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盛世凌烟》文化指南:唐朝的官衙和住宅

句子大全 2016-05-08 23:15:52
相关推荐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泊木偶人。”是白居易对飘零生活的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于破旧茅屋的呐喊。住房,是每个人最为关切的现实需求,更是国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保证,今天我们就聊聊唐朝的官舍和住宅,看看那时的房屋设计、住房政策及房价高低。

官衙和住宅是唐朝的主要建筑形式,二者使用上可以互通,在结构和布局上亦基本相同。

如:唐朝宰相元载得罪诛死后,他的住宅就被充作了“百司廨署”;唐宪宗元和年间,长安宣平坊东南角的诸王府,卖给了邠宁节度使高霞寓为住宅。

官衙

唐代的官衙总得来说比较宽敞。

中央衙署占地面积和房间数似均不多,除去国学有供学生住宿的学舍一千间、翰林学士每人有一间办公用房外,其他衙署办公用房皆很少。如枢密使初建,办公处只有二三间房。

注: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在唐时设立。其功能是向国家各部门,下达皇帝命令和帮助皇帝处理公文,以此制衡文官,权利集中。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为官者皆是宦官。

不过尽管如此,中央各衙署内大都建有亭子,供官员们休息、小酌。

唐玄宗开元之前,百司各部门还在长安游览胜地的曲江岸边建有许多亭子,供所属官吏和家属们游玩宴饮。中唐以后,这些亭子中只剩下尚书省的亭子了。

地方上的衙署,要比中央各部司大得多。就都畿而言,仅京兆府廨的修建,就花了二万贯钱,极一时之壮丽,

注:都畿 jī 指京都及其周围地区。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京兆府的首长为京兆尹。

现在看各州县。一般说来,州的衙署包括有数重门、正厅堂、内厅寝室、诸曹司的若干院落、厩库(牲口房和库房)、鞠场(蹴鞠场地)、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等。

地方州县的官衙内,除去房间众多外,还建有亭榭、池塘,种植有竹木。

不论中央官司还是地方衙署,在官衙的墙壁上都有所装饰。这种装饰有三类:

第一类:壁画

大约画在正厅正面的墙上,所画内容以松、鹤、鹰、狮子为多,有时候也有些小山水。

第二类:写厅壁记

所谓厅壁记,是创自唐朝的一种文体, 写在朝廷百司诸厅乃至郡县诸厅的墙壁上。内容为此官厅官职的迁授和职掌,撰写者多为名人。写作目的为自警、自励。壁记写在墙上,可为官衙增辉,实际已成为厅内的一种装饰了。

第三类:朝廷各类法规

将朝廷颁布的各项法规书写在墙壁上,使官吏处事时经常观览。这种将政事与修饰结合起来装饰房屋,以便督促官吏照章办事并能增加厅堂美观的做法。

官衙一般是办公场所,但与日常吃、住生活也有相当的联系。

工作餐即会食多在官衙举行, 各种官员宴会也常在官衙举办。有些州县因官衙的公堂太小,就要另建专门的宴会厅,叫做“设宴”。

官衙还是值班官员住宿的地方,当时叫做分番宿直。若该值班而不去值,或该住宿而不住宿,都是违法行为,各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二十。当然也有赖在官衙内不回家的。

地方州县长官的住宅,也与官衙连在一起,也就是办公住宅一体化。一般说来,这些长官在别处(例如京城)都有房子,赴任后就在任所居住,住宅多半在州县官衙内的某院,具体位置或在厅衙的后面,或在其侧面。这住宅基本属于官家所有, 离任后就要搬出。(后面会详做解说)

注:自秦汉以来,凡州郡府县各级地方政府之主要首长和佐贰官员的生活区域,照例都是圈定在各自的衙署即机关大院以内的,俗称“内衙”或“私宅”等,并用屋宇式的宅门同以大堂为中心的办公区域划出界线。

我们看当时人的墓志,常有“终于xx官舍”字样。这“官舍”就是地方官衙内的房舍,供州县长官居住。长官若死于任上,就是“终手官舍”了。

住宅

隋唐五代的住宅,虽有富贵等级的不同(这里当然不包括贫苦百姓),但其基本格局都差不多,即采用有明显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

