,数百人各以炬来取,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当我们用自己这盏灯点亮他人时,自己依然亮着,并不减少光明,点亮更多灯只会使周围变得更明亮;这就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的道理所在。

假使一个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即使掌握了全天下的知识,如果学成之后不去投身社会,不为社会做贡献,不懂得“回向”社会,那么他的作用就等于零,没有任何功德可言。

这一句我花了这么大的篇幅,无非是想跟大家报告,这句话不是学佛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懂得了、学会了,要用到实处,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向”给众生才是学佛的意义所在。没有这一句作为基础,菩萨愿行就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第四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金刚经》里的最后一句,许多初学者往往忽略了这一句的重要性,这句话实际上是学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

在《金刚经》里,大家听佛讲完经之后,都“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得到。

你要是真懂了佛法,这个“皆大欢喜”就不单指听完经后的感觉,而是时时、处处都“随喜”。什么意思?心中没有了羡慕嫉妒恨,见到别人取得了什么成绩和功德,都发自内心的生起欢喜之意,“随喜”自己也会得到相应的功德。

比方说我现在写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的学佛心得,你有缘看到了,也发自内心的表示衷心祝贺。又比如别人身材好、别人多金,你也发自内心的送上祝福。现实当中,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表现得“皆大欢喜”很难的,不少人见到别人好就会心生嫉妒,看到别人做点好事就会去挖苦,各种尖酸刻薄层出不穷;种种羡慕嫉妒恨只要占上一点,就不算得到佛法“皆大欢喜”的精髓。

至于“信受奉行”就更难了,意思是已然领受在心,信受其言,奉行其教。即使信受了还不行,关键是去做、去践行,要做到了才算真正的懂得和掌握佛法。要不然就像道林禅师说的“三岁孩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那样,学也是白学,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这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就是我们学习《金刚经》的最终指向,做到这句话,才算学有所成,非常之重要。

然好说

以上就是我自己认为在《金刚经》里最殊胜的四句。《金刚经》主张把世间上的一切当作虚幻不实之物来看待,所谓实相即非相;整部经是从多个层次来讲的,布施舍到最尽头就一无所住,也就是对现实世界不再有任何执着,恢复自性本来清净,佛性也就显现了。

前三句讲“理论”,最后一句讲奉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佛空谈理论是不足够的,佛法好不好、妙不妙还得靠各人自己去体验,如此学佛才有趣味。就像我们小时候语文老师教的那样,看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抄一遍;学佛也是如此,经书读得再多不如诵念,诵念不如去践行,在践行的过程中体验佛法的殊胜美妙,你就会越学越有信心。

所以,我个人认为最殊胜的还是最后一句,特别是奉行二字。这个奉行,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金刚经》,从泛义来说则指的是整个佛教。佛教的教义就在《增一阿含经》的一首偈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偈明明白白指出了学佛的宗旨,既是是佛教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学佛的重点。

我由于与百家号结缘的缘故,特别喜欢百度手机版开屏里的那句话: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改成:有人说一说,没人念一念;受持演说以上四句偈,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编撰:然好

本文纯属作者读书心得报告,不能代表佛法。读者自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