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金刚经》全文讲解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句子大全 2009-03-10 08:06:49
相关推荐

弘扬佛教文化,传递生活正能量

感恩阅读,喜欢关注收藏分享增长善缘

鸠摩罗什翻译《金刚经》时,并没有将内容分段,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昭明太子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经文的要义和脉络,特意进行了分段,并给每一段加上了标题,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十二分。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通常也被称作经典的序分,相当于戏剧的序幕一样,主要是场景的渲染和气氛的烘托,意思是说,我阿难从佛那里听到了这部经,现在跟各位复述如下,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一千两百五十位大比丘随时左右到了,到了吃饭的时间世尊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乞食完毕,回到住处,吃完饭,收拾好法衣和食钵后,用水洗脚,铺好坐垫,然后开始打坐。

这里有几个词需要略作解释。如是我闻是佛教经典开头的通用语,既表明了佛经的出处,又增强了听闻者的信心,释迦摩尼佛的弟子中,有十位才德出众的人,称为十大弟子,其中阿难尊者记忆力最强,被尊为多闻第一。

佛陀35岁成道时,阿难刚出世,20多岁时阿难出家为僧后,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在他侍奉佛陀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教导行动,跟随佛陀的身后到各地弘化,以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阿难记忆力很好,一经于耳永不忘逝。

佛陀在邻入涅盘时,诚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难轻轻地问道:

第一佛陀涅盘后以谁为师?

第二佛陀涅盘后依什么安住?

第三佛陀涅盘后,恶人如何调伏?

第四佛陀涅盘后结集经典时,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回答说:阿难,你和大家好好记住。

第一,你们应依戒为师,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份光明,有十人就有十份光明,有百人千人万人,乃至人人都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佛教就会有无量无边的光明,照破世间所有的黑暗。

第二,你们要依四念处安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第三,遇到恶人时,你们可不与他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

第四,在结集经藏时经的前面,以如是我闻开头,你们能够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处。

后来在集结佛陀的经典时,阿难因为对佛陀的说法能记忆不忘,身为众人所推崇,最初的经典,如《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以及《譬喻经》、《法聚经》等,都是在第一次结集圣典大会上,由阿难尊者背诵出来的。在结集经典时,阿难为尊重佛的吩咐,经受用如是我闻四字。所以就是,这是我阿难听佛所说的。

一时,相当于某个时候,具体时间无法记清,所以用了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古代印度人们不太注重时间,历史观念也不强,不像中国的历史上下5000年都有记载。直到17世纪以后,英国殖民统治后才逐渐整理出了印度史,在整理印度史的过程中,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还被当成了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舍卫国是古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有关该国的地理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夫推定,位于尼泊尔的奥都北方的90余公里处,就是拉布提河左岸的沙赫马赫地方。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该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记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住了25年,国中的奇还经舍特有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数千猕猴聚拢在左右观厅寂静无声,飞鸟等禽类也争相集结于此。《大智度论》卷三认为:舍卫城是佛陀的出生地,为了报答故乡之人,所以在此久住弘法诸经典中常见齐名,且大藏经阿含部中的很多经典以《闲结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集经》、《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波若经》等,皆于此处宣说。

祇树给孤独园,是舍卫国的一座重要的园林,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舍卫城里有一位家财万贯,而又仁慈悲悯的长者,名叫悉达多,由于他乐善好施,经常救济贫困的人民,因此大家都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意思是无可比拟的布施者,一天在前往王舍城的路上,见到寒林丘塜间打坐的佛陀,给孤独长者遥见佛已,即至其前,以俗人礼法恭敬问讯:“云何,世尊,安隐卧否?”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婆罗门涅槃是则常安乐

爱欲所不染解脱永无余

断一切希望调伏心炽燃

心得寂止息止息安隐眠。”

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说:“诸法无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远离之福。”给孤独长者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无畏。

听了佛陀说法得给孤独长者,当下就皈依了三宝,成为一名虔诚的在家居士,并发愿要终身,供养僧团,包括衣被、饮食、房舍、床卧、随并汤药等一切所需,希望佛陀能到舍卫城敬住说法,让舍卫城的人民也能学习解脱之道。佛陀默然的接受了这位仁善长者的请求,给孤独长者回到舍卫城后,立刻开始积极的物色合适的土地,以便建造精舍,恭请佛陀前来敬住,后来由祇陀王子捐树、给孤独长者捐地所造就的这座灵园精舍,就被称为祇树给孤独园。

“ 比丘”一般意译为“乞士”,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释迦牟尼出家时,其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

在印度比丘的生活形态时,须遵守一定的戒律,护持三衣一钵,乞食自活住于阿兰若处,少欲知足,离诸世俗烦恼,精进修道,一起证得涅盘。《杂阿含经》卷四云说: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与功德过悟距离。修正行其心无所谓,是则名比丘,而所谓戒律,一个不排所传而有数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戒本认为比丘须受持250条。

“世尊”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佛陀的十个称号分别代表了十种功德。既: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成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内具智断,受天人供养,故名应供

解离邪错,知明为正,有静思见,名为正遍知。

明行无缺,故言明行足,

具智涅槃,更不复还,故言善逝。

众生世间弃世间,智照明白,故言世间解。

功智圆备胜出于人,无能及者,故名无上士。

以三乘胜法随机调服,故名调御丈夫。

德备天人有所训道,故言天人师。

觉智无碍,故言佛陀。

破诸烦恼,故言师尊。

着衣持钵,印度的夏天非常炎热,在精舍中,只需要穿一条裙子。需要外出或参加法会时,则需要穿戴整齐。

根据僧团规定,比丘有三衣;一是安陀会,也就是通常看到的印度人穿的围裙。不论睡觉还是工作都会穿在身上,二是郁多罗僧也叫上衣,是大众平时的日常礼服。三是僧伽黎也叫做大衣,为了御寒,往往有两层布缝制也叫福衣,再起时说法的时候穿着相对比较慎重一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做被子盖在身上。在现在的泰国或者缅甸,还有一些持戒严谨的僧人会三衣同时穿在身上去托钵乞食,其实他们往往下身穿安陀会,上身穿郁多罗僧,肩上披着僧伽黎大衣,汉族僧人在穿着大衣的时候,因为担心滑落,所以在大衣上加上了搭勾。

钵是出家人用来装成施主供养食物的应器,意为“应器”或“应量器”,应是指三种相应,一,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二体相应钵体粗制,使人不起贪心。三大小相应,容量适中乞食不得超过七户人家,令人不自口腹,当年护持佛法的四大天王,各持衣钵供佛佛以神力将其合为衣钵,所以一般钵的边缘会有四层叠痕。

衣钵是出家人非常重要的两件法物,具有具象表法的寓意,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那些对前辈思想继承较好的人,称为得到了某人的衣钵真传,这无疑是受到了出家人重视衣钵的启发。

下一篇文章《金刚经》二.善现启请分

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