注:贫民的房屋多是狭窄昏暗的草屋,用油瓦(透微光又可遮雨)采光,免去装窗户费用。也有借居寺庙的,租破旧房舍或寄居在亲戚家的。有些仆人还会住在主人家的马厩中。最惨的就是无房可住四处流浪的穷人。当然白居易是为追求朴野情趣而搭建茅草屋。有些隐士或想避开世俗的富人有时也以草堂而居。

如上面的模型就是一个狭长的四合院,这是一个中上层人士的住房。正中轴线从南到北分别排列着大门、亭、中堂(客厅)、后院、正寝(主卧);东西两厢(子女、客人或仆人居住),各有三处廊屋;后院中还有假山等。

比这一模型所显示的住宅稍微复杂一些的就有二个院子,前院横长,主院方阔,四周均以廊屋环绕;前院与主院之间的门称中门;大门和中门多有门楼;院侧有马厩。更复杂的住宅由多重院落组成,每院落的基本结构仍不出四合院式布局,只是多了些园池亭台。

一个住宅院落大约要占地三亩左右,相当于近二千平方米,而由若干院落组成的住宅占地就很多,至少也要有十亩地,即相当于六千多平方米。

注:朝廷规定,普通人家每3口人给一亩宅基地,“贱民”之家每5口人一亩,如果多占,“一亩笞十”,就是每超过一亩打10大板。但贵族官僚可以超标准占地。

由于贫富差距,有的人占地面积更大,如唐朝太子宾客白居易分司东都时,住在履道里,宅院“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综合下来相当于8000平方米。更大的像唐朝的魏王李泰,住宅面积均占长安城的一坊之地。

下面就由我带大家前前后后参观一下整个住宅,我们要看的是一个宰相的府邸。

唐制规定,王公贵戚和三品以上的大官可以自己在坊墙上开大门,不经由坊门。所以我们从城内主干道可直接进入宰相府的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黄土一层一层夯筑起来的外墙,其绕宅一圈,作为一种保护和界限划分。里面就是宰相家的私人空间。

土墙中间有一间乌头门,左右立门柱,柱顶套黑色柱筒,柱上安衡木,柱内安两扇门,由于柱筒是黑色,所以叫乌头门。这只允许六品以上大臣使用,是当时等级限制的一个标志。如下图:

进了乌头门,旁边有一间厅房,叫阍hūn室,就是门卫的住宿和值班室,有人来拜见就得先到这里来通报。

阍室后面,夹在外墙和宅墙之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通常用作马厩(即拴马、喂马场所),在主院的外侧。正由于它外在于主院,所以是可以拆除的。还可能在这里建仓库甚至菜园,马夫等奴仆亦搭建个草棚住在这里。

过了院子,沿着砖石铺就的路,来到正门前,正门两边的地面上有一排长坑,是用来安放戟架的地方,也是身份地位的见证。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大官和王公贵戚可以正门外面排列竖立一根根长戟,官品越大,列戟越多,从十根到十六根不等。戟顶还绑有幡旗。

下来看看这正门,大门楼高两层,左右宽度相当于三个房间,前后深度则有五架房梁,屋顶是悬山式的,顶上覆盖着黑色陶瓦,屋顶两角各有一只上翘的鸱chī尾。

注:鸱尾是屋脊的一种装饰,属于宫殿专用,一般官员甚至潘镇也不能随便使用。这位宰相府能使用肯定是皇帝授予的。

有的在大门处设有门屏。门屏起着遮挡门内景况的作用,高约八尺,一般客人前来拜访,首先被挡在门屏处。门屏过后是大门,大户人家,门的颜色涂为朱红,所以杜甫有“朱门酒肉臭”的著名诗句。两扇大门上则是铜头乳钉和兽嘴衔环的门把手。

门楼两边的墙壁会抹上厚厚的白色涂料,高雅而洁净。这些白墙一般都建在台基上,台基也是先由夯土筑成矮矮的长方体或梯形体,外面包一层砖石,砖面上再造门楼或垒墙。门洞的台基处,要凿铺出几级石阶来。

进大门之后又有中门。中门外设有外舍一类建筑,也叫门馆、宾馆,供客人小憩。远道来访的客人虽被接待,但尚未得到主人接见之前,也必须在中门外的客舍内住宿。进入中门一般是个庭院,这庭院有大有小。

穿过庭院,就到了住宅主要活动场所的厅堂。

注:厅、堂都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往往互称,如果严格说来,似乎只有堂屋或堂屋的中间称“中堂”,其他都可称厅,因此有东厅、西厅、前厅、外厅等说法。

一般来说, 客人在厅中也不过是小憩,即如更衣、吃茶之类,只有到一定时候、 够一定规格, 才能上堂去见主人,主人也只在堂上摆宴待客。由于中堂是宴请客人、召开家族会议的场所,是住宅的门面,因此住宅中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堂。看一户人家是否富贵,就要看他们家中堂修得怎样。如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宅第的中堂,用钱数万贯,用琉璃、沉香等各种名贵之材为装饰。因中间矗立着一座华丽的正堂,其整个布局更像一个“回”字形。

注: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仍通作鸟头大门。勋官各依本品。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 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其祖父舍宅,门荫子孙,虽荫尽,听依仍旧居住。其士庶公私宅第,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这是从房屋间数,架数和屋顶装饰来规定的等级界限,其中堂舍指正堂、中堂,门屋就是前面说的待宾客的门馆。鸟头大门也叫乌头门。

进入正堂,门两边有两扇朝南的不小的直棂窗,其他三面墙上高处也有开窗,窗户上糊着白纸。因正堂太大太深,加之高墙环绕,难免光线昏暗。故有的主人家不建南墙,而用几根柱子与北、东、西三面墙一起支撑屋顶, 做成半露天的戏台模样。更有不怕冻的,四面墙皆不建,纯用柱子撑起屋顶,把正堂盖成一个大亭子。

总之,包含正堂在内的外宅都是家里男主人会见客人、讨论公事、进行社交活动的地方,女眷和小孩是不能随便往这里乱跑的。

下来我们去看看内宅。外宅和内宅之间,要被墙和门分隔开。中间这道门后世俗称“二门”,通常也有人看守,外人不得乱人,内宅婢女也不准乱出。

进入二门,便是由女主人主管的内堂,也叫寝堂。若是普通人家,这里就算是男女主人的卧室了。因宰相府房子多,他家夫人只在这里接见她自己的客人,主持家务,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内堂同其他房子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只是规模小一些。 也有中堂待客,堂之东西间用作卧室的。堂屋左右一般都有厢房,是亲属或仆人居住处,有时也包括厨房。

可以说,门、厅堂、寝室、廊屋,是构成一套住宅的最主要部分。所以当时人形容大官僚的住宅时,就说是“朱门素壁”、“环廊曲阁”、“中堂高会”。

外宅正堂是一座高大的单层建筑,内堂则是一座二层小楼。这种二层小楼在很多个内院、园林里也会见到。小楼的一层,是四面有墙的,而二楼则像个亭子,只用木柱支撑,没有墙。二楼地上还会放一具很大的坐床,四面屋檐下,都有竹卷帘,起到遮蔽人身而不妨碍观景的作用。到了夏天,主人还可以在上面迎风纳凉。

此外大的住宅院落中,还建有楼阁。更大的住宅内,还要有击毯的场所,住宅中还有厨房、厕所(常与猪圈连在一起),大致都在院落西侧。

住宅中还有井,一般情况下是数家人共用一口井,大户人家是自家用井。如果原是数家一井,后来自己在庭院中凿井,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

住宅的内部墙上,有的装饰有壁画如奏乐图、骏马图等,但远不如前述官衙内的壁画多。这大约是由于住宅厅堂内部的画大都装饰在屏风或帷帐上,墙壁自然就不需要画什么了。

当时官僚的住宅中有的还设有夹壁墙,称作“复壁”,其作用一是为了收藏金钱书画,二是为了自身的安全。隋唐五代时,宰相的住宅一般没有兵士守卫,因此李林甫才这么害怕刺客。从这一点看,当时对高级官员住宅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得并不出色。

园林和别墅

隋唐五代的园林特别是私人园林,较前代有所发展,很多官僚贵族都在自家或别墅内穿池堆山,树花置石。由于这种私人园林可分为城内自家住宅和城郊城外别墅二大类,所以我们将园林和别墅合并一起叙述。

先看官家园林,仍以皇家园林为最宏大、最奢华。有代表性的,是隋炀帝在洛阳建造的西苑。官家园林还有些类似今天的公园,即由官家修建供士庶游览的园林。隋唐时,这种园林以长安的曲江风景区最为有名。

曲江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包括紫云楼、芙蓉苑、杏园等景区,有山有水,有亭有楼,花卉环绕,烟水明媚。每到春天,都城的士庶纷纷来曲江踏青,或登楼远眺,或池上泛舟,十分热闹。

官家园林还有一种,是修在州县官府内的园林,一般不允许庶民擅入,是供官僚仕宦们悠游遣兴的场所。

私家园林也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园林建在城内, 与住宅连在一起

由于隋唐五代还处在造园艺术的初级阶段,模仿自然的痕法比较浓厚,因此园林占地面积较大,在城市里除大官僚外,一般家庭还没有自己的园林。又因为当时的造园风尚要求一定要有池沼水塘、而在缺水的地方就无法造园。比如说长安和洛阳、长安的名园就少于洛阳。这一时期私家园林的典型首推白居易。

白民易在洛阳履道里有一套住宅,白居易晚年为躲避党争,求得在洛阳任职,于自家园林中邀友吟咏,悠然自得。

洛阳还有一处园林,也值得一提,那就是致仕宰相裴度的园林。

“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

由于这些大官僚家中的园林亭馆建筑得非常好,引得许多公卿大夫前往游玩,也使得各级官府常常借他们的园林宴饮宾客。

第二类是别墅式的或设在别墅中

换句话说,自己的住宅在城内市中心,周围无从建园林,于是在城郊或城外山谷里建别墅,在别墅中建园林。

唐朝宰相王起与兄弟王龟同住在长安光福里,而王龟又在城南荒僻的永达里建园林,崔宽“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

与这种别墅同类,当时还有“别业”一词,以及“庄”或“园”等,这些词汇有时可以通用。如果强要区分,似乎别业或庄、园在规模上可能大于别墅,其中除宅院园林外,或许还颇有些田业。

如著名的王维辋川别墅,就曾被称作辋川别业;裴度在洛阳午桥建的别墅,白居易称它为午桥庄。

别墅为寄意山水的官僚们休息宴乐而设,因而它的主要部分就是池馆台榭。隋唐五代时最著名的别墅,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庄。

从以上官私园林的介绍看,隋唐五代的园林必有水池、有亭台,洛阳的园林还必有竹。除此之外,当时还逐渐兴起了欣赏奇石的风尚。宰相牛僧孺、李德裕,以及白居易、柳宗元等名人都喜欢异石。

上述白居易履道里的住宅中,就还有天竺石一、太湖石五。牛僧孺在洛阳归仁里的宅第,庭院中放有任淮南节度使时得到的嘉木怪石;李德裕平泉庄中也有泰山石、巫山石等多种。

这一时期园林中还有一种很常见但又很值得研究的建筑,即“亭”。有官家修建赏景的亭子,也有私人修建的。除了供游乐观赏外,还是宴会和处理公务的好地方,甚至是寄宿的所在。因此史籍中才有“夜憩xx亭”、“旅寄xxx亭子”的记载。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拔萃及第后,在长安找住处,结果“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就是亭子供居住的一例。

“亭”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而有这么多用途,难怪当时就有人说“作一亭而众美具”,强调亭的功用好于“楼观台榭”,因而“贤人君子多建之”。不过说到底,亭子作为园林中的建筑仍是主要的。只不过它在这一时期, 带有一些初期亭子的特征而已,到五代时,那种只容二人对酌的小亭出现了,小亭遂成为后世亭子的主流。

官舍获取方式

唐代供职京师者2620人,外州县官员16185人。此外,还有数倍于此的家眷、小吏、杂役、佣人等,如果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

皇帝赐宅

这仅限于少数高级官员,当然,以“赐第”形式化官为私的也有。不过,因改朝换代或获罪受处等原因,亦难保永业。如安禄山得志时,玄宗曾“敕于亲仁坊南街造宅堂”,等他垮台了,房子也就没收了。皇帝的叔伯、儿子、兄弟有亲王府、公主有公主府,都属于国家机构,由国家财政负担。下嫁公主时也要赐与宅第。

官员自建房屋

唐初推行均田制,官员按品阶分得永业田、职分田和宅地。宅地即官员在任时政府为其提供的住宅基地。唐末以后,退休的官员有幸能领到一半的俸禄,之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但退休后的住房问题,政府不管,这地还要还给国家。如长庆元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购买了杨凭宅邸,当时他已至暮年,购宅定居,以享天年。

政府官员向私人租房

当时租房也称之为赁房、佣居、假居、徽赁、税舍等。在赁宅市场,官吏占据重要部分。中下级官吏可能因为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在京师租赁较之购买宅邸更为划算。同时,落叶归根的情怀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即便供职京师的高官显达,有时也会选择赁居,告老还乡之后再买田置房定居。

政府官舍对外出租

京师官舍还设有庄宅使专门负责管理。如北街崇仁坊与尚书省选院(即吏部司)靠近,凡参加考选的官员而在“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坊)”,想来应有官舍供付费居住,于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绝”,恰是机关集体宿舍的景象。

外地进京官员住房

这类住房类似今天的招待所。对于每年派遣至京师的朝集使、中央临时征召入京的官员,国家仍会免费提供住房。

地方官员住房由政府提供

西汉时期的地方长官一般由当地官员担任。从东汉开始,地方长官任职实行“回避制”,隋唐沿袭了这种“异地为官”。官员到外地做官(从中央到地方或从地方到中央),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馆或官舍,相当于一种政治待遇。官多房少,调任、贬谪或退休后必须搬出。官员更不得添置任何家具。因缺少专项建筑和维修基金,官府一般许多年大修一回,生活设备大都不完善。如此以往机关用房就会发生危机,无法正常发挥衙署的办公职能。

注:供给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簿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也就是说给多少用多少,私自动用公款添买,就是违反制度。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房价与政策

五万平米豪宅500万文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00万元,唐后期50万元即可买到。

注:唐朝开元通宝跟人民币比值,安史之乱前大约是1:1,安史之乱后是10:1

但像这种豪宅,只有三品以上达官贵人才能住,唐朝对不同等级的人住房有严格的面积规格。所以很多高官重臣家道败落,住不起大宅,无法卖出去,往往会捐给宗教信徒,改建佛寺、道观或尼庵,因为宗教建筑一般不存在逾制问题。

买房重要的就是地段和面积,中等一般的房屋倒比较抢手,这些大多集中在长安城中间的那些里坊。出租出售的房子的大门都开在东南角的巽位。价格几万钱到十几万钱不等。房租按间算月租金不超过500文钱(两根房梁罩住的空间为一间),贵的话也有月租金1贯钱的。

安史之乱前后,房地产买卖价格几乎变化不大,还因货币贬值导致了实质上的房产贬值。唐代房地产买卖增值空间比较小,要想赚钱,主要还是选好地段购房后出租。

注:当时有钱人将好的地段住房都囤积了,基本上每人手里两套房以上,又在郊外建造别墅,有些寺庙又占据着好的地段,房价虽不算很高,但一般官员的俸禄还是挺紧张的,房屋租赁业相对比较普遍。

唐朝房屋限购政策

房屋买卖“先问亲邻”的原因:

为了便于治安

怕住进鸡鸣狗盗之徒危害亲邻

保护宗族财产不流失

祖辈遗留下来的房屋,往往属于一个家族的,因此如果未经叔伯兄弟的同意就拿来出售,极有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同族争斗

有效降低房价

限购令极大地增加了房地产交易的难度,从而还减少了住房的交易,交易少了,房价自然也就下去了。

“房产税”(间架税)

“间架”是指“每屋两架为间”并列的两个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一间房。

据史料记载

豪华的“上屋”每年每间收2000钱一般化的“中屋”每年每间收1000钱差一些的“下屋”每年每间收500钱

注:唐德宗实施房产税后因百姓不满,一度发生叛乱,平息叛乱后便立刻下诏废除了“房产税”

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唐人的精神风貌就是开放、包容、大气、严明,体现在建筑方面就是简约、开阔、宏大、不繁